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发展规划>专项规划
索引号: 11370000MB2847723P/2022-02239 发布机构: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专项规划
成文日期: 2022-11-01 文号:
有效性:

山东省博物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点击次数: 来源: 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

山东省博物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位置更加突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更加明确,博物馆事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山东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担当新时代文物事业发展使命任务、推动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都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山东省文物保护条例》《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本规划。本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全省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和重点工程,是未来五年全省博物馆工作的行动指南,是各地区各部门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的规划期是2021年—2025年。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文博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精神,围绕“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结合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勇于担当、守正创新,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迈出了坚实脚步。

1.山东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初步建成。与“十二五”末相对比,全省已注册各级各类各所有制博物馆从352家增长到603家,增长71%。其中国有博物馆从225家增长到242家,增长8%,非国有博物馆从135家增长到361家,增长167%。全省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从“十二五”末的42家增长到127家,增长202%。我省博物馆总量、一级博物馆数量、二级博物馆数量、三级博物馆数量、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类别多样、充满生机活力、富有山东特色的博物馆体系业已形成。

2.全省可移动文物家底廓清。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丰硕,我省在国务院总结大会上作典型发言。普查共登录文物286万件/套、实际数量558万余件,居全国第三位。利用“一普”数据建设的全省可移动文物数据库综合服务平台—“文物山东”上线运行,是全国建设最早、体量最大、功能最全的省级可移动文物数据平台。凝聚普查工作五年心血的普查成果丛书《文物山东》《博物山东》出版发行。

3.博物馆社会公益属性充分发挥。“十三五”末,全省免费开放博物馆531家,占博物馆总数的88%,比“十二五”末增长84%。全省博物馆接待观众超过8千万人次,比“十二五”末增长33%。中央和省级财政共投入博物馆免费开放资金8.8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129%。在志愿服务方面,培育形成了规模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成为博物馆服务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4.博物馆展览质量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全省博物馆盘活馆藏资源,促进文物藏品共享交流,举办各类展览3万余个。“海岱朝宗—山东古代文物菁华展”等多个展览先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将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级平台进行展示推广。16项展览获评全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大哉孔子》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优胜奖”。积极推动文物走出去,举办文物境外展53个,展览文物总数一千多件(组),成为展现山东形象的“金名片”。

5.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全面加强。“十三五”期间,组织实施各类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08个,投入资金3.94亿元,涉及文物2万余件/套。初步建成以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为龙头,地方重点博物馆为骨干,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层次鲜明、职能明确的文物保护修复网络体系,为山东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保驾护航。聘请李化元等10位全国知名专家为“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咨询专家”。面向全省聘任了173名“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师”,涉及陶瓷器、青铜器、书法绘画等13个门类。成功举办全国首届文物修复职业技能竞赛,反响强烈。

6.博物馆成为公众的“第二课堂”。“十三五”期间,全省博物馆年均举办3万余次教育活动,与“十二五”相比翻一番。重点针对青少年教育,建设博物馆教育网络课堂,激活博物馆资源共享和馆校合作机制,完善全省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体验活动项目库。全国和全省博物馆中小学研学基地,从零开始增长到21家。成功举办第三届、第四届“全省博物馆十大优秀社会教育活动案例”评选。全省博物馆面向基层踊跃开展“三下乡”活动。

7.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拓展新途径。在全国率先建设“山东数字化博物馆”,完成2000余件珍贵文物的数字化采集和网上展示。疫情期间,全省120余家博物馆利用藏品数字化资源,通过网上展览、在线直播、网络公开课等方式,提供优质的数字文物展览和服务。山东博物馆与新华网共建“5G富媒体+文博联合实验室”,实现了全国首次5G实验室在博物馆落地运用。

8.博物馆科研水平稳步提升。积极对接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成立金属器、漆木器、砖石质、陶制彩绘保护山东工作站。通过与全国知名文博机构开展项目合作,在大型木构件、纺织品、青铜器等保护修复方面逐渐形成专业优势。2017、2019年成功举办两届“国际文物保护装备博览会”,加强了我省与国内外文物保护技术交流,深化了文物保护装备研发、生产和应用领域的互通互融。

