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最是一年春好处,又到一年两会时。
出席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目光再次聚焦到齐鲁优秀文化的弘扬、传承和发展上,“加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挖掘利用齐鲁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齐鲁优秀文化融入新时代,让其薪火相传……”两会时间,寻求“文化经”,本报记者兵分多路,深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系统、文创领域、基层社区乡村调研采访,听文化专家学者、省政协委员、群众代表谈如何从丰厚的齐鲁文化资源出发,寻求开拓文化强省、文化赋能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
展时代风采需要“活用”更要“用活”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突出坚定文化自信,全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先行示范区,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这对我们企业弘扬传承齐鲁优秀文化提出新要求。”省政协委员,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思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认为,“优化我省交通枢纽和公共交通工具进行齐鲁文化展示,是弘扬传承发展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而在公共空间植入齐鲁文化元素,对提升城市品质,延续彰显齐鲁文脉,涵养城市文化生态,增强山东人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陈思斌告诉记者,作为省会六大市级投融资平台之一的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已有实践。“如将‘儒风素语’‘济脉通衢’‘龙腾舜城’等理念融入到车站、线路建设和公共艺术品设计中,打造‘泉城清风’廉政文化示范平台,提炼‘行济之道’企业文化体系,厚植为民担当情怀,将轨道交通打造成展示济南形象的新窗口,这都是为探索齐鲁优秀文化与地铁文化有机融合的新途径。”陈思斌说,“济南轨道交通还将‘儒风素语’理念融入1号线车站和线路建设,充分利用车站入闸口护栏、列车刊板、梯旁刊板和轨行区、站台、站厅灯箱等展示《论语》《孟子》等名言,让乘客在乘坐地铁时,充分感受齐鲁优秀文化的魅力。”
“建议我省将机场、港口码头、汽车站、火车站等交通枢纽,作为对外展示齐鲁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用‘活’的展示平台,让交通枢纽和公共交通在静与动中结合,构筑起强有力的齐鲁优秀文化展示综合体。要探索大力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举措、新形式,依托高铁、公交、地铁、车站、车厢等平台,为擦亮城市窗口、齐鲁文化名片,增强文化自信、传递正能量做出有效创新。”陈思斌表示,作为企业,要为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承发展履职尽责。
陈思斌建议,要深入挖掘齐鲁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齐鲁优秀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山东省大力推动对外文化工作,在对外文化交流机制化、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去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效。新时期如何进一步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去?“要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塑造新的齐鲁文化形象,既传承东方文明精髓,又吸收新时代文明之精华。”省政协常委、省工商联副主席、世纪金榜集团董事长张泉表示,“要讲好美德山东、文明山东、诚信山东故事,当好齐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先行者,展现齐鲁大地钟灵毓秀、蓬勃向上的崭新气象。”“应加大关注支持力度,将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推向前台、做大做强。建议相关部门对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给予更大的支持,积极开展系统性、有效性学术研究,将中心打造为世界儒学研究高地、儒学人才集聚和培养高地、儒学普及推广高地、儒学国际交流传播高地,构筑世界儒学研究高地和学术交流重镇。”
“滕州是中国工匠师祖鲁班的故里,自古以来,工匠以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技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孜孜不倦、精雕细琢的职业精神,见证着平凡中的崇高与伟大。我们作为生产家居的制造型企业,只有把工匠精神发挥到淋漓尽致,才能永远在复杂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省政协委员、山东鑫迪家居装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鑫说,鲁班文化作为齐鲁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在国家大力倡导“依靠科技进步,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中的鲁班精神,意义更为重大。“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灵魂,而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创新驱动、加强人才培育、增强企业内生动力,把‘匠心’当‘初心’,以工匠品质实现百年品牌,这应是企业家弘扬践行齐鲁优秀文化的初衷。”李鑫表示。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的先行者,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旁听群众代表、山东绿地泉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温雪娜谈到齐鲁优秀文化落地深有感触:“以齐鲁优秀文化赋能物业管理转型升级,得到了社区广大业主的认可。”温雪娜认为,物业等服务行业,要将齐鲁优秀文化植入企业管理理念中,不仅提升工作效能,还让员工有更好的获得感。要把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作为责任担当,坚持“文化引领”,积极探索服务行业管理新模式、新机制。
弘扬山东好品格 培育新时代山东精神
“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山东人,形成了忠厚正直、豁达淳朴、崇礼尚义、勇敢坚韧、勤劳智慧的优良传统和山东品格。”张泉表示,齐鲁文化的这种重传统精神,在民族传统文化遭受劫难之时,更为突出表现出来。
对此,省政协委员、国药控股(山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文法深有同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全国上下显示出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而山东更是齐心协力,共铸抗疫精神,凝聚起坚不可摧的磅礴之力。”杨文法说,人心齐,泰山移,在齐鲁大地上,齐鲁儿女传承红色基因,勇于担当,奉献力量。面对疫情,齐鲁儿女们主动请缨、勇敢逆行、奋战一线,山东人民讲政治、顾大局,不仅以强大的执行力扎实做好本省的疫情防控,而且坚决服从国家统一调度安排,确保重点地区医疗物资供应,赢得了“厚道山东”“情义山东”“担当山东”的美名。杨文法认为,传承、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培植新时期山东精神,就是要植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面向未来,面向新时代的新问题、新挑战,对齐鲁文化加以创新发展,将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山东精神的培育与践行。
