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各地资讯

东营市“非遗+旅游”赋能乡村振兴 探索共同致富新路径

发布时间: 2022-12-15 10:23 点击次数: 来源: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
来源: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

近年来,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依托黄河文化(东营)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统筹实施“五个一”工程,推进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深挖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激活乡村特色非遗潜能,在推动村民增收和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探索了一条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共同富裕新路子。

一、做好一个长远规划

一是加强规划引导。编制《黄河文化(东营)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黄河口区域性整体保护”为重点,突出东营地域特色,统筹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明确逐步创建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发展目标,着力促进黄河文化生态保护与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有效衔接。二是健全推进机制。成立黄河(东营)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全力支持非遗创新性保护发展。在全市形成了市、县级有非遗传承保护中心、乡镇(街道)有综合性传承中心、社区(村)有非遗传承所的四级文化传承体系。三是坚持政策扶持。先后出台5项非遗专项扶持政策,制定了《东营市贯彻落实“山东手造”推进工程的若干措施》,对十佳非遗工坊和优秀传承人,分别给予3万和0.5万元一次性扶持资金奖励。每年积极争取国家、省级专项保护资金50余万元,激发非遗传承活力,保障非遗可延续性发展。年均投入30余万元,大力支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宣传展示活动,为全市非遗项目提供了展演展示的宣传平台。

二、打造一个典型项目

以典型项目创新实践,非遗项目带活旅游经济。一是建设利津县“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深入挖掘南岭村附近非遗项目62余项,通过设立展示体验区、建设产品销售门店等多种形式,积极寻找非遗文化与日常生活、旅游产业的结合点,实现非遗项目的长期入驻和充分展示,打造集休闲、游览、体验、购物为一体的乡土民情旅游目的地。截止目前,南岭村周边2000余名群众实实在在地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农家乐、食品作坊、民宿等产业每年为南岭村增收80余万元,非遗与旅游实现了充分融合,真正实现了乡村振兴,带动了共同富裕,为黄河口地区广大农村发展乡村经济提供了样板和参照。《利津县围绕黄河国家重大战略,打造“老街长巷”,推动非遗合理利用》被评为2020年度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依托老街长巷保护传承黄河流域非遗文化的新路径》入选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利津县南岭村被评选为山东省文化生态名村;在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评选中,该项目榜上有名。二是持续推进“非遗进社区”全国试点工作。重点打造以垦利街道为试点的“非遗在社区”全国亮点,通过打造非遗传承新生阵地、开展非遗传习多元活动,把“非遗在社区”的工作经验积极引导向农村社区延伸,创新性开展“非遗+企业”“非遗+农户”模式,比如,依托省级非遗项目黄河口民间草编技艺,打造了垦利街道邵家村草编和东宋裕农草编基地,带动周边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邵家村年人均收入提高3000—8000元;裕农草编基地每年920余人参与分红,累计分红13.8万余元。

三、建设一批非遗工坊

在文旅深度融合过程中不断提升非遗的场景化体验,促进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依托广饶齐笔、垦利黄河口草编、利津老粗布、史口烧鸡等非遗项目,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作用,助力精准扶贫。扎实推进“山东手造•非遗工坊”评选认定相关工作,全市共评选公布了63家县区级非遗工坊、10家市级非遗工坊,推出陶艺、草木染、剪纸等培训、旅游体验场景,集非遗展示、手工体验、研学游学、农产品展销等城乡互动活动,旅游与文化、农业、手工业制造等产业得到深度融合发展,起到了产业带动、典型示范的良好作用。组织全市非遗企业参与2022年山东省“非遗购物节”,线上参与企业达46家,利用活动搭建的平台,有力促进了非遗产品销售,拉动了非遗项目增收。

四、推出一批精品线路

一是推出非遗特色旅游线路。以线路开发引燃爆点,非遗旅游吸引游客群众。推出“齐风古韵  人文东营”非遗之旅、“黄河入海  生态东营”精品文化旅游线路等4条非遗特色旅游线路,推动非遗与旅游、文创等业态融合,将非遗资源转化成满足市场需求的非遗文创产品,使非遗不仅滋养所在地社区百姓,还能外溢辐射到游客、市民等多种人群,通过有效的资源转化,提升文化粘性,使文化既开花又结果。“黄河入海非遗之旅”入选“10条山东省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二是“非遗+景区”打造文旅融合新热点。在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孙子文化旅游区等12家重点景区设置非遗产品销售专区,入驻非遗项目超过30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接待研学学生超过3万人。每年带动经济效益达15亿元,

五、探索一体化销售模式

探索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销售模式,深化专业分工协作,提高非遗资源的深度利用和综合利用效率。一方面打造非遗+网络营销模式。以网络推广带动消费,非遗产品打开广阔市场,创建一机游东营微信小程序官方销售平台,通过抖音官方用户、官网推介、文旅直播间推介等方式,促进非遗旅游商品销售,与山东文旅频道联合开展“海上生明月、黄河入海流”中秋融媒直播活动,推介糖画、吹糖人、史口烧鸡、刘氏布偶、黄河澄泥陶印、旗袍制作技艺、码头苇席编织等非遗特色产品,全网观看量突破570万,话题总览量超过1380万,当晚荣登要闻帮第9位。另一方面,打造“非遗+集市”模式。以优质活动传播文化,非遗资源丰富市民生活。积极探索“非遗手造集市”新模式,利用“五一”假期、黄河市集开街等时间节点,举办了非遗大集活动,共接待游客7万余人次,拉动旅游消费120余万元。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