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工作动态

“海岱考古”携手博物馆千年沧海遗珠再绽星辉

发布时间: 2021- 03- 23 10: 02 点击次数: 来源: 联合日报 作者: 宋晓雨/文 通讯员 韩春义 韦伟/摄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物资源丰富,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35万处,其中地下文物占一半多,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省。改革开放,尤其是“十三五”以来,山东文物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文物保护状况持续改善,文物利用活力不断焕发,文物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而博物馆则是“人类文明的王冠”,也是从历史奔向未来的“文化中枢”。近年来,我省博物馆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已有各类博物馆603家,其中收藏、展陈了大量的出土文物,使得曾经“养在深闺人不识”的文物声名鹊起,人气爆棚,成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绝世珍藏。
?让考古由“高冷”走向大众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与未来。灿烂的文明总让人引以为傲,因而也激发了我们对历史钩沉的热情。
  “广袤的齐鲁大地承载着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无数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虽然大多在岁月的海洋里失去了踪迹,但仍然有数不尽的‘沧海遗珠’保留下来,成为中华民族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山东省文物局局长王磊告诉记者,考古的目的就在于寻找这些残留于地面、掩埋在地下或是撒落在江河湖海中的“蒙尘”遗珠,勾勒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轨迹与脉络,让古老的文明重新散发出夺目的光辉。
  从古至今,千年来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的。在王磊看来,每一处遗址,都是古人智慧的凝结与汗水的结晶,而每一处遗址的发掘,都是考古人对中华文化的溯源与保护。“1928年吴金鼎先生发现城子崖遗址,是我省考古事业诞生的标志。山东自此走过了93年的历程,时至今日,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正因全省数代考古人前赴后继的努力与坚持,才有了山东考古领域的‘满天星斗’。”王磊说。
  时间向来无声,历史从不凉薄。我省作为历史文物保留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在文物保护利用方面责无旁贷。省文旅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副局长王廷琦介绍,过去的五年,我省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工作637项,考古勘探面积0.7亿平方米,考古发掘面积25.7万平方米。章丘焦家遗址等22个项目19次入选国家文物局“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滕州西孟庄龙山文化遗址等5个项目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2019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考古中国”项目、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定陶汉墓保护等大遗址保护工程顺利推进。王廷琦说:“文物工作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彰显,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1180处,其中建成景区并开放620处,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正是由于山东考古事业的迅猛发展,考古由“高冷”走向了大众,不仅揭开了考古的神秘面纱,也促进了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增强了公众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历史虽已远去,但巧夺天工的古代文物在经历千年风霜后依旧闪耀。王廷琦表示,“十四五”期间,我省将擦亮“海岱考古”品牌,以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为动力,着力实现山东考古“三个新突破”。
  所谓突破,首要任务要紧紧围绕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在考古课题研究上实现新突破。
  王廷琦透露:“我省将实施‘海岱考古’课题研究计划,重点开展海岱地区古代文明化进程研究、齐鲁文化考古学研究等‘考古中国’课题,定陶汉墓保护等重大课题研究;实施焦家遗址、岗上遗址等主动性考古项目,完善山东史前文化谱系,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围绕‘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援外考古等项目,加强国内外考古研究的合作交流,提升山东考古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紧紧围绕考古成果的挖掘和阐释,在提升考古社会影响力上实现新突破。记者发现,在既定的工作规划中,除了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点做好黄河、大运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考古工作,开展高铁、高速公路、水利等重大基本建设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才能做到文物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双赢;开展齐故城、鲁故城、城子崖、大汶口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大遗址保护,到2025年建成20个国家及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并对外开放等内容,在规划中都有明确的表述。
  而与普通民众最为息息相关的莫过于让考古工作走出“象牙塔”、走近公众;实施考古成果转化工程;加强考古宣传;打好“公众考古”品牌,让考古遗址成为集考古发掘、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知识传播为一体的社会教育基地等工作,也成为了考古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