9.博物馆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各地博物馆加强宣传推介、举办特色展览、开发文创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借助重要节庆和文化惠民消费季等重要活动,吸引客源,博物馆成为旅游新热点。在“2015—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研学旅行优秀课程及优秀线路”评比活动中,我省4个案例获评。12家博物馆研学课程入选“省级优秀研学旅行课程”。全省200余家博物馆依托馆藏资源,开发融入山东元素、适应旅游发展、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的文创产品共计5600余款。全省博物馆助力旅游发展,同时文旅融合也为博物馆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10.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各地博物馆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的多种模式,努力做好与现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衔接过渡,及时协调解决改革中遇到问题困难。全省市级以上规模较大的博物馆以及非国有博物馆,建立了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相关方权责更加明晰,运转更加顺畅,活力不断增强。

专栏1  山东省可移动文物与博物馆概况

1.可移动文物概况: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全省671家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共登录文物286万余件/套、实际数量558万余件,居全国第3位。全省119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上报可移动革命文物94091件/套,其中珍贵文物3162件/套。

2.博物馆概况:山东省各级各类博物馆达603家,总数居全国第一。其中国有文化文物系统博物馆164家,国有其他行业博物馆78家,非国有博物馆361家。全省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127家,其中一级博物馆18家、二级博物馆45家、三级博物馆64家。

 二)发展机遇

1.政策环境优。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成为指导新时期博物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将有力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2.社会需求大。人民群众对文物赋彩美好生活殷切期待前所未有。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推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迅速增长,对博物馆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3.基础条件好。山东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历史文化悠久,文物资源丰富,近年来全省经济社会取得快速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对文物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这些都为全省博物馆事业“十四五”规划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4.发展动力足。国家文物局推动出台《关于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优化博物馆体系,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各级博物馆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逐渐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公共文化活动的优质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引擎。

 (三)面临挑战

1.博物馆类别地域发展不平衡。综合、历史类博物馆占比较高,自然、艺术、科技、工业遗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记忆”类博物馆发展水平低。济南、青岛、潍坊等经济发达地区博物馆发展快,德州、聊城等地区博物馆发展相对滞后,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非国有博物馆发展面临系列问题,发展空间受限、专业人才短缺、业务水平不高,缺少“自身造血功能”。

2.藏品保护利用仍存在短板。全省馆藏文物保护修复任务艰巨,亟需保护修复的文物数量庞大,大量新出土文物对保护技术、专业人员数量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藏品整理、鉴定、备案和建档等基础工作仍待加强,动态管理体系尚未建成。被动的抢救性保护需要向主动的预防性保护理念转变。部分藏品依然在库房闲置,藏品利用率不高。

3.博物馆展陈服务有待提升。博物馆展陈质量参差不齐,多数展陈片面强调学术性、专业性,趣味性、观赏性不足,展览主题挖掘不深,表现手段雷同,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相对缺乏。多数博物馆仍以接待观众参观为主,服务功能延伸拓展不够,难以充分满足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不同社会群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4.博物馆科技支撑不足。全省博物馆尤其是基层博物馆智慧化发展相对滞后,在藏品管理、文物保护、学术研究、观众服务、资源共享等方面科技支撑不足。建设符合群众需求的智慧博物馆、完成博物馆功能升级面临挑战。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创造性转发和创新性发展,牢牢把握“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要求,以推进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为主线,以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扩大齐鲁文化影响力,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作出新贡献。

(二)发展目标

到“十四五”末,全省博物馆事业发展实现以下目标:

——完善优化博物馆体系。“十四五”末全省博物馆总量达到1000家,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总数达到150家。加强市、县、乡博物馆建设,实现县级博物馆全覆盖。

——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全省国家一二级博物馆全面完成智慧化升级改造。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实现700家博物馆免费开放,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年均举办展览3500个,培育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博物馆教育品牌和志愿者服务品牌。

——博物馆安全全面达标。全省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防火、防盗设施以及藏品保存环境达标率100%。

三、基本任务

(一)优化主体多元、类型多样、富有山东特色的博物馆

体系

1.推进各层级博物馆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山东博物馆的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全省国家一级博物馆积极参与卓越博物馆发展计划,支持山东博物馆、孔子博物馆等列入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争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促进博物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动国有博物馆空白县(市)启动博物馆规划建设,开展中小博物馆提升计划。拉长博物馆体系链条,支持各市开展乡村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类博物馆培育计划。

2.发展专题特色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立足地域文化、行业特征,积极支持生态、科技、艺术、自然、民族、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博物馆发展。鼓励古遗址、革命文化、“乡村记忆”等多种类型博物馆发展。重点推进乡村博物馆、城市工业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建设。探索部门联合认证、共建共管机制,将高校博物馆、国有企业博物馆等纳入行业管理体系。

