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齐国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考古发现专家研讨会在淄博召开。会议邀请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志民等20余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实地考察并开展专题研讨。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王磊讲话。
王磊在讲话中指出,围绕疑似稷下学宫遗址考古发掘和确认工作开展研讨论证,是山东文物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关于考古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有力举措。近年来,山东持续加强考古工作,提升考古能力,推进考古科研,擦亮“海岱考古”品牌。山东考古项目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累计达到19次、22项。省委、省政府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出台支持文物和考古工作的若干措施。王磊在讲话中请求专家学者就疑似稷下学宫遗址的五个关键问题开展深入探讨,争取取得突破性成果。要求各级文物主管部门要认真吸取专家意见,全力做好遗址的考古发掘、研究论证、展示利用等各方面工作。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汇报了齐国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重要考古发现情况。自2017年以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就寻找和确认稷下学宫遗址开展了专项工作。在齐国故城小城西门外发现大型建筑基址群,规模较大,布局清晰,夯土基址呈四排规律分布,基址东部与小城西墙相接,疑似稷下学宫遗址。
与会专家学者充分肯定了本次考古发掘的工作成果,围绕建筑基址的时代、位置、建筑形制和用途及后续保护利用等问题,分别从田野考古、历史文献、建筑考古、冶金考古、考古测年、考古方法论、世界史意义等专业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根据考古发掘发现遗迹叠压打破关系,结合出土遗物,认为建筑基址群的整体年代应在战国时期,与稷下学宫的年代记载相符合;现有考古工作表明,该遗址是齐故城西门外侧唯一一处大型建筑基址群,建筑基址规格较高,其所处的位置符合稷下学宫的相关文献记载;成排分布的长条形夯土基址反映出当时的建筑具有极强的实用性,能够长期使用,这与稷下学宫的功能比较契合,排除了作为衙署和一般居址的可能。与会专家对该遗址与稷下学宫的直接关系给予了基本肯定。专家指出了当前考古工作还存在的问题,建议组建多学科联合工作团队,开展进一步工作,排除相关疑问。专家还就下一步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据史料记载,稷下学宫始建于公元前374年齐桓公田午执政期间,因位于临淄稷门之下而得名,存续达150余年。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的高等学府,是一个同时具有研究院、大学堂、施政咨询等多种性质的机构,促成了学术思想的“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下一步,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充分吸纳专家意见,组织专业技术力量,进一步加强考古工作,做好稷下学宫遗址的阐释、保护和利用,重要成果将适时对外发布。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