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焦点新闻

不负嘱托 以实际行动推进陕西文旅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引发热烈反响

发布时间: 2021- 09- 17 09: 28 点击次数: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

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农村、学校、革命旧址及文化场馆等进行调研,了解生态文明建设、革命旧址保护与利用、赓续红色血脉、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光荣革命传统,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切实抓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陕北老乡及广大文旅工作者既兴奋又真切感受到肩上的责任,纷纷表示要以实际行动做好今后的工作,绝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和嘱托。

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红色基因

1948年3月21日,毛泽东同志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居住了4个月的杨家沟,东渡黄河挺进华北,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角从此响彻大江南北……因此,这里被誉为中国革命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米脂县城东南的杨家沟革命旧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

担任讲解工作的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副馆长刘翠霞说:“在旧址的考察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在展陈的文物、文稿以及展板前都驻足观看。杨家沟虽然偏远,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我们要进一步传承好革命历史、讲好红色故事,把党中央在杨家沟居住期间发生的事件、重大革命活动、理论创作等,细致地展示出来。让当代人铭记革命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感悟新中国来之不易、红色政权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习近平总书记对这里的建筑很熟悉,对这里的历史也非常了解。他在毛泽东旧居驻足的时间比较长,询问得比较多。我们要记住杨家沟革命纪念馆的重要意义,不忘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与嘱托,认真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杨家沟革命纪念馆馆长常天民说。

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围绕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展开实地调研。担任此次讲解工作后,榆林市委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科负责人马航进一步坚定了做好工作的决心。“作为一名党史工作者,开展地方党史的编研,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党史编研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书写好党的红色家谱,更好地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职能作用。”马航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绥德考察了地委旧址、实验中学(绥师旧址)、非遗陈列馆和郝家桥村。绥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马世飞表示:“作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上的一名工作者,我要进一步把‘传承’这个主题理解透,把‘传承’这篇文章书写好,把各项具体工作做好,弘扬好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为绥德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贡献宣传思想和文化力量。”

弘扬好传统文化,

让非遗绽放时代魅力

“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对陕北民歌传承人薛林才来说,这首《三十里铺》唱过多少遍早已记不清,但9月14日的那一唱无疑是今生最难忘的一次。“见到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高兴,也更有了动力。我们要把陕北民歌发扬光大,让我们的下一代也能唱出陕北民歌的腔调。”薛林才激动地说。

绥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几千年来,在这块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绥德人民创造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绥德县文化馆的展陈馆,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由陈列室、展演厅、传习所、剧场4个部分组成,面积5000余平方米,是展示、展演、传承绥德非遗的重要承载地。

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观看了绥德石雕、陕北民歌、陕北说书和秧歌的展演展示,对当地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表示肯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深感温暖亲切,也深感使命在肩。”绥德县文化馆馆长雒胜军表示,今后要更加珍惜非遗保护的时代机遇,继续开展好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工作,通过文创开发、讲座培训、主题展演、宣传推广等形式,促进非遗整体性和创新性保护,扩大绥德知名度和影响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绥德的非遗资源,让非遗绽放出时代魅力,使年轻人爱上非遗,涵养出更加深厚的文化自信。

担任讲解任务的绥德县文化馆工作人员李丽娜表示,今后要做好非遗的保护人和宣讲人,让绥德非遗传承得更好、传播得更远,要成为优秀的群文工作者,给乡亲们送去更多的精神养分。

依托生态文明,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高山远山森林山,近山阳坡建果园,弃耕坡地种牧草,荒坡险洼种柠条。”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之路的米脂县高西沟人,通过实际行动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向记者介绍,2006年,高西沟村被命名为“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村”。近年来,通过把山地苹果种植和生态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之路。“我们将继续发扬高西沟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建成建好生态旅游示范村、文明富裕小康村,让高西沟这面旗更红更艳。”姜良彪说。

“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早在抗战时期,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在共产党员刘玉厚的带领下成为陕甘宁边区的模范村。1942年,转移到陕北的中共中央经济遭到严重封锁,生活物资极度匮乏。习仲勋同志带队来到郝家桥蹲点调查,挖掘出劳动英雄刘玉厚等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解决了部队大部分粮食供应问题。

革命老区的建设和发展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2021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郝家桥村,了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情况。

近年来,郝家桥村成立了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形成了集现代农业、光伏发电、乡村旅游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实现多渠道增收。去年底,郝家桥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43元。郝家桥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喜表示:“下一步,我们计划建成旅游服务接待中心,从吃、住、游、购、行等方面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此外,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我们将建成饲料加工厂等,提高村集体和群众的收入,让群众生活越过越好。”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