3.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坚持规范与扶持并举,指导非国有博物馆举办者规范履行备案登记程序、藏品法人财产权确权,健全藏品账目及档案。推动国有与非国有博物馆优势互补,开展更多联合展览、联合研究,以共享共创激活文物资源。指导非国有博物馆建立健全以理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藏品管理,提高办馆质量,实现非国有博物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推动“博物馆之城”规划建设。重点支持青岛、淄博、潍坊、济宁等市先行开展“博物馆之城”建设试点。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明确各自特色定位,大馆建强、小馆建密、微馆建活,形成“点、线、网”空间分布,构建新型文化传播矩阵,全方位、深层次融入居民生活。积极探索开展国有博物馆资产所有权、藏品归属权、开放运营权分置改革试点,做出典型示范。

(二)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和公共服务水平

1.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配合国家重大战略、重要活动、重要时间节点,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策划推出具有鲜明齐鲁文化特色、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展览。整合全省馆藏文物资源,支持联合办展、巡回展览、流动展览、网上展示。加强博物馆展览备案管理,积极参加国家文物局“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展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等评选。

2.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大力发展智慧博物馆,推动博物馆资源管理信息化、展览传播网络化、社会服务智能化,构建综合感知、信息互联、智能融合的博物馆新形态。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推动博物馆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提供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务。

3.健全普惠均等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全省博物馆总数、举办陈列展览数量、开展教育活动数量、参观人数稳步增长。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拓展服务范围和渠道,推进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推动优质博物馆资源向基层延伸、向网络空间延伸。面向老年人提供更多“适老化”服务,做好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动更多博物馆纳入全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三)加强可移动文物征藏与保护

1.充实博物馆藏品体系。拓展博物馆藏品征集领域和途径,充实基层博物馆藏品数量和类型。强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关藏品征集,丰富科技、现当代艺术等专题收藏,注重旧城改造、城乡建设等反映社会发展变迁物证的征藏。关注“正在发生的历史事件”,征集展示抗疫物证等,对集体记忆进行保存与阐释。

2.加强可移动文物管理。健全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制度,形成博物馆藏品资源共享和馆际交流机制。推进考古机构依法依规向博物馆移交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开展涉案文物鉴定和文物进出境全方位管理,提升文物鉴定和进出境监管能力,积极推动罚没文物移交、接收和指定收藏。

3.实施馆藏珍贵文物保护修复。建立馆藏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库,重点开展石刻文物、纺织品、漆木器、彩陶、金属、书画等易损文物的抢救修复。针对馆藏革命文物存在的多种材质、复合材质、保护修复难度大等问题,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加强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工作。

4.强化预防性保护工作。建立完善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体系,通过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和调控,抑制各种不利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加强地市级博物馆库房标准化建设,推进县级博物馆库房保存条件提升。2025年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保存环境达标率达到100%。

(四)加强社会文物管理服务

1.促进文物市场活跃有序发展。加强社会文物收藏和流通管理,深入开展文物流通领域登记交易,鼓励和规范民间文物收藏活动。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和环境净化。完善文物经营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制度、文物市场准入退出制度,建立文物经营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违法失信“黑名单”管理制度。完善文物拍卖经营资质审批和文物拍卖标的审核备案制度。探索建立公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海关、纪检监察机关没收、追缴文物移交和指定博物馆收藏机制。

2.提升文物鉴定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山东省文物鉴定中心的作用,加强文物鉴定服务制度建设,强化文物鉴定评估活动监管和文物鉴定评估人员管理。支持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和文物经营机构等主动服务群众,依法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文物鉴定咨询。

3.加强文物进出境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文物进境监管,探索建立进境文物认定登记制度,健全回流中国文物税收减免政策执行机制。严控珍贵文物出口,防止文物非法流失。完善文物进出境风险联合防控协同管理机制,从风险布控、日常监管、执法合作等方面与海关进行密切协作。

(五)健全博物馆文物安全长效机制

1.坚守博物馆文物安全底线。博物馆文物安全纳入地方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实施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加强博物馆安全防护设施建设与维护。实施博物馆安全风险等级管理。提升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和防控能力。

2.健全文物安全联防联控协同机制。积极会同公安、住建、消防等部门单位,建立信息通畅、反应迅速、处置快速的工作机制,及时消除文物安全隐患。建立与纪检监察机关的问题线索移交机制、与公安机关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等,努力实现文物保护领域长效常治。

