2022年,枣庄市文化和旅游局聚焦国家和省、市重点工作部署,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入推进“优职能优流程优服务”提升行动,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果。1—10月,全市特色文旅康养产业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16亿元,同比增长12.25%,新增“四上”企业19家;枣庄市全域旅游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型”集群专项激励名单,岗上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全面优化科室职能提升凝聚力。主动落实上级各项新部署、新要求,以厘清部门职责边界、细化科室工作职责为抓手,整合调整科室职能,解决多科管事、多人管事、多头管事的问题,全局干部职工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不断增强。一是优化调整“三定”方案。印发《枣庄市文化和旅游局“优职能优流程优服务”实施方案》,进一步明晰科室、事业单位职责边界,明确了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社会满意度工作的牵头科室,科室职能更加科学、合理、均衡。比如,把局“三定”方案中分散在多个科室的文物相关职责集中调整至文物管理科,同时在市委编办的关心支持下,在枣庄市博物馆加挂枣庄考古研究所牌子,增强全市文物保护及考古力量。二是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为更好适应职能调整变化,推进“赢在中层”行动,开展思想能力作风建设“五比五看”活动,组织举办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培训、思想能力作风建设专题培训等,实施“出彩青春”青年理论学习提升工程,开展“文经我手无差错 事交我办请放心”、“宁可上前一步有交叉 不可后退一步有空档”两个专项提升行动,统筹做好服务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差异化考核工作,着力打造一支敢于创新、善于协调、强于执行、巧于化解的文旅铁军。三是做靓“匠心文旅 惠民先锋”党建品牌。着力抓好党建品牌引领、“四力五型”模范机关创建、组织力提升、系列主题活动“四大重点工作”,带动所属党组织打造了“一支部一品牌”党建品牌矩阵,做到党务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进一步激发干部职工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热情。
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创新高效。重点围绕部门重点事项、审批事项、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机关与事业单位协作机制四个方面优化流程,试行局县级领导干部、局机关科室与局属单位内设科室及分支机构层面上的AB角互补工作机制,高质量推进文旅重点工作。一是着力构建现代文旅产业体系。“匠心枣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入选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雁阵型集群培育库,市中区、峄城区被省文旅厅列入2022年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2个街区入选第二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二是不断加快项目建设。出台《枣庄市“六个慢城”特色文旅康养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形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一城两带七园”的总体布局,35个项目入选省“十四五”文旅领域基本建设项目库,推动10个过亿元项目签约(总投资为90.7亿元),加快推进省、市级66个重点在建项目建设,强化政策帮扶为17家文旅企业授信额度37.68亿元、10个项目拟获贴息贷款10.17亿元。三是积极探索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新路径。推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国有建设用地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若干措施》等指导性文件,孙启考等48人被评定为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人民日报》头版对我市鲁笔非遗传承基地进行宣传报道。
文化旅游惠民工作亮点纷呈。为提升群众文旅生活满意度,积极争取上级惠民政策支持力度,实行市、区(市)联动,层层压实责任,打通群众文旅服务“最后一公里”。一是加快乡村振兴、“双十镇”建设,印发《关于支持“双十镇”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今年1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村入选省乡村旅游重点村、14个村入选第三批全省景区化村庄、6个村入选第二批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培育创建名单,29家工坊(企业)被认定为第一批“山东手造”市级非遗工坊,全市乡村文化建设样板镇村评选共评出10个样板镇、20个样板村。二是实施“文化润心·满意枣庄”工程,新城市民文化中心文化场馆建成启用,加快推进城市书房和乡村书房建设,扎实开展“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大走访活动,组织举办第七届群众文化艺术节、“五个大家”、戏曲进乡村、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系列主题活动,上线“枣庄市文旅电子地图”方便群众便捷高效就近参加文化生活,有效提升广大群众的参与度、满意度。三是开展文旅消费促进行动,组织举办第六届枣庄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活动,发放政府惠民消费券300余万元,更好地满足了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