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激励文化消费、促进文化创新发展的特色模式,淄博市张店区文化和旅游局创新实施“文化领航·融合赋能”工程,从扩大消费场景、丰富消费供给、优化消费环境等三方面入手,全面释放文化市场消费活力。
盘活闲置资源,让荒废工业遗产“用”起来。一是改造升级“焕新颜”。围绕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紧缺、文化消费需求较大等特点,积极探索“存量旧改+文创产业”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利用空置工业厂房、仓储用房、古建筑、老建筑等存量资源,兴办特色工业旅游产业项目,在传承城市记忆的同时,不断延续城市文脉。目前已建成唐库文化创意产业园、东坊文创园、齐新文创园,金鼎1948文化创意产业园、老棉裤文旅综合体等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二是因地制宜“强”功能。坚持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居民文化需求更新、发展相结合,在原有厂房、设施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升级改造,融合街头涂鸦、现代雕塑、中式园林等多种建筑风格,赋予老城风貌新兴时尚。大力引进工业设计、文化传媒、时尚购物、特色餐饮、创意集市等多种业态,组织开展淄博市首届后备箱集市、“致乘风破浪的你”音乐节、十一国庆嘉年华(创意集市、音乐节、读书会、快闪)等活动,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三是拓展延伸“塑”品牌。发挥淄博百年近现代工业发展历史的独特优势,依托原国家储备糖定点储备仓库——淄博糖酒站马尚仓库原址,打造“唐库”文化创意产业园;围绕新华制药厂发展时间节点,建设金鼎·新华1948文化创意园,打造具有文旅消费辨识度的特色“IP”。引导各文创园区延伸园区文化深度,唐库文创园将厂房门口熊摆件创造卡通吉祥物,并生产相关周边产品,进一步搭建与公众交流互动的桥梁。
点亮城市星空,让夜间经济消费“活”起来。一是挖掘传统地域文化。探索非遗、民俗节庆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以“淄博花灯”成功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契机,全面融入文旅融合创新发展,通过“花灯+旅游”“花灯+演艺”“花灯+美食”“花灯+美丽城市”等形式,让“特色”和“夜色”争相辉映,打造淄博乃至鲁中地区冬季旅游的核心支撑和代表作。近年来,通过在淄博玉黛湖生态乡村庄园集中展示张店花灯特色民俗文化精髓,累计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实现收入1.1亿元。二是推进示范片区建设。聚焦夜间经济集聚片区建设,扎实开展“三个一批”工作,选取符合文化和旅游发展方向、文化内涵丰富、地域特色突出的12个街区和综合体,通过引导其延长营业时间、加大营销宣传、增加新兴业态等,培育一批夜间经济试点区,打造一批夜间经济规范区,崛起一批夜间经济示范区,实现由传统街区向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转型升级。三是拉动节庆消费内需。加强与国内外高端艺术资源对接,争取国内外知名艺术节、音乐节落户,有效提升区域文娱活动质量。搭建春节、中秋节、端午节、七夕节等节日文旅消费平台,支持各景区、园区、文旅产业等推出“跨年夜”“春节美食汇”“新春花灯节”等节日限定活动,培育“假日热点”。充分利用中心城区承办重大活动优势,推动文旅产品及文旅产业进会场、进赛场,实现重大城市活动文旅消费外溢效益最大化。
加大惠民力度,让文化产业市场“热”起来。一是激活文旅消费潜能。举办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活动,发动区内20余家文化旅游企业、商户,横跨A级景区、旅行社、图书报刊、文创衍生等多种文旅业态,涵盖暑假、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日,今年共发放5批文旅惠民消费券,发券总额度达120万元。让广大消费者享受到更丰富、更优质、更便捷的文化和旅游产品及服务。适时推出“一元游景区”等惠民促销活动,鼓励市民享受“家边的美景”。二是加强公共服务融合。持续推进文化消费与公共文化服务提升互融互通,实施“文化助残,圆残疾人舞台梦”行动,组建“残健结合”的文艺团体,开展“残疾人才艺大赛”、“残疾人艺术之星走基层”、“文化志愿者美丽乡村行”等活动,以文艺演出发展带动文化产业繁荣。残疾人艺术团——“追梦艺术团”先后荣获“山东省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山东省助残先进集体”“全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三是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加强综合执法检查,建立三级网络监管机制,以全区为总体,划分8个镇(街道)级别“大网格”和147个村(社区)级别“小网格”,将400余家文化场所经营单位全部纳入其中,实现巡查全覆盖。全面加强对演艺娱乐、印刷出版、广电网络等领域阵地管理,规范商户经营行为,牢牢守住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底线。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