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工作动态

联合日报:写新写实文化传承这篇大作

发布时间: 2021- 03- 10 11: 25 点击次数: 来源: 联合日报 作者: 朱洪升 岳远攀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活力,把文化传承与发展这篇大作写新写实?全国“两会”期间,孔维克、杨朝明、李掖平3名住鲁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建言。
孔维克:作品表现内容要融入时代反映时代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在青少年。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美育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孔维克表示,为更好地达到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教育目标,建议将“一百幅中国书法、一百幅中国画”纳入中小学美育教材。
  孔维克认为,中国书画在美育教材中的比重非常低,这与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宗旨相距甚远。将“百幅书法”“百幅国画”纳入新编美育教材,很有必要。“这些作品可以分批次进入教材,由浅入深地培养孩子们的艺术鉴赏力。”孔维克说。
  孔维克以书法为例,称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代表,文字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书法作品是艺术化了的文字,书法作品进入教材,有利于孩子们从文字和艺术的角度接触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比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从他写的文字到最后的亲情故事,至今还能打动人心。”孔维克认为,中国书画艺术的核心价值有其本体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具有很高的美育、德育价值。
  对于传统文化、红色基因的传承,孔维克认为,从创作的角度来讲,作品表现内容上要融入时代、反映时代,学会如何在继承弘扬中转换为艺术语言,变成现在的方式。
  艺术创作离不开时代精神。孔维克说:“每个时代的艺术作品都展现了当时的精神和美学品格。现在很多艺术形式或多或少都借鉴于古人,但如果一味照搬,就会不合时宜,因此需要艺术家扎根人民生活,融入时代精神,不断创新创造属于我们时代的艺术。”
  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激发青少年兴趣,让传统文化、红色基因浸润孩子心灵的另一有效载体。“通过旅游陶冶身心,增强文化自信。”孔维克表示,应加大发展红色旅游的扶持力度,打造精品红色旅游路线,鼓励发展青少年研学游。
杨朝明:让传统文化铺染民族底色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的坚强意志……传统文化是关于人心的学问,真正的‘强’一定是人心的强大。”杨朝明说,文化的深层在于道德意识与价值观念,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厚植于人们的心灵,让传统文化铺染民族底色,推动树立更强的文化自信。
  在杨朝明看来,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一定是有文化立足点的民族,而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滋润着中华民族。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把优秀的文化资源筑成文明的丰碑,用丰富的家教文化滋养家国情怀,以深厚的君子文化造就君子品格。
  “要让传统文化如春雨润物一般走进人心,并且形成体系,了解篇与篇、章与章之间的关系。只有读懂了这种体系,才能把握传统文化的真谛、了解文化的特质。”杨朝明表示,在物质层面加强建设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加强传承与渗透,从而让传统文化能够落地见效。
  如何让传统文化落地见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进社区等。”杨朝明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干部是主导,学校是主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有全方位的影响,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重师道、严师德,严于律己,垂范引领。
  “核心是解决‘进什么、怎么进’的问题。”杨朝明表示,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确保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不断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强化经费保障和人才支撑,引导博物馆、文艺院团及社会力量大力支持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李掖平:激活焕新民俗生机和网络文学魅力
  年味越来越淡,民俗变得越来越少,一些传统文化面对自身和外界的压力,需要新的表达方式。怎样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风采?“随着社会的进步,不少民俗跟不上社会发展是必然现象,不必过于悲哀,我们应该找到更好的传承办法。”李掖平有自己的观点。
  “可以不放鞭炮,不磕头拜年,不熙熙攘攘一大家子吃饭,但是一些能够承载传统文化的‘仪式’,如汇集人心、强化伦理道德、睦邻友好方面的,比方说年关上走一遭、聊一聊。”在李掖平看来,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最应该传承和被当代激活的。
  李掖平说,现在一提民俗,最先浮上脑海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那不过是表现载体。应该用现代的、时尚的载体去展现、激活民俗的文化内核,这才是传承的关键。
  基于此,李掖平建议,在艺术院校增设民俗文化创意专业,让民俗元素和民俗艺术能得到大众化、市场化的传播。同时,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和管理,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对此,李掖平呼吁,加强网络作家队伍建设和对网络文学的监管,在“引导”上做文章,“一封了之不是办法,建议加强管理,让各大网站派专人专员审核网络小说的思想立意。”
  “不管写什么题材,都要坚持现实主义精神,面向历史有反思,面对现实有包容、悲悯的情怀,面对未来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美好设计和想象力的表达。”李掖平说,当网络文学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勾连着民族命运、国家未来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时,现实主义精神就会通过玄幻、穿越、探险等题材,在网络文学中呈现出鲜活的魅力。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