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山东几位基层文化馆长的对话
在新时代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县(区)文化馆馆长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直面老百姓,对基层文化需求可谓“门清”;同时,他们还要熟悉掌握上级的政策和工作部署,确保每一项举措落到实处。“连天接地”的工作特点,让很多基层文化馆长锻炼出了下台会干、上台就演的本领。近期,记者在山东采访了3位有代表性的基层文化馆长。
黄江:“舞台灯一亮,我就兴奋”
48岁的黄江,从2009年1月起担任潍坊市坊子区文化馆馆长,至今已是第13个年头。
黄江毕业于潍坊艺术学校,学的是音乐专业,毕业后到坊子区文化馆工作。用黄江的话说,这么多年,他日子过得很充实,因为每天都跟万千群众打交道。
黄江记得,2009年刚当上馆长时,坊子区文化馆可谓“家徒四壁”,要人没人,要钱没钱,连办公场所也没有,全单位人窝在租用的2间房子里开展业务。
现在的坊子区文化馆,有20多亩地的大院以及5000多平方米的活动场馆。黄江说,这归功于文化馆人的努力,更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注与支持。
在单位,大家都不称呼黄江馆长,而是叫他“黄导”,因为踏出校门到坊子区文化馆的那一刻起,黄江便一直承担区里各类大型文艺演出的导演工作,迄今,已有五六百场之多。
让黄江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年夏天组织文艺活动。三伏天的鲁中地区,溽热难耐,每位演职员都是汗流浃背。虽然演出多安排在晚上,但排练走台都是白天。坊子区的专业剧场不多,大部分演出均在室外广场进行。烈日下,没有一丝风,大家在舞台上来回跑动跳跃,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
在坊子区,还流传着“黄江寻女”的故事。黄江说,那是段真事。有一年,黄江和同事排演晚会,岳母临时让他照看一下女儿,并千叮万嘱让他小心。但工作起来的黄江,早已忘了照顾女儿这回事。排练结束后才发现,女儿不见了。
慌神的黄江发动亲友四处寻找,最终一个朋友打来电话,说女儿在自己家。当时这位朋友看黄江在忙,得到黄江同意后,把女儿带回了家里照看。结果,黄江把这茬完全忘了。
黄江说,10年前跟现在相比,百姓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演出、讲座、展览、培训……群众早已成为文化事业的核心主角。“现在不管在剧场还是露天舞台,舞台灯一亮,我就兴奋。能为广大群众奉献一场演出,我很自豪。”黄江说。
张涛:文化馆人是专家,也是杂家
在山东县(区)级文化馆馆长中,张涛算是做馆长年限比较长的。1995年至今,他担任聊城市莘县文化馆馆长已26年。
对于如何做好基层文化馆工作,张涛这样告诉记者:“文化馆人,必须是一个艺术门类的专家,也必须是艺术‘杂家’,每个艺术门类都要懂一些,这样在群众中间才有号召力。”
张涛1965年生人。1976年,11岁的他听说莘县青年豫剧团招考青年演员,便报名考试并顺利入选。张涛回忆,那段时间,还是个“毛头小子”的他,跟着剧团四处演出,到过村里、镇上、县城,干过配角、主角、编剧……得益于这段特殊经历,得益于天天与群众打交道,后来走上群众文化工作岗位后,张涛说自己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
从1987年进入莘县文化馆到今天,张涛说文化馆的境况可分为“3个10年”。
第一个10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这段时间,群众物质生活水平还不高,没有心思唱唱跳跳。文化馆没钱、没人、没地方,文艺人才十分短缺。文化馆的干部职工想办个活动是难上加难,经常在几个部门之间跑,协调这个、联系那个,找领导、拉赞助、寻演员、借道具,为举办一场晚会“跑细腿、磨破嘴”是常有的事。
