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业务动态>通知公告
索引号: 11370000MB2847723P/2022-02554 发布机构: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通知公告
成文日期: 2022-12-15 文号:
有效性:

2022年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工作任务公开承诺事项

点击次数: 来源: 办公室

序号

重点工作任务

牵头处室

完成情况

1

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艺术创作精品工程,年内新创作舞台艺术作品30部以上。

艺术处

1.印发实施《山东省舞台艺术专家委员会章程》、《山东省舞台艺术创作选题管理办法》。

2.成立山东省舞台艺术专家委员会,并在省市等重点项目研究论证中开展各类专业艺术活动。

3.完成京剧《燕翼堂》、吕剧《一号村台》等30余部大型舞台艺术作品。

4.民族歌剧《沂蒙山》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京剧《燕翼堂》荣获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杂技剧《铁道英雄》入选朝鲜第32届“四月之春”友谊艺术节并获多项金奖,杂技节目《弈》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杂技比赛“金菊奖”。

2

办好第十一届全国杂技展演、黄河流域戏曲优秀剧目展演和黄河文化题材美术作品巡展(山东站)。

艺术处

1.第十一届全国杂技展演筹备工作已完成,因疫情原因延期举行。

2.成功在济南、东营举办首届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沿黄九省的11台大型剧目、1台小剧场戏曲和15部小戏作品演出16场,线上直播15场,总观看量近亿人次;期间,由我省倡议,文化和旅游部推动沿黄九省(区)35家省级戏曲院团、艺术科研院所、戏曲学会协会,成功组建了“沿黄九省(区)戏曲发展联盟”,搭建了沿黄戏曲艺术交流发展的新平台。

3.承办文旅部“长河大道——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全国巡展(山东首站)”展览,集中展出全国美术名家创作推出的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近160件。

3

高质量办好全省旅游发展大会,进一步营造文化旅游发展浓厚氛围。

办公室

6月27日下午,2022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工作会议在济宁市尼山圣境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和关于文化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坚定信心,明确方向,聚焦重点,加压奋进,加快推动全省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4

创新办好“第六届山东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

产业处

成功举办第六届山东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本届消费季以“新文旅 · 惠生活”为主题,强化线上线下结合,创新活动内容,主题突出、活动丰富、参与广泛,有效扩大和引导了全省文化和旅游消费,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省市县累计发放使用文旅惠民消费券1.1亿元,直接拉动消费5.07亿元,极大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文旅需求

5

深入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集中建设3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10个旅游民宿集聚区和10个旅游休闲名镇,推动全省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资源开发处

协调省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8300多万元,重点支持旅游民宿集聚区、精品文化旅游名镇和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2022年共成功培育16个旅游民宿集聚区、34个精品文化旅游名镇和56个乡村旅游重点村。

6

推出30个“最美城乡书房”,带动全省城乡书房建设上水平。

公共服务处

组织开展2022年度山东省“最美城市书房”“最美乡村书房”评选活动,经组织专家严格评审,评选出2022年度“最美城市书房”20个,“最美乡村书房”10个,通过典型引领的方式,积极拓展全民阅读服务空间,不断改进、探索,推动形成覆盖全城、布局合理、方便快捷、全民共享的城乡书房服务网络。

7

持续推进“一村一年一场戏”工作,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艺术处

深入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工程,2022年组织全省开展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活动8万余场,演出内容丰富多彩,深受群众喜爱。

8

办好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推动全省非遗传承活起来、火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处

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于8月25日至29日在济南市成功举办。主会场设立“新时代新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非遗保护成果展、“美好生活”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展、“美好生活”大运河沿线非遗展、“茶和天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展4大版块,全国284个非遗项目展演展示;同时举办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保护工作座谈会、构建中国特色非遗理论与实践研究体系高端论坛、非遗策展论坛暨传播案例分享会、曲山艺海合作联盟交流座谈会。分会场举办“中国味道”大运河沿线非遗美食节、齐鲁美食节、曲山艺海合作联盟演出、“华服之美”非遗服饰秀。10万人参与线下活动,直播观看、话题互动、媒体阅读等线上参与人次累计1.48亿。

9

创新设立齐长城巡护公益性岗位,推动齐长城保护利用上水平。

文物保护与考古处

设置860个齐长城巡护公益性岗位,确保每1公里齐长城至少有1名保护员负责巡查。出台《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开展齐长城卫星遥感监测,实施“红黄绿段”分级动态保护管理,建成齐长城省市县三级监管平台,成立齐长城文化和旅游推广联盟,举办齐长城保护研讨会,齐长城保护利用水平迈上新台阶。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