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互动交流>新闻发布

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水下文物保护区”情况

发布时间: 2022- 01- 20 11: 42 点击次数:

发布人:

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      王守功

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二级调研员周  成

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革命文物处副处长     齐云婷

主持人:

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市场推广处处长     冯庆东

 

1月17日,省政府网站发布《关于公布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水下文物保护区的通知》(鲁政字〔2022〕18号),正式核定公布山东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7处、另有与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4处,山东省第一批水下文物保护区1处。

省文化和旅游厅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部署,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若干措施》的目标任务,2019年10月以来,我们组织开展了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水下文物保护区的申报评选工作。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我们制定了申报标准和格式要求,明确了评选原则,规范了评选程序。16市按照要求组织专家评审推荐,共提交了472个申报项目。

2020年4月以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新形势下,省文化和旅游厅按照程序组织对申报项目进行了认真核定,邀请省内外考古、建筑、历史、党史等研究领域的12位专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评议和投票,组织了50人工作组对有疑问的项目进行了实地复核,广泛征求产权人意见、文旅系统内部意见、16市人民政府意见、省直有关部门意见,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会审议通过,最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三条规定,提报省政府核定公布。

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包含古遗址39处、古墓葬21处、古建筑85处、石窟寺及石刻6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06处。入选数量排在全省前三位的市分别是淄博、菏泽、泰安。截至目前,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已达1968处,数量居全国第一位。总数排在全省前三位的市分别是济宁、济南、潍坊。

此次公布的水下文物保护区为威海湾一号沉舰遗址,基本确认为北洋海军旗舰“定远”沉舰残骸遗址,这是山东历史上首次公布水下文物保护区,山东也继广东之后成为全国第二个公布水下文物保护区的省份。

下一步,我们将以公布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水下文物保护区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保护利用,主要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抓好基础工作,确保文物安全。完善记录档案,设立保护标志,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落实管理机构和责任。督促各级地方政府进一步落实文物保护的主体责任,将文物资源的保护红线和刚性要求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确保文物安全。从2020年开始,我们就着手开展了第一至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校核、划定工作,形成了公布图则、测点数据、矢量图纸等公布成果。目前已经省政府批复同意,正在与省自然资源厅走发文公布程序。在省政府公布文件中,六批省保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已经明确授权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公布,下一步我们将作为工作重点予以推动。二是抓好文物保护,加大资金扶持。坚持预防性保护和抢救性保护并重原则,指导各地策划、储备、实施一批文物保护项目,消除文物险情隐患,改善文物保存环境。与各级财政加强沟通联系,争取加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力度,提升资金执行效率。三是抓好展示利用,让文物活起来。贯彻国家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和科技创新的各项重大政策举措,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若干措施》,狠抓重点任务突破。将文物资源融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深入推动活化利用,让文物在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发挥,让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我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基本情况

 

文物保护单位的概念最早是1956年国务院《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中第一次提出来的,1961被写入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1982年被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践证明,文物保护单位制度作为文物保护领域的一项基本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对文物保护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77年,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省保单位。在这之后,山东省人民政府分别于1992年、2006年、2013年、2015年公布了第二至五批省保单位,有效保护了大量珍贵文物,传承弘扬了齐鲁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工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出台一系列关于文物工作的新政策,全省文物工作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去年4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若干措施》,提出了“到2025年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2100处左右”的目标任务。

我们系统地梳理文物资源,由省政府核定公布一批省保单位,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建设文化强省的必然要求。一是有助于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康发展,促进文物保护利用与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作出更大贡献。二是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文物的社会功能,建立全民共识的精神标识体系,推动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自信。三是有助于充分发挥文物在文化传播、文明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突出齐鲁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向世人展示讲述全面真实的中国故事山东篇章。

 

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评选特点

 

一是注重突出重点,传承红色基因。大量革命文物(含见证类文物)、新中国文物列入公布名单,革命文物占比超过30%,印证了我省光荣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

二是注重兼容并蓄,拾遗补缺。公布名单中除了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传统类型文物之外,还包括了双山小学旧址等教育遗产,黄埠水厂旧址等工业遗产,王台当铺遗址等商业遗产,八蜡庙等农业遗产,赛龙引水渠等水利遗产,笔架山、青羊崮山寨与石墙群遗址等军事遗产,洪山火车站旧址等交通遗产,田中清真寺等宗教遗产,等等,覆盖面广,时间跨度长,较好地体现了我省经济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人们对文化遗产内涵和外延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拓展。

