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工作动态

第四届中国歌剧节将于10月在山东举办

发布时间: 2021- 10- 08 17: 03 点击次数: 来源: 文化和旅游部官网

图片

10月8日,第四届中国歌剧节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磊,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剧团团长黄定山,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雷佳出席,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新闻宣传处处长高波主持发布会。

由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临沂、德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四届中国歌剧节,将于2021年10月13日在济南开幕。歌剧节期间,将组织24部优秀歌剧作品在山东7个城市演出48场,同时举办歌剧演唱会、一剧一评、民族歌剧创作人才研修班、惠民演出等一系列活动。  

图片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 明文军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介绍了第四届中国歌剧节的五大鲜明特点。

👉 一是民族歌剧创作蔚然成风,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为继承发扬中国民族歌剧优秀传统,推动创作生产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的优秀民族歌剧作品,文化和旅游部从2017年起开始实施“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4年来组织创作、推出了《沂蒙山》《马向阳下乡记》等一批优秀民族歌剧作品,获得了包括“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文华表演奖、梅花奖、曹禺剧本奖在内的一系列荣誉,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生态得到改变,民族歌剧创作繁荣发展。

👉 二是参演剧目风格多样、精彩纷呈。一是中外经典歌剧,如《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江姐》《洪湖赤卫队》《同心结》《茶花女》等。其中,将套办“节中节”——经典民族歌剧展演周,集中展示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史上的优秀作品,并组织开展理论研讨,进一步明确中国民族歌剧发展方向,把握风格特征,为新时代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韵味的民族歌剧提供遵循。二是2018年以来的新创剧目,包括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如《道路》《天使日记》《三把锁》等;以及各地近年来新创的优秀剧目,如《银杏树下》《周恩来》《红流澎湃》等。

👉 三是围绕重大时间节点,突出革命和现实题材作品。本届歌剧节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题主线,集中展示一批新创的革命和现实题材作品。革命题材作品中,既有反映革命精神的《沂蒙山》,也有再现英雄人物的《晨钟》,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回顾和展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赢得革命胜利的光辉历史,让观众在欣赏歌剧艺术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现实题材作品中,有反映抗疫精神的《天使日记》、反映脱贫攻坚的《山茶花开》、反映英模人物的《张富清》等,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 四是加强文艺评论,培养创作人才。歌剧节期间将举办24场“一剧一评”,组织业界专家学者对参演剧目进行专题研讨,提升剧目质量,引导创作方向。同时,组织举办2021年民族歌剧创作人才研修班,通过理论学习、剧目观摩、专题研讨、委约创作等方式,对从全国遴选出来的33名优秀歌剧艺术人才进行集中培训,夯实民族歌剧创作队伍后备力量。山东省也将配套举办2021年“高级编剧”精英人才班,全程参与“民族歌剧创作人才研修班”相关工作,把歌剧节成果体现到推动地方人才建设的具体实践中。

👉 五是线上线下融合,让人民共享艺术发展成果。本届歌剧节将坚持“展演和展播并举,线下和线上融合”,通过“云剧场”、全景直播等方式,让线下和线上观众共享艺术盛会。坚持低票价惠民原则,让更多的人走进剧场,同时,组织参演院团及参演艺术家,以小分队的形式,进企业、进校园、进军营、进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演出活动,普及歌剧艺术知识,提升欣赏水平。

图片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 王磊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磊介绍了第四届中国歌剧节筹备工作的情况。

近年来,山东艺术事业勇攀高峰、凯歌猛进,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先后荣获2个“五个一工程”奖、1个“文华大奖”、2个“群星奖”,涌现出民族歌剧《沂蒙山》《马向阳下乡记》、吕剧《大河开凌》、杂技剧《铁道英雄》、话剧《孔子》等一批精品力作,生动诠释和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优秀作品”的指示要求,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贡献了山东力量。

