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文化振兴需先行,产业振兴是核心。邹平市文化和旅游局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以文化铸魂、旅游塑形为着力点,建设乡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
完善设施,让农村文化阵地“强”起来。积极推动建设“市镇村三级图书通借通还系统”,完成20家村级服务点建设工作,实现了通借通还。以打造“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为契机,推动市文化馆提档升级,完善设施设备,优化服务水平。打造4个公共文化服务样板镇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提档升级。
创新方式,让惠民文化服务“优”起来。与组织部门联合,在全市开展“文化惠民民主议政日”活动,将“戏曲进乡村”“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惠民服务纳入民主议政议题,实施点单式、精准化文化惠民服务,该案例推荐至省委深改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并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工作简报》、滨州市委办《信息与调研》刊发。目前,戏曲进乡村演出879场,电影放映9496场次,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演出高质量剧目11场,常态化开展公益辅导培训130余场次,有效满足了群众的多元化文化需求。
丰富活动,让农民文化生活“乐”起来。各公共文化馆(站)充分发挥阵地优势,在做好免费开放的前提下,大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参与。成立八大群众文化文艺社团,各镇街文化站、农家书屋围绕“我们的节日”、世界读书日等主题,积极组织专业、业余文艺团队开展主题文艺巡演、红色剧目展演、书画展览、非遗展示、乡村阅读等各类文化活动,截至目前,各镇街文化站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300余场,农家书屋开展乡村阅读活动3200多场次。公共文化场馆在积极开展免费培训、专题讲座等馆内服务的前提下,还积极组织流动文化服务,主动送戏、送展览、送讲座、送图书进基层、进社区,拓展服务群体,延伸服务范围。
保护传承,让农村文化遗产“活”起来。认真组织开展非遗申报、认定工作,公布第六批县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积极推报省市级非遗项目,截至目前,我市已有非遗项目154项。重视非遗项目推介交流,先后组织10余个项目、企业参与省内外文旅推介交流等活动,5件非遗作品入选“山东手造·滨州精品”,5个非遗项目和1个特产美食参与央视节目录制。推进非遗体验传承,酸浆豆腐非遗传习所建成开放,认定首批9家邹平市非遗工坊,其中2家入选滨州市首批“非遗工坊”。推进“非遗进校园”,在邹平市第二中学挂牌成立“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和研究基地”。
繁荣创作,让农村文艺题材“火”起来。创作的小戏《向阳花开》、小品《谁是贫困户》《网红书记》等4部作品,分别在山东省群众性小戏小剧展演、山东省第八届小品大赛中获奖,9人在山东省戏曲红梅大赛中获奖,以群众身边的小事凝聚起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在邹平、知邹平、爱邹平、建邹平的氛围日益浓厚。重考考虑基层群众接受能力和习惯,创作快板《口罩谣》、吕剧新唱《马大宝戒了酒忙把岗站》、歌曲《打疫苗》等,共发布原创抗疫文艺作品100余部,广泛在基层传播,其中30多部作品被“学习强国”平台、省、市媒体采用,宣传防疫政策、知识,凝聚抗疫力量。
示范创建,让乡村旅游品质“高”起来。征集11个村纳入全省景区化村庄培育库,重点督促进行现场创建,目前黛溪街道张高村、黄山街道贺家村成功入选山东省第三批景区化村庄。对全市民宿证照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组织开展星级民宿创建工作,白云涧民宿、醴泉村民宿正积极创建3星级民宿,为建设民宿集聚区储备资源。指导红色旅游特色村大马峪开展大年民俗系列活动,疫情期间,组织樱花山景区、台子镇等举办云上赏花节,“遇见西董”首届旅游文化节点燃乡村旅游新爆点,沿黄旅游品质升级,极大丰富了市民近郊游需求,推进乡村游发展。
邹平市文化和旅游局将进一步推动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公共服务惠民工程,积极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样板镇村创建,进一步提升“四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打造群众文化示范品牌,持续开展戏曲进乡村、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深入挖掘邹平文化资源,拓宽保护、展示、传承路径,推进乡村旅游品质不断升级,提高群众文化旅游生活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