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文旅新闻

菏泽市深度耕作非遗沃土 扎实推进文化“两创”

发布时间: 2022- 10- 26 09: 54 点击次数: 来源: 菏泽市文化和旅游局

菏泽市认真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持续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出了一条非遗保护传承的“菏泽路径”,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居全省16市第一位,市文化旅游行政部门先后被评为全国和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

一、率先出台非遗条例,奠定法规保障基础。2018年,《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颁布施行,成为省内首个地市级非遗保护条例,入选当年全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条例》明确了市县(区)人民政府职责、部门责任、奖励政策、处罚措施等,为全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2020年,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配套出台了《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为非遗项目的系统保护、分类保护、整体保护明确具体措施和实施路径,确保《条例》落实落地。

二、创新非遗工作机制,夯实保护传承根基。菏泽已基本建立包括调查记录、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区域性整体保护、传承体验设施、理论研究在内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一是完善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全市现有人类非遗名录项目1项,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遗项目32项、112项、345项、1003项,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遗传承人22位、73位、420位、1156位。二是大力推进区域整体保护。推动国家级曹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曹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领导小组,各县区相应组建管理办公室,形成整体保护推进格局。三是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全市有省级非遗研究基地1处、省级优秀非遗馆1处,非遗传习场所(馆)89处,《非遗曲艺类保护与传承实践——以经典曲目恢复带动濒危曲种重生模式研究》项目获文化和旅游部科研院所科研建设优秀科研实践案例;“筝声鲁韵——鲁筝艺术博物馆以乐化人的创新实践”被评为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曹州曲艺》获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科研及出版成果优秀奖。

三、探索非遗发展路径,打造保护传承“菏泽样板”。创新性提出“保护性传承、传承性保护,保护性开发、开发性保护”四类保护举措,并对345个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作出明确分类。保护性传承项目以保护为主,通过优先安排非遗保护资金,加强项目资料的调查、记录、整理和保存,形成完整的文字和音像资料。目前,已完成10余名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传承性保护项目以传承为主,通过人才、经费等方面的扶持,挖掘其时代价值、社会功用,强化项目传承。山东梆子《古城女人》获第十四届文华优秀剧目奖,鲁西南鼓吹乐《唱大戏》、小戏曲《爱心家园》《公鸡过寿》获第十六届、第十九届群众艺术政府最高奖——群星奖,带动了山东梆子、鲁西南鼓吹乐、两夹弦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性开发项目以保护为前提,通过市场引导,精准对接消费群体,进行小规模市场开发,实现自身有序传承。以东明粮画为例,聚焦外事礼品、商务礼品以及研学团体等高端市场,开发了系列定制产品和研学产品,年产值最高达120万元。开发性保护项目寓保护于开发利用中,通过大规模市场开发和创意策划,完善产业链条,塑造非遗品牌。比如,单县依托羊肉汤传统制作技艺这一省级非遗项目,打造“单县羊肉汤”品牌,投资10亿元建设了单县羊肉汤文化产业园区,目前全国羊肉汤店已发展到2500余家,销售额达50多亿元。

四、激活非遗市场基因,赋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非遗特别是传统工艺资源优势,带动产业发展、城乡就业、群众增收。一是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先后探索出了“非遗+景区”“非遗+街区”“非遗+旅游演艺”“非遗+文创产品”等传承模式,赋能文旅产业发展。郓城水浒好汉城获评首批省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曹州巷获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二是发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积极作用。开展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扶持发展传统工艺类企业和家庭作坊共3000余家,实现产值200余亿元,实现安排就业人员26万余人,全市有6个乡镇入选全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入选数量位居全省第一。三是打造非遗消费新场景。探索非遗与“稳经济、拉内需、促消费”的结合点,打造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菏泽主会场活动等系列品牌活动,连续三年线上线下同步举办菏泽市非遗购物节,带动非遗企业、老字号、传承人全面进军电商领域。今年非遗购物节期间,带动非遗产品销售成交额超过137.6万元。

五、实施非遗“走出去”,提升菏泽文化境外影响力。一是主打拳头产品,推动巨野工笔牡丹画走向世界,年产值超10亿元,绘画作品远销4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菏泽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花开盛世》等作品先后亮相上合青岛峰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巨幅作品《盛世长虹》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精彩绽放。二是依托市级重大节会,搭建非遗“走出去”平台。丰富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世界牡丹大会、菏泽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等品牌节会内容,集中展示菏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非遗为重点内容,创新推出《花样菏泽》百部微视频,通过推特(Twitter)等海外主要新媒体账号传播,建立对外文化传播的国际通道。三是广泛参与对外交流活动,拓展菏泽非遗知名度。大弦子戏、枣梆、大平调、两夹弦、山东梆子五大剧种代表性剧目应邀参加第七届“香港·中国戏曲节”演出,成武刻瓷、东明粮画等项目多次赴俄罗斯、瑞士等地进行文化交流,参加了青岛上合组织峰会非遗展示、外交部山东全球推介等重大外事活动,提升了菏泽文化的国际知名度。

(菏泽市文化和旅游局 刘 芸 武法新 刘传伟 孙 松)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