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寒亭区全面贯彻乡村文化振兴总要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入挖掘寒亭文化传统优势,创新探索“党建+文化”模式,着力推动党建与文化互促互融,促进了全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一、党委领航,建强“三个阵地”
一是建强城区文化阵地。投资4.6亿元开工建设了总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的寒亭区文化艺术中心。该中心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等“六馆”于一体,建成后将彻底解决困扰寒亭区公共文化场馆落后局面,为群众营造一个高档次的公共文化活动环境。目前,该中心主体已经完工,预计2023年国庆节前投入使用。投资300万元,在城区规划建设5处城市书房,打造有温度、有情怀的城市阅读空间。二是建强农村文化阵地。通过新建乡村大舞台、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场所,配备乐器、书橱、阅览桌椅等设施,打造集理论宣讲、文化教育、党建示范为一体的文化综合阵地,基层文化活动场所的硬件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全区9个街道、405个村全部设有综合文化活动场所,覆盖全区的区、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全面形成。三是建强传承教育阵地。修缮潍县战役指挥部、牟洪礼故居等革命旧址,建设潍县战役指挥部陈列馆、牟洪礼故居纪念馆等红色场馆,搭建爱国主义教育和党性教育大课堂,实现红色文化育人功能。牵头发起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年画专业委员会,建成中国年画博物馆,为年画传承发展搭建起了展示的窗口、联系的纽带、交流的平台、合作的舞台。
二、支部领路,推动“三大发展”
一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实施“品牌文化活动”创建工程,充分发挥文化振兴区域化党建联盟的作用,整合体育舞蹈协会党支部、京剧戏曲促进会党支部等各方资源,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引领全区文化活动开展。目前,已形成了唱响寒亭、舞动寒亭、画乡文化旅游节、风筝年画艺术节、杨家埠民俗灯会等一批叫得响的文化活动品牌,每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5000余场次。组织拍摄了电视剧《铸匠》、电影《海生稻香》《断线之后》等,创排了吕剧《柳毅传说》等,其中电视剧《铸匠》先后在央视4个频道播出,首播连续18天居同时段收视率第一。二是推动非遗创新发展。引导特色文化单位党支部与文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免费为企业提供技艺培训、创意指导、产品代销等服务,使民族传统技艺得到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传承。西杨家埠村党支部与山东谦和文创公司合作,将年画、风筝等民俗文化元素融入日常生活用品中,开发出了文化衫、抱忱、鼠标垫等系列文创产品,深受游客欢迎。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党支部积极推动非遗与数字融合发展,开发了首个杨家埠木版年画数字藏品——“镇宅神虎”和“财宝满堂”。三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依托风筝、年画两大国家级非遗项目,西杨家埠村党支部积极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改造提升大观园景观设施,举办杨家埠民俗文化灯会,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成为山东千里民俗旅游线上的重要一站,年接待中外游客100余万人次;积极应对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与潍坊滨城投资公司、北京伟光汇通文旅投资集团合作,整合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梦里水乡、梦想小镇等资源,建设杨家埠国际风筝旅游度假区项目,打造潍坊中心城区文旅产业新引擎。
三、党员领跑,培育“三支队伍”
一是培育文艺演出队伍。创新“区文化馆指导+街道组队+党员授课+群众学习”模式,区文化馆选派优秀党员文艺人才到各街道巡回培训指导,各街道成立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经常性地进村巡演;各村组建由党员带头的文艺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目前,全区村村建有文艺志愿服务队伍,其中有2支队伍荣获“山东省优秀文艺团队”称号。二是培育文物保护队伍。建立村支部书记为队长、党员为骨干的文物巡管员队伍,全区38处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每处都有一名党员担任文物巡管员,每周巡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不可移动文物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发挥区博物馆党支部的作用,开展“党员讲党课、人人学业务”活动,加强对文物巡管员的业务培训,以讲促学、以学促用,提升了文物巡管员的素质。三是培育非遗传承队伍。针对非遗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将163名区级以上非遗传承人中的党员组织起来,成立党员非遗传承人队伍,义务为群众进行非遗技艺培训。对年画、风筝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组建党员传习小组,定期举办培训班,传授传统技艺。依托党建活动阵地,设立非遗学堂、非遗传习室,组织党员传承人持续开展“非遗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活动,不断创新展演展示形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学助教、薪火相传。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