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各市资讯

烟台市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发布时间: 2021-06-04 15:06 点击次数: 来源: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

烟台深入挖掘齐鲁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推动齐鲁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一、以文艺精品创作为抓手,加强传统文化挖掘阐发,让齐鲁文化“看得见”

一是创新文艺精品创作机制。创新实施“单年选拔、双年巡演”的“双演”创演机制和“我们的节日·4+N”舞台演出机制,围绕国庆70周年、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抗击疫情等重大现实主题,统筹专业、社会文艺院团创排了3000余件优秀现实题材作品,弘扬了主旋律、壮大了正能量。

二是推动艺术精品冲锋高原。新创《戚继光》《长岛》《社区书记》等十余部精品剧目,电影《党员登记表》入选全国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十大优秀影片、获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烟台解放》入选国家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2020年进入保利院线,在全国10个城市开展巡演20215月26日,烟台创作拍摄的全国脱贫攻坚题材重点电视剧《好雨知时节》在山东卫视黄金时段播出。

三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组织引导驻烟高校、社科机构专家学者,加强对齐鲁优秀文化和儒家等学说思想的研究阐释,申办《红色胶东》刊号,恢复《胶东文学》刊号,编印《胶东红色文化丛书》《文献里的烟台》系列图书,传承胶东红色文化,让“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

二、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重点,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弘扬“抓得实”

一是优化完善文物保护体系。全市建立“市、县、镇、村、单位四级责任、五级保护”的文物保护网络和体系,健全馆藏文物登记备案制度,完善馆藏文物管理台账。先后对上争取文保专项资金1亿元,实施了43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80家国保、省保单位得到及时有效修缮保护。2019年以来,聚焦芝罘仙境重点文物工程项目建设,走出“超前谋划、考古先行、跟进研究”的文物连片开发“烟台路径”。

二是优化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完善非遗保护名录,建立起保护中心+传承基地+传承人“三位一体”的保护体系,通过“非遗+旅游+基地”模式探索产业化路径,推动非遗保护长效发展。“烟台剪纸群体性保护模式”获省政府文化创新奖。全省2020“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活动在烟台举办。

三是优化完善传统文化体验平台。建立博物馆活化展示平台,依托全市37处博物馆、纪念馆,年均开展各类文物展览、公教活动3000余场,接待观众百万人次。成功打造了“烟台历史文化讲堂”等活动品牌,全市半数以上国保单位作为旅游景区对外开放,有效促进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文旅消费,拓宽休闲空间。

三、以提升群众参与度为方向,丰富服务和活动供给,让文化传承“沉下去”

一是完善文化设施网络。围绕深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全市14家文化馆、159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6356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4家公共图书馆、31家城市书房,构建起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围绕深化乡村文化振兴,建设县、乡、村历史文化展示体系实现了县有历史文化展示博物馆,镇、村有历史文化展室的目标。围绕深化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高标准打造胶东(烟台)党性教育基地,作为省委首批打造的4处党性教育基地之一,形成了一个核心展馆、四大教学板块、32个教学点的“1+4+32”布局,有效发挥了主阵地作用。

二是激发文化内生动力。创新打造“五贤”带动模式,组织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军人、老模范,以及热心公益的企业家,组成新乡贤队伍,参与文化宣传和乡村治理,实现村民自治良性互动。实施“结对子、种文化”工程,结成帮扶对子5000余支,培训基层文艺骨干1万余人次。创新庄户剧团“四位一体”培育机制,获省政府文化创新奖,培育具有演出能力的庄户剧团千余家。打造高水平志愿服务队伍,全市建立了150多个文化志愿者工作站,发展文化志愿者2万多名。

三是丰富文化活动载体。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方支持、群众受益”模式办节,创新搭建市民文化节服务机制,贯穿全年开展“春、夏、秋、冬”四大篇章主题活动1万余场,让市民成为城市文化真正的参与者、展示者、欣赏者、分享者。建立数字文化服务供给机制,上线市级公共文旅服务平台“烟台文旅云”,覆盖网站、手机网、小程序、APP等4大终端,实现文旅服务“一分钟”随心享,累计访问量近千万人次。建立优秀文化“五送六进”机制,做好“送”“种”文章,积极开展戏曲、“非遗”项目等传统文化进校园、进基层活动,以艺术的手段在群众心中埋下美德的种子。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