  此外,紧紧围绕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加强考古工作管理上实现新突破。“我省将实施‘先考古、后出让’的制度设计和配套政策。强化文物机构队伍建设。推动文物大市、大县成立文物机构或考古、文保专业队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王廷琦说,还要加强考古和文保能力建设,将筹建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和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利用多学科技术手段和研究视角对考古成果进行阐释和保护。
?蓬勃发展的博物馆为城市注入新活力
  时至今日,博物馆的形象也许不再“高高在上”“曲高和寡”,但它仍然是一座文明的殿堂。新时期的博物馆,需要更多与时俱进的“新功能”,一方面成为文化界的“网红地标”,另一方面又肩负起保护文物、研究文物的历史使命。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山东省已注册各级各类各所有制博物馆从352家增长到603家,增长71%。其中国有博物馆从225家增长到242家,增长8%,非国有博物馆从135家增长到361家,增长167%。全省一、二、三级博物馆从42家增长到127家,增长202%。如今,山东省博物馆总量、一级博物馆数量、二级博物馆数量、三级博物馆数量、非国有博物馆数量、新晋级革命类博物馆数量六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类别多样、主体多元、充满生机活力、富有山东特色的博物馆体系业已形成。
  数据显示,近年来,省文旅厅为让博物馆更好地服务当地群众作出了很大努力。“十三五”末,全省免费开放博物馆531家,占博物馆总数的88%,比“十二五”末增长84%。全省博物馆接待观众超过8000万人次,比“十二五”末增长33%。投入博物馆免费开放资金8.8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129%。王磊表示,“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充分发挥了公益属性和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和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历史与时代的发展,不管是形象还是功能,博物馆都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复合性’,博物馆不再是神庙,而成为具有亲和力、与现代审美方式接轨的艺术殿堂、文化殿堂、精神殿堂,具有‘多重身份’。”王磊列举了去年山东博物馆举办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和山东美术馆举办的“双年展”,认为这两场精彩的展览融合了多元化的展示方式和丰富的互动内容,生动呈现了博物馆“复合性”的形象。她说:“博物馆既是艺术殿堂、学校,也是城市会客厅、休闲娱乐的文化宫……博物馆当前重要的文化指向就是‘让文物活起来’。”
  事实上,“十三五”期间,全省博物馆盘活馆藏资源,促进文物藏品共享交流,举办了各类展览3万余个。其中,“礼出东方——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海岱朝宗——山东古代文物菁华展”“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相由心生——山东博兴佛造像展”先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将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级平台进行展示推广,社会反响热烈。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无论怎么说,在有效保护文物的同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走出“深闺”,才能激发中华文化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谈及未来我省博物馆事业发展目标,王廷琦坦陈,“十四五”时期,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山东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担当新时代文物事业发展使命任务、推动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省将加强市、县、乡博物馆建设,完善优化博物馆体系,争取‘十四五’末全省博物馆总数达到1000座,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体系,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效能,实施‘博物馆活态展示工程’,实现全省博物馆年均举办陈列展览3500个以上,实施陈列展览精品工程,年接待观众1亿人次以上。”王廷琦告诉记者,全省还将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征藏”工程,推进考古机构依法向博物馆移交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推进文物保护水平再上新台阶。拉长博物馆链条,发展“类博物馆”,推动老百姓身边的乡村博物馆建设等五大举措。
  时序进入了“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时节,放眼山东制定的博物馆事业“十四五”发展目标不可谓不清晰,手笔不可谓不恢弘,看似“天外孤鸿”,实则是谋定而后动,雄心勃勃。或许假以时日,全省民众在博物馆既能观展也能休闲,既能社交也能休憩,既能感受古老的文明,也能感受城市的活力,逛博物馆将成为山东人民生活的另一种新方式。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连接着历史与未来,它们既见证历史,也参与当下,更折射未来,始终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和使命。”如同王磊所思考的那样,每一件文物、每一处遗址,都有着生动的文化故事,这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才是最宝贵的精神内核,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挖掘、整理、再现、传播。“博物馆不仅构成了独特的视角与观看体验,同时,人们对于今夕事物的比较与对照,也启迪着博物馆发展。山东博物馆在激活文物生命力上的探索和成果,充分展示了博物馆特有的历史文化宣传、展示、教育功能,使山东未来的发展更具文化深度和内涵。”王磊说。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