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各地资讯

滨州市多措并举推动“非遗在社区”落地生花

发布时间: 2022-11-04 17:51 点击次数: 来源: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来源: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滨州市聚焦“文化品质更好”,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深挖非遗资源、搭建展示平台,认真践行“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非遗传承实践回归社区、回归生活”理念,推动非遗“进社区”向“在社区”深度发展,实现非遗在社区活态传承、融入当代生活。

打造非遗传承阵地,让非遗扎根社区。一是打造非遗工坊和手造精品展示中心,评选市级首批非遗工坊33处,县级非遗工坊63处,“山东手造·滨州精品”十佳3大类30项,打造“山东手造·滨州精品”展示中心。通过深入社区、乡村层层推选非遗工坊和手造精品,破解传统技艺和非遗传承困难、发展规模小、产业化市场化低等难题。二是筑牢非遗曲艺书场演出活动阵地,滨州群星剧场作为全省四个“非遗曲艺书场”试点之一,扎根驻地社区开展演出活动二百余场,2022年走进杨柳雪镇林家社区、黄河楼景区等演出30余场次。创立曲艺票友群3个500余人次,受益群众达到40000余人次。三是打造非遗传习坊、培训基地等展示平台,滨州非遗传习坊面向全市少儿开展剪纸、大洪拳、绒绣等非遗课程,得到了学员喜爱和家长肯定;滨城区杨柳雪镇林家社区打造了传统手工布老虎制作巾帼示范培训基地;惠民县在淄角镇7个社区建设非遗展厅,结合“二月二”火把李庙会、中国·滨州“传统工艺”博览会打造皂户李社区“非遗展厅”,布设30多个门类200多件作品,接待2000余人次;沾化区结合“山东手造·沾化好礼”工程,重点打造富泰社区非遗工坊和富中社区手造产品展示中心,推动非遗在社区传承发展。四是加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依托非遗资源推进孙子(惠民)文化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积极申报吕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提升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水平。

推出多彩非遗活动,让非遗浸润社区。一是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和“发现非遗之美·二十四节气茶会”等品牌活动,2020年以来市非遗保护中心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年均开展非遗课程160余节,将非遗课程引入学校,以学生带动家长,家长引领家庭,家庭推动社区。非遗进校园经验《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学校教育的探索实践》获评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市文化馆持续开展“发现非遗之美·二十四节气茶会”活动,以更加多样的形式走进社区、机关、军营和中外友人群体;二是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展示活动,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特色非遗宣传展示活动。2021-2022年市文化馆开展“滨州市非遗项目图片展进社区专场活动”;滨城区深入桃李、小唐社区等开展非遗活动,年均举办活动30场,服务群众1500余人次;沾化区富泰社区等每周开展2次公益课,今年累计培训学员达1000余人次。近五年深入社区开展全国村晚示范展示、迎冬奥·庆新年“典亮春联村”等系列品牌文化活动20余项;惠民县组织“非遗进社区”民间秧歌展演42场,“非遗进社区”大讲堂3期,2000多名群众现场体验非遗魅力;邹平市开展曲艺进社区展演、博兴县连续四年走进望湖社区等开展新春惠民文化活动;阳信县在梨花会等节点开展非遗展览展示活动,无棣县在棣州、古城、海丰等社区举办绒绣、手扎灯笼等非遗体验活动,受到群众好评。三是依托非遗项目持续开展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活动,依托吕剧、东路梆子、渔鼓戏等非遗项目,全市年均开展送戏下乡活动5000场,使得非遗项目的传承延展至社区和农村基层,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拓展“非遗+N”模式,让非遗造福社区。创新探索“非遗+N”模式,注重非遗保护利用结合。一是非遗直播带货进社区,创新慈善参与方式。滨州市文化馆与滨城区彩虹湖社区合作,将非遗产品带到社区“助残直播间”,在非遗传承的同时,积极助力社区慈善活动。二是“非遗+扶贫”,助力群众脱贫致富。组织非遗传承人对贫困村劳动力培训,鼓励农民群众建立家庭手工作坊,制作出售非遗产品。无棣县水湾镇苇帘制作技艺从业人员2.3万人,年创经济效益6000多万元,为群众打开了脱贫增收的致富路。无棣县水湾镇、博兴县锦秋街道、沾化区黄升镇等先后获评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三是“非遗+互联网”,培育乡村文化新业态。博兴县依托草柳编、老粗布非遗项目,建立电商产业园,按照“精准扶贫”政策要求,将残疾人扶贫工作对接传统草柳编产业,采用“培训班+基地+电子商务”运行模式,年在线销售额达5亿元,带动周边200多人脱贫,湾头村、顾家村成为全国最早的淘宝村。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