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近年来,东营市垦利区以创建“非遗在社区”国家试点为契机,聚力突出“见人见物见生活”主题主线,深度挖掘“千年黄河历史·百年油地共融”文化元素,系统推进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集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保护,实现了“老手艺”与新生活的有机融合,探索出了一条非遗文化“活”起来、非遗活动“火”起来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构建多维度服务模式,发掘非遗文化潜能。聚焦增强非遗传承潜能活力,把优秀非遗文化注入群众血脉、融入日常生活,探索建立以政府部门为引导、社区阵地为依托、多方共建力量为主体、非遗传承传播为目的的服务模式,进一步筑牢了非遗“主阵地”。一是用活公益组织丰富服务供给。创新优秀非遗文化普及推广模式,成立“承非遗古风 传文化薪火”非遗志愿服务队,组建邵家草编、留年旗袍、垦利锣鼓、虎头鞋等10个非遗项目传承志愿服务分队,累计开展培训100余期、惠及3万余人次,在提升非遗项目普及度的同时,有力地带动了周边贫困群众就业脱贫。目前,全区共有非遗志愿者500余名,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余场次。二是用活网格力量优化服务末梢。探索设立“非遗网格长”新模式,垦利街道城市社区18个大网格、171个小网格应配尽配,负责网格内动态化非遗资源挖掘、活态化非遗活动开展、常态化非遗项目体验感悟,织密传承网格,提升非遗保护成效。目前,各网格开展非遗活动超300场次,50余个网格形成了自己特色,实现了社区群众非遗体验活动全覆盖。三是用活社区资源拓展服务深度。发挥非遗在加强社区治理、增进社区凝聚力、维系邻里和睦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系统整合社区优势资源力量,推动非遗传承人以社区文化公益空间为阵地组建协会,创新打造了“草编文化圈”“古韵戏曲圈”“旗袍艺术圈”等种类多样、形式丰富的非遗社区文化生态圈,提高了社区居民身份认同感和持续感。比如,垦利街道书香社区作为以吕剧艺术为特色的“非遗进社区”项目,成立“吕韵书香”吕剧艺术中心,并组建了非遗文化传承服务队,演出了《苦菜花》《红灯记》《沙家浜》等60多个红色经典及吕剧传统节目,家喻户晓的故事情节,以及广泛传颂而又非常熟悉的红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好评。
二、践行生产性保护理念,焕发非遗文化活力。将生产性保护作为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造血”功能的重要环节,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不改变的前提下,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使“非遗”在生产中得到积极保护。一是开办非遗集市,以体验消费延展文化生命力。聚力放大“山东手造”品牌效应,系统整合原有非遗项目及新兴非遗项目,运用展示、展演、展销、体验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非遗市场化、大众化经营模式,把优秀非遗资源转化为可看、可听、可玩、可体验、可购买的文化消费品,推动实现非遗文化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非遗集市还设置旗袍制作、金银细工制作、草编制作、剪刻纸等摊位,还有传统中医理疗技艺,让市民一睹传统工艺与匠心。市民在购买相关非遗产品之余,还能亲手尝试打铁、剪纸、草编,逐步形成了特色品牌突出、非遗氛围浓厚、民众体验感强的非遗特色集市。二是破题链条经济,以产业延伸打通群众致富路。聚力突破链条经济,依托省级非遗项目黄河口民间草编技艺,打造了垦利街道邵家村草编工坊和东宋裕农草编工坊,进一步延长了草编产业链条。2021年,邵家村草编加工车间承接订单10余批,生产产品5万余件,年人均收入提高3000—8000元;裕农草编工坊生产编织成品数量4万余件,平均每人每天增收50—80元,年底920余人参与分红,草编艺人累计分红13.8万余元。推广“非遗手工项目+传承人+留守妇女、残疾人”模式,吸纳留守妇女、残疾人就业,变“指尖技艺”为“指尖经济”。三是深化文旅融合,以品牌塑造提升产业附加值。以“黄河印记”为品牌打造文旅地标,打造“黄河入海·垦利锣鼓—黄河沿岸·留年旗袍—黄河人家·火燠草编—黄河记忆·虎头鞋”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将优质非遗文化旅游项目“串珠成链”,绘出沿黄非遗文化新画卷。着力推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制作技艺变革,将黄河口特有的黄蓝交汇、湿地文化等元素融入留年旗袍设计制作技艺当中,推出了“等你在黄河口”系列的乱针绣、刺绣摆件和旗袍,真正实现了传统文化价值、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完美融合。自2020年起,连续两年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年生产旗袍等非遗特色产品4万余件,产值达到2000余万元。
三、探索多元化传承方式,赓续非遗文化血脉。坚持“全面推广、后继有人”的原则,着力在拓宽非遗文化宣传渠道、扩大社会全年龄段人群覆盖面上下功夫,探索“非遗+”多元化传承方式,真正让更多非遗项目被看见、被激活、被传承。一是以“非遗+阵地”打造主题场景。突出垦利街道非遗传承保护主战场作用,创新打造“1+4+N”阵地,即建设1个街道非遗传承中心、搭建4个重点非遗项目体验馆、精心设计N个社区非遗观摩体验基地,创建互动式、体验式相结合的非遗体验模式,为群众营造零距离感受“非遗”项目魅力的场景。二是以“非遗+互联网”助力传播推广。坚持传统非遗文化与数字科技相结合,巧妙借助新媒体为非遗的传播与传承赋能,拍摄《守护文明的火种》非遗宣传片,制作“非遗保护——黄河口·交响”非遗宣传画册,通过“非遗线下影展”“线上短视频”等方式进行线上线下延伸,点击人数超过4000余人次,非遗真正被大众所了解、所喜爱。三是以“非遗+教育”赋能技艺传承。发动20余名非遗传承人组建了非遗专业传承团体,采用“培训+传承”“固定+灵活”等模式,充分用好非遗体验馆、非遗学堂等传习场所,开展传统手工技艺的培训和指导,累计培训6000余人次。强化与学校校本课程衔接,开设了植物染、泥陶、木雕、剪纸、黄河口落子等20余项非遗传承课程,固定每周三下午为传统文化体验时间。创新编排“吕剧韵律操”,并在垦利实验第四小学试点推广,得到学生的一致认可,已成为课间锻炼新风尚。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