专栏2 博物馆重点项目

1.山东博物馆基本陈列提升工程:

实施山东博物馆通史展改陈布展项目,充分展示从史前文明到近现代时期山东地区文明的发展脉络。全面提升“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至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近现代时期”五大展厅的展览水平,展览面积5000㎡,展线1200米,预计展出文物3000余件(套)。

2.“一县一馆”工程:

推动支持22个没有国有综合性博物馆的县(市)建设博物馆,实现县(市)博物馆全覆盖。支持古文化遗址、红色文化、“乡村记忆”、城市工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多种类型博物馆建设。重点支持泰安市博物馆新馆建设、青岛市博物馆扩建工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考古科普中心”对标国内外先进考古博物馆,进行高水平建设。

3.智慧博物馆与“云展览”建设计划:

持续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重点工程,推动博物馆工作在保护文物、管理手段、服务观众等方面更加智慧化,提升数字化技术服务水平。加大文物科技投入力度,组织好馆藏文物保护修缮、安全防护等重大技术攻关。推动“文物山东”(二期)博物馆线上展示工程。

4.可移动文物保护工程:

以省文物保护科研修复工场投入使用为契机,提升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基础能力及科研能力。整合全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力量,编制全省馆藏文物保护修复计划,优先抢救濒危易损的珍贵文物,有计划分批、分类申报、实施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建立全省可移动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平台及馆藏珍贵文物和重要出土出水文物的健康评测体系,加强全省文物预防性保护,改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管理与政策扶持

1.夯实责任,加强组织管理。各级党委和政府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理念,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落实保护责任,将文物保护利用纳入工作重点,将文物工作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综合评价体系。加强文物保护行政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切实把文物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绩考核内容。加强与财政、教育、民政、海关等部门的协作,充分发挥各级文物保护委员会在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统筹协调作用。完善健全文物安全联合工作机制,完善严防、严管、严打、严治的长效机制。

2.强化政策扶持和保障。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在教育功能发挥、科研活动、考核评优、人员培训、合作交流、评估定级等方面,赋予非国有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同等待遇。鼓励博物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所得收入按规定纳入本单位预算统一管理,用于公共服务、藏品征集、对符合规定的人员予以绩效奖励。将符合条件的博物馆文创开发纳入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支持范围。

(二)重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

1.深化博物馆人事和职称制度改革。推进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按照博物馆评估级别确定相应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提高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完善公开招聘条件和方式,拓宽引才渠道;建立以岗位绩效考核为基础的文物保护专业人员评价制度,绩效工资分配向在创新岗位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

2.加强博物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科研学术领军人才、文物保护修复专业技术人才及展览策划等紧缺人才的培养,形成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素质优良、新老衔接的人才队伍。扶持资助优秀中青年博物馆从业人员主持科研项目、领衔重点项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通过与高校及研究机构联合办学、定向培养、在职进修等多种形式,加快培养文博行业急需紧缺人才。鼓励支持文化艺术类院校设立文物保护专业,探索文博职业教育新模式。制定实施基层文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服务基层博物馆建设。加强对非国有博物馆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着力整合队伍、练好内功、全面提升博物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3.依托科技创新支撑。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运用大数据、云平台、“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文物保护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整合全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力量,建立以藏品保护基础研究为支撑,以藏品保护关键技术提升为导向,以科技创新鼓励机制为保障的科研体系。建立协同研发创新工作机制,推进博物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 

(三)加强资金保障与绩效管理

1.拓展资金渠道。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财政对博物馆发展和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专项经费投入,保证公共财政投入增长幅度。拓宽社会资金进入文物保护利用领域的渠道,支持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设立公益性文物保护基金,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进行公益性捐助捐赠,吸引金融资本和其它社会资本支持博物馆发展。

2.加强绩效管理。加强对博物馆免费开放资金、文物保护修复专项资金的申报、使用的绩效考核与监督管理,建立健全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机制和绩效评价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重大项目落实责任主体、明确进度安排、保质保量完成。 

结  语

贯彻实施本规划是全省各级博物馆及其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建立《山东省博物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分级落实责任机制,明确工作职责,推动建立规划实施的问效、问责和奖励制度。

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将建立规划评估考核与规划实施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督察评估,通报规划实施情况。

为全面掌握规划实施进程,科学评估规划实施效果,将于2023年和2025年分别对本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期末评估。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