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各地资讯

烟台:创新推进非遗保护传承 以多彩非遗赋能美好生活

发布时间: 2022-10-25 09:46 点击次数: 来源: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
来源: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

烟台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0项,区、县(市)级名录项目526项。

一是建立了完备的保护记录体系。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名录,形成了以市、县级名录为基础,省级名录为骨干,国家级名录为引领的梯次结构体系。制定出台了市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申报和评审制度,基本建立起市级每3年、县级每2年评定一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工作机制。采取文字、语音、视频图像、VR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记录非遗资源,持续实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建立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数字档案,编纂出版了《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二是形成了完善的展示传承机制。打造1+N非遗展示场馆,新改造提升了烟台市非遗文化馆,依托市、县两级非遗保护中心,设立非遗展厅,撬动民间资本,开办了剪纸、花饽饽、面塑、龙口粉丝、黄金冶炼、毛笔等非遗和民俗主题博物馆、展览馆,形成了“1+N非遗展示场馆”矩阵。建立传承联动机制,建立“中心+基地+传承人”的非遗传承联动机制,以市非遗文化馆为中心,以27处市级非遗传习基地为骨干,辐射带动全市非遗传承人,建立微信工作群,形成“中心”每周、“基地”每月举办传习活动的联动工作机制,推动非遗传习有序发展。2019年“烟台剪纸”群体性创新传承模式获第四届山东省政府文化创新奖。

三是建立完善了非遗宣传展演体系。以主题活动为引领营造热度,以非遗紧跟时代为理念,以烟台市民文化节为依托,每年策划举办全市非遗类主题展演活动。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开展集中宣传展示,将非遗与新兴媒体结合,走出“非遗+自媒体”网络直播带货的路子,2020年承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主会场活动,开展了展演展示、直播带货、公开课、座谈会以及媒体记者烟台行等活动,邀请省文旅厅分管领导为烟台非遗产品直播带货,引发烟台非遗热。以打造非遗活动品牌为抓手拓宽广度,常态化开展“非遗进万家”传习体验活动,做优“家门口的非遗传习”品牌,每年策划举办非遗进乡村(社区)、进校园、进广场、进景区、进企业、进军营“六进”活动,“福山区非遗项目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2021年山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

四是支持和扶持传统非遗产业发展。大型非遗企业生产性保护成效显著。烟台双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龙口粉丝生产基地、粉丝行业唯一的上市公司,年销售额达6亿元。传统手工艺焕发生机。“掖县滑石雕刻”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评为山东省旅游商品十佳品牌,招远市阜山镇九曲蒋家村将黄金溜槽碓石砌灶冶炼技艺与当地黄金旅游业有机结合,长岛砣矶砚雕刻技艺企业产品销往国内外。传统民俗文化产业稳步发展。支持传统“胶东花饽饽习俗”等民俗文化企业发展,发展牟平菜根香食品、莱山清泉食品、莱州昭泰食品、海阳喜饼食品等重点企业20余家。“胶东花饽饽习俗”传承人孟昭泰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表彰为2019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非遗产业融入乡村振兴。鼓励企业设立非遗产业基地、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福山张格庄镇、海阳留格庄镇、莱州朱桥镇和沙河镇被评为全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2022年,深入实施“山东手造 烟台好礼”工程,举办“山东手造·烟台好礼”2022烟台首届手造创新创意大赛,评选出手造技艺、手造文创、手造品牌、手造传媒4类20个获奖项目,7项产品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名录,推进烟台手造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五是非遗创作交流成效显著。文艺创作成果丰厚。深入挖掘本地非遗文化,创排了一批具有地域民俗特色的原创剧目。京剧《烟台解放》入选“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展演剧目;京剧《戚继光》获评第十二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戏剧类一等奖,并参加“第九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线上展演;以“长岛渔号”为题材创作的男声组唱节目《闯海人》,获群星奖金奖;以海阳大秧歌为原创题材的电视剧《大秧歌》在央视和山东、江苏、天津、上海等卫视播放;歌舞剧《地雷战》在全国舞蹈界引起强烈反响。文化交流影响深远。2018年,举办了《600年·回眸》烟台剪纸艺术韩国行活动,2019年举办了胶东民间窗花剪纸艺术作品欧洲巡展,螳螂拳项目和传承人也多次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武术交流,展示了烟台民俗文化魅力。莱阳豆面灯碗习俗登陆央视元宵节目,海阳大秧歌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表演和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开幕式表演,莱州中华武校参加了庆祝建党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今年中秋节与国庆期间,烟台剪纸和彩塑登上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让烟台非遗在国内广为人知。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