第二个10年,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7年前后。民众生活逐渐富足,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涌现了一批文艺爱好者,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艺活动人手不够的问题。也是在这个阶段,为探索繁荣群众文化的新路子,莘县文化馆与当地一家外贸公司商议,联合成立“莘县外贸军乐团”。“莘县外贸军乐团”的成立,扩大了莘县的整体知名度,也为当地创新开展文化惠民工作提供了参考。
第三个10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最近10年,城乡文化事业的变化有目共睹。”张涛说,现在莘县公共文化领域的干部职工精气神都很足,为什么?文化馆搬入了新的场地,有专门的排练厅、培训室;文化志愿者、馆办文艺团体热情高涨,办活动“信手拈来”;最关键的一点,是群众参与的热情被激发。现在,莘县文化馆经常思考的问题,不是怎么找舞台,怎么找演员,而是演出名额有限,要上台的演员、团队太多,该怎么协调。
做了三十多年群众文化工作,张涛越干越有劲。7月中旬,进入伏天的鲁西地区已连续下了几场大雨,空气潮湿闷热。每天清晨,张涛都早早起来,跑到县城公园或者某个近郊农村,找大伙“侃大山”。张涛说,过去几十年,他的好多群众文化金点子,都是这样侃出来的。
邹东玖:海岛上文化活动不能缺
邹东玖现在还干着文化馆馆长的活儿,但称呼变了。2020年6月,国务院批复撤销长岛县,成为新的蓬莱区的一部分,长岛按照省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功能区体制独立运转。邹东玖的职务,也由原来的长岛县文化馆馆长,变为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文化文物服务中心副主任。
长岛曾是山东唯一的海岛县。这里又称庙岛群岛,位于胶东半岛、辽东半岛之间,黄海、渤海交汇处。长岛由151个岛屿组成,其中有居民岛10个,辖8个镇(街),40个行政村,总人口约4.1万。行政区划的变化、运转体制的改变,对邹东玖而言影响不大。他说,自己就想把长岛居民的文化生活搞得更丰富一些。这也是他过去17年来的努力目标。
长岛虽然岛屿多,人口并不多,人口总量相当于山东陆地上的一个乡镇。邹东玖是土生土长的长岛人,1988年从蓬莱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当小学老师。2004年,长岛进行机构改革,文化口缺人,在学校就热爱文艺工作的邹东玖被挑选出来,开始走上群众文化的道路。
“别看我们是海岛,但文化生活曾经非常丰富多彩,一些文艺队伍被称为‘海上的乌兰牧骑’。”邹东玖说,但后来因为多种因素,长岛的文艺院团相继解散,文化工作落入低谷。
邹东玖说,最近十几年,岛上居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百姓特别渴望观看演出,或者参与演出。但是一场精彩的演出,光靠长岛本地居民的力量,无法完成。
有段时间,邹东玖经常利用到市里开会的机会,跟其他县(区)文艺单位的负责人求教,恳请派干部职工到岛上,为居民开展培训辅导,但这不是个长久之计。一次偶然的机会,邹东玖得知烟台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每年都有社会实践任务,何不把他们请到岛上,既能教给居民一技之长,又能帮助学生完成实践任务?
说干就干。邹东玖积极和烟台高校联系,后者在了解相关情况后,也表示鼎力支持。于是,从2013年开始,长岛的群众文化更加活跃起来。
群众文化,仅仅有老师不够,还要有投入、有策划。随后长岛县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为各业余文艺队伍添置设备和服装。同时,策划推出“周末喜相逢 开心在长岛”夏季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几年时间过去,该项活动不仅极大丰富了长岛居民的文化生活,还成为上岛游客的必看节目。
“以前是百姓躲在一边看,现在大家抢着演,这说明长岛的群众文化真正发展起来了。”邹东玖说,每到夏天,长岛的明珠广场每天晚上人潮涌动,游客和岛上居民坐在板凳上,吹着海风,看本地“土著”唱歌、跳舞。那一刻,邹东玖无比满足和幸福。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