在疫情最紧张,物资最紧缺的时刻,省政协委员、山东明德物业集团董事长刘德明紧急调配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援助武汉物协,先后向湖北、安徽、新疆十二兵团等捐赠物资,累计金额100余万元。对此,刘德明认为,山东是孔孟之乡,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鲁商更是历史悠久,有责任有担当,在国家危难之时山东人的大爱精神感动了无数人。他期待,有相应的政策创造良好的营商文化,弘扬鲁商文化,支持在鲁企业家积极参与文化事业建设,让山东儒商文化走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山东、理解山东。
教育应视守护、传承、创新齐鲁文化为天职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挖掘齐鲁文化的内涵,将传统的文化瑰宝应用到高等教育中来,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高校德育建设的发展。”省政协委员、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校长吴梦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山东高校要高度重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营造潜移默化育人氛围,高校应视守护、传承、创新齐鲁文化为天职。
吴梦军建议,弘扬齐鲁优秀文化,应充分发挥高校独有的资源、人才优势,把山东省区域内高校建设成齐鲁文化研究、产业发展与传播的基地。作为高校自身,把齐鲁文化带进校园,带进课堂,切实做好以“文”化人工作。吴梦军建议,高校可以开设齐鲁文化的选修课,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的方式学习齐鲁文化。还可通过举办齐鲁文化讲座,以名家讲齐鲁文化的方式感染学生;通过举办论坛,在交流研讨中弘扬齐鲁文化;以举办齐鲁文化展览、组织参观代表性文化景点,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齐鲁文化的魅力。
“作为山东人,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认识齐鲁文化。但就目前来看,在中小学还缺乏有关齐鲁文化的内容。应加强山东中小学生对齐鲁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让他们从小就有深厚的认识,了解齐鲁优秀文化的独特性,这也是了解家乡、热爱国家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省政协委员、山东法策律师事务所主任张法水表示。
张法水建议,将齐鲁优秀文化的教育加入教材,写入课本,让中小学生在学校课堂里就能了解到齐鲁优秀文化是什么,特点是什么,有哪些辉煌灿烂的成果,这样中小学生在成长时期就对齐鲁优秀文化有深刻了解,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讲好山东故事需要文化精品
“应充分利用出版载体,传播齐鲁文化,讲好山东故事。文化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特点,它以优秀的文化产品作为支撑。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是否强大,重要标志就在于有没有众多叫得响、立得住、传得久的文化精品。因此,提升齐鲁文化的影响力,也要从挖掘齐鲁文化内涵、打造文化艺术精品做起。” 张泉表示。
张泉认为,我省应出台专门政策,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出版机构加大齐鲁文化主题的出版力度,为传播齐鲁文化、讲好齐鲁故事作出新时代的新贡献。
“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而不能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齐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张泉说,“近年来,我省出版的《每日一首·中华古诗词分类鉴赏》《每日一句·国学经典分类赏读》系列丛书,就特设了‘古为今用’栏目,对于齐鲁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也可以是从书本走向社会、从古籍走进人心的以文化人和公共普及,或是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推广善行义举‘四德榜’、培育‘齐鲁家风’等,通过这样的努力,一定会让齐鲁大地呈现出‘郁郁乎文哉’的美好气象。”
“齐鲁文化的旅游开发有所欠缺,外地游客到了山东,齐鲁文化标志性的纪念物、文化产品是什么?旅游产品是什么?没有进行系统的设计和研发,应在齐鲁文化的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多下功夫,让外面的游客,包括山东本地人,在享受旅游的同时,能够明确哪些是齐鲁文化的标志性产品,哪些具有齐鲁文化的鲜明色彩。”张法水说。
“文创+”成为齐鲁文化传承的破题“密码”
“文化是文创的根。”山东省文化创意设计行业协会会长、山东泉韵文化创意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美华认为,如何推动以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反哺文化事业的文创思维将成为破题的重要“密码”。山东文创产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山东文创的发展也紧紧围绕山东优秀传统文化展开,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如果说产品的实用价值是根本,产品的文化属性便是产品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所在。文化元素是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基础和开发始点,‘文创+’产品所蕴含的是一段故事、一段历史、一种生活,所以在产品的开发设计中,应融合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价值观。”孙美华认为,如何运用文创思维,借助互联网、数字化转型、文化科技产品开发等多种途径发掘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新形式,讲好新时代齐鲁文化故事,需要每位文创工作者思考。
“新时期的‘新文创’,应当是人人可定义的美好生活,是将文化创意赋予生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改善生活质量与水平,引领一种更加有文化、有味道、有创意的生活。”孙美华说。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山东已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十强’产业的成长、强大,将成为这场攻坚战的核心,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十强’产业之一被赋予重任。要深耕齐鲁文化资源优势,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创作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孙美华表示。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