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各市资讯

潍坊市:聚焦非遗保护 聚力四大工程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发布时间: 2021-08-30 09:49 点击次数: 来源: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

潍坊市聚焦非遗保护,激发文化创造力,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高质量城市建设发挥独特的产业功效。

一是聚力非遗资源挖掘工程。对全市急需拯救的濒危非遗项目进行挖掘和拯救,用数字化技术对非遗实践的动态过程采用传承人口述、身传、实拍等进行动态、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实施“引智育才”计划,大力引进市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来潍工作,现已引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人,为潍坊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献智献策。依托“美非遗”非遗传承人管理系统这一全国首创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建立传承人评价体系,实行动态管理机制,优化传承人管理评价体系,提高传承人的社会责任,培育本土非遗人才。

二是聚力非遗园区基地带动工程。在省内率先开始建设大型非遗聚集区,建设潍坊市中医药传习展示中心、南屯小镇非遗园等非遗聚集区,持续推进十笏园非遗空间建设,打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集项目展示展演、民众休闲娱乐、产品交流交易、文化创意研发、非遗传习研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非遗传习传播综合体、文化旅游消费目的地。支持青州中晨书画艺术产业园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形成产业链聚集效应。“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新时代文旅融合联动建设的‘十笏园路径’”项目成功获选第四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间投资、产业植入,推动民间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全市建设传统工艺类综合性传习中心20多个、传习所163个,发展传统工艺类企业和家庭作坊1847个,年产值达到205.96亿。

三是聚力非遗教育传承“薪火工程”。开展非遗进校园,借助“薪火工程”传承教育体系,在全市1000多所中小学常态化开设非遗课程,在校园设立非遗传承展示厅,定期组织非遗传承人在校园进行项目传习,开设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武术教学,每年有数万中小学生参加非遗学习教育活动。在潍坊聋哑学校、潍坊市商业学校等专业院校开设非遗课程及专业,推动潍坊优秀传统文化在特殊校园普及和传承,结合特殊学生生理特点优势和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主动传承和弘扬潍坊优秀传统文化,使传统技艺成为提高特殊学生艺术素养和立足社会的职业生存手段之一,真正实现以非遗传承为主的“以技为生”。深化潍坊市聋哑学校手工艺职业教育品牌建设,建立“潍坊市残疾人手工艺传习创业中心”,创新家庭作坊式助残模式。潍坊市聋哑学校的“非遗手工艺项目聋校职业教育实践案例”项目成功入选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

四是聚力“非遗+”融合工程。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鼓励杨家埠民俗大观园、青州古城、红高粱艺博园通过“非遗+研学”、“非遗+文创”“非遗+景区”等方式有效整合非遗旅游资源。推动非遗与文创产业深度融合,支持谦和文创、潍物文创等本土文创公司争创知名非遗文创品牌,运用潍坊独特的非遗元素或工艺,打造一批非遗文创精品。举办“首届中国青州非遗美食节”,搭建非遗推广销售平台。争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书法专委会落地潍坊,提升非遗专业性研究保护。积极推进“非遗+互联网”模式,打通产业链条,拓展非遗产品市场化的新渠道。以风筝为例:生产企业达到400多家,年产量达2.2亿只,风筝及衍生品销售额达20多亿元,在中国市场率占约为80%,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65%,远销欧美、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山东美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美非遗”网上商城,现入驻非遗传承人超过200人,拥有3个大类、66个小类的非遗产品超过1500种,日均浏览量超过2000独立IP,年销额超过200万,拓展了非遗产品市场化的新渠道。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