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是多年来惠民演出进基层发挥的重要作用。为破解基层演出惠民活动面临的问题,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新探索公共文化服务“进千村乐万家”模式,取得阶段性成效,极大提升群众文体生活满意度。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基层舞台亮起来。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是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向往和需求的重要举措,对推动群众文艺创作繁荣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自2013年开始在全市开展戏曲进乡村工作,通过连年组织发现,在送戏下乡过程中存在如演出条件不成熟、演出节目形式缺乏创新、文化服务供需不对称、文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活动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和短板,为有效破解这些问题,近年来,东营市探索创新工作做法,通过下大气力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创新建设“乡村剧场”这一载体,起到“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强大效应。为顺应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态势,又将“乡村剧场”升级为“数字文化广场”。在“乡村剧场”上配套WiFi覆盖设备、LED显示屏、高清机顶盒、高清摄像头、电子阅报屏等设备,打造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推动实现送戏下乡“送得出去”、人民群众“看得高兴”。截至目前,已建成乡村剧场425处、数字文化广场413处。依托“乡村剧场”“数字文化广场”新平台,组织开展“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活动,利用重大节会、集市和农闲时节组织文艺展演、辅导培训、电影放映,鼓励农村业余文艺团体开展串乡演出,塑造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为农村群众搭建起了永不撤走的文艺舞台。2019年,东营市“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活动创新实践做法入选中央组织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全国共有25例)。2021年,“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活动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山东省“五个大家”系列活动优秀案例。
二是激活社会力量,演出队伍强起来。通过有效的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东营市不断完善多元互动供给格局,破解送戏下乡“谁去送”“送什么”的难题。坚持立破并举,通过资金扶持、举办培训班、专业人员辅导、帮助修改剧本、配备部分演出设施等方式,提高团体软硬件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文艺团体发展。除国有院团外,每年通过选拔成为“百团千场乐万家”演出主体的有近100家,这些都成为重要的演出力量,真正为基层留下一支撤不走的文艺队伍,为活动长期开展积蓄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截至目前,在文旅部门备案登记的社会文艺团体和庄户剧团已达300多家。每年都能扶持创作出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适合在基层演出的艺术作品。连续组织举办四届社会文艺团体新创作品评选大赛,推动社会文艺团体把开展艺术创作变成自主行动,在展演评比中开眼界提能力。2022年,有170家社会团体591部作品参加评选活动,其中,30余家戏曲团体创作推出《姊妹易嫁》《三子争父》《哑女告状》、传统京剧《钓金龟》《沙家浜》等78部经典剧目,《特殊彩礼》《醒悟》等38部新创吕剧剧目。其他门类作品有舞蹈《党旗更鲜艳》、转轴子说唱《东营欢迎你》、山东快书《劝返点前拜新年》、小品《记着咱老百姓》等400余件。为提高团体创作和演出水平,东营市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结合全市吕剧振兴工程的组织实施,建立“下派指导员”和“院团结对帮扶”机制,组织专业人员创作具有地方特色、适合在基层演出的剧本免费供团体使用,安排专业人员沉到团体一线现场指导,举办剧本研讨、唱腔动作、创作排演等业务提升活动,提高团体的创演水平。组织实施“千村万人文化培训工程”,采取“走出去学、引进来教”相结合的方式,探索以会代训、专题讲座、联合培训、按需培训、远程培训等形式,组织各级文艺骨干培训班,持续提升团体素养。通过连年不懈努力,催生一大批业余文艺爱好者,秧歌、舞龙舞狮、广场舞等基层业余文艺队伍迅速壮大,每场演出中当地都会邀请当地的庄户剧团和业余队伍上台表演,鼓励更多基层群众登上舞台展示,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舞台的“主角”。
三是探索全程监管,考核机制硬起来。考核奖惩制度是文化惠民活动“过程监管”的重要内容和措施。东营市从节目把关、社会监督、事后审查、考核奖惩等环节出发,突出文化活动过程管理和监督,并应用到兑现奖补激励和未来活动开展过程中,从而确保文化惠民活动质量逐年提升。各级文旅部门从源头上严格把关演出节目,建立严格的节目审查分级负责制度。活动中注意发掘地方文化资源,唱响主旋律,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杜绝制造文化垃圾。设立举报电话和网络举报信箱接受群众和媒体监督。成立督查组,采取不定期现场抽查、电话采访等方式加强督导检查。年底对各县区和演出团体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运用到考核和资金奖补工作中,反推各团体争创排头兵。
东营市“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活动,以贴近群众需求为基本要求、以激发群众主体作用为关键环节、以发展文化队伍为活水源头、以建立长效机制为根本保障,以点单配送的方式实现了戏曲进乡村的制度化、常态化,着力突破群众日益增强的精神文化需求与供给不足、对接不畅之间的矛盾,实现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连续六年超额完成“一村一年一场戏”的公益服务目标,真正把文化惠民的要求落到实处,丰富了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