三是注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邝冢遗址等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得到加强,淄博、菏泽、泰安、德州四个沿黄地市,列入公布名单数量共计115处,接近总数的一半,位居全省前四位。对接乡村文化振兴战略,25处传统民居、25处家祠、祠堂列入公布名单,集中体现了农耕文明传统建筑的营造技艺,是以孝道为核心的宗族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刘集遗址、邹平东安遗址、北营遗址等文物单位,是在配合小清河防汛综合治理工程等省重点建设工程中被新发现或者价值被重新认识的,将这些文物单位提质升级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范畴,是构建多层级多要素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扎实一步。

四是注重机制建设。首次制定了覆盖评选全流程的评选办法,包括评选原则、组织机构、评选流程、总体评选标准、分类评选标准、评选纪律等,确保评选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五是注重科学性与专业性。广泛邀请考古、建筑、历史、党史等研究领域的12位省内外专家,召开三次专家评审会,在历次省保评选中邀请专家最多,召开评审会议最多,首次由专家带领工作组对存疑申报单位进行了实地复核。

六是注重个人权益保护。首次明确提出征求产权所有人意见,释放出在强调文物保护单位公共属性的同时又要尊重个人财产的信号。

七是注重依法依规履职尽责,压实属地管理责任。鉴于文物重要价值,省文化和旅游厅依法直接将母祖山汉代采石场遗址、跋山遗址等列入申报名单并补充申报材料。申报项目原则上要从保存状况良好、保护管理工作基本到位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六批省保受疫情等因素影响申报评选时间较长,所有推荐单位均进行名单复核、现场复核和市政府书面确认,确保地方政府依法履行文物保护主体责任。

我省水下文物保护区有关情况

 

山东北滨渤海、东邻黄海,海岸线占全国六分之一,内陆水系发达,湖泊湿地众多,大运河、黄河贯穿全境,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航海、漕运历史,给山东留下了丰富的水下文物,这些文物跟陆上文物一样,见证了历史变迁,彰显了齐鲁先民逐水而居的毅力、与水斗争的勇气、因水而兴的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气魄和精湛的技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沿海地区在水产养殖、滨海旅游、房地产、港口新扩建、海底矿产资源开发等各个领域全面展开,内水区域同样面临新型城镇化扩张等一系列问题,水下文物保护面临不小的挑战。划定水下文物保护区,建立健全保护制度和管控措施,有利于加强水下文物的保护,对于传承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强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水下文物保护区的概念其实并不新鲜,早在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即提出设立,2016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要“划定水下文物保护区”。但是由于水下考古事业起步较晚、水下情况复杂多变、操作难度和危险系数较高、缺乏具体标准规范引导和借鉴等原因,水下文物保护区的划定一直处于探索阶段。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若干措施》“公布首批山东省水下文物保护区”的目标任务,省文化和旅游厅系统梳理了近年来我省水下考古项目,经过威海市推荐确认、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审核、专家论证会评议,认为“威海湾一号沉舰遗址”考古研究成果丰硕,基本确认为北洋海军旗舰“定远”沉舰残骸遗址,具备了公布水下文物区的基础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第五条的有关规定,我们将“威海湾一号沉舰遗址”公布为山东省首批水下文物保护区,成为全国第二个公布水下文物保护区的省份,为水下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提供了新思路,作出了有益探索。

 

我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有关情况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我省15.58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和15.96万平方公里的蓝色海域下红色资源星罗棋布。这些珍贵的红色遗址、革命文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山东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是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根据已公布的山东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全省拥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897处,拥有可移动珍贵革命文物3233件/套。截止目前,国家公布的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山东有93个县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一;山东革命博物馆、纪念馆评定为一二三级博物馆的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讲话,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强调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总书记的这些指示为我们做好革命文物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革命文物工作。2021年4月,省委召开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若干措施》,提出全面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9月份,召开全省革命文物工作会议,布置了六个方面25项任务并分解为52项具体工作任务,对全省革命文物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部署。围绕建党百年重大主题,省文化和旅游厅策划推出“8个100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月”活动,营造了浓厚庆祝氛围。实施了华东野战军旧址等一批革命文物修缮工程,开展革命旧址的险情排查和抢险加固工作,国家文物局在山东举办全国革命文物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发展论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扎实推进。

本次一共有80处革命文物纳入了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比例超过30%,这既是山东红色底蕴深厚、革命文物丰富的具体体现,也是省文化和旅游厅贯彻落实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和全省革命文物工作会议的一个务实举措,必将进一步提升我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我们将以此次公布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契机,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力度,继续公布第二批全省革命文物名录。印发实施《山东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工作规划》,全面推进革命片区建设,实施一批集中连片保护项目和整体陈列展示项目。围绕“迎接二十大、见证新时代”,加强与“四史”有关实物、文献、档案史料、口述史的抢救、征集与研究,推出一批有特色、有分量的精品展览展陈,为党的“二十大”召开营造良好的氛围。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