第四届中国歌剧节是继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以来,山东省承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全国性艺术展演。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基本就绪,为歌剧节如期开幕创造了条件。

👉 一是精心进行总体设计。在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指导下,明确了演出场馆、活动内容,以及新闻宣传、疫情防控、票务、接待、安保等各方面工作具体要求。综合考虑歌剧演出人员多、规模大、舞台要求高等现实情况,同时为了尽可能扩大歌剧节社会影响力和覆盖面,确定由高铁沿线的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临沂、德州等7个城市承接演出活动,选取7个城市中最好的9个剧场作为演出场所,举全省之力办好此次歌剧节。

👉 二是建立联动工作机制。组建由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组委会和山东省委省政府分管同志牵头的山东省筹委会,在省级层面成立6个工作组,在各相关市建立更为细化的组织机构,责任具体、分工明确。同时,成立流动工作小组,对各市筹备情况先后开展两批次集中检查验收和具体工作指导。通过部省合作、省市协同,构建起无缝衔接、组织有力、协调联动、责任明确,齐心协力共抓歌剧节筹备的工作格局。

👉 三是落细各项筹备任务。山东省筹委会先后制订了第四届中国歌剧节筹备工作方案、筹委会组成及职责分工、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方案等,明确各项工作机制,全面落实了经费、交通、住宿、安全、疫情防控等服务保障工作。特别是针对国内疫情动态形势,指导各市在细化防控方案的同时,积极开展演习演练,为歌剧节举办提供安全有序的环境。

👉 四是推出惠民政策措施。为提升歌剧节社会效益,充分彰显“歌剧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办节宗旨,策划了包括惠民演出、专题艺术讲座、大众艺术普及等形式多样的惠民活动,让群众近距离感受歌剧艺术魅力。另外,遵循低票价惠民原则,平均票价不超过100元,其中60元以下低价票不低于40%,吸引更多的群众走进剧场观看演出。

王磊厅长表示,能够承办这样一场高水平、高规格、全国性的歌剧节,山东感到非常荣幸。同时,作为本届歌剧节承办方,山东也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首先,山东承办全国性大型活动的经验十分丰富。近年来,山东先后承办过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青岛上合峰会等全国性的重要活动,锤炼出了一流的组织协调能力,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尤其是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承办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组织策划实施方案,这为第四届中国歌剧节承办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山东剧场设施完善,软硬件条件较好。近年来,山东持续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剧场硬件配置和服务效能。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在充分考虑演出效果、容纳能力、服务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基础上,最终确定了9个剧场,近期,组织专人对演出场馆开展定点督导,对剧院演出设施、服务能力、人员培训、场馆安全等进行了逐项指导和验收。

第三,山东资源丰富,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山东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文化大省、旅游大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沂蒙精神的诞生地。山东地处我国东部南北交通要道,本届歌剧节7个承办市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化和旅游产业活跃,集中展示了山东近年来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的新成果、新风貌,也将为本届歌剧节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保障。

最后,山东群众基础好,办节氛围浓厚。山东被誉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山东人民朴实淳厚、热情好客。群众热爱文艺、关注文艺,参与文艺活动热情高涨,第四届中国歌剧节在山东举办,让各界群众翘首以盼,形成热烈隆重的办节氛围。

图片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剧团团长 黄定山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剧团团长黄定山表示,近年来,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推动和重点扶持下,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生机勃勃,创作生态呈良性发展趋势,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歌剧,成为我国当代舞台艺术守正创新发展的艺术门类和生力军。在创作中,一是用真诚之心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红色文化。红色文化、革命历史的文化,对我们民族血脉的传承是极为重要的,是民族的精神引领。二是民族歌剧的守正传承。歌剧的民族化是其发展道路上最重要的环节,也是让中国观众热爱和熟悉歌剧艺术的重要因素。在歌剧创作中重视向传统的民族歌剧艺术学习,把歌剧艺术的根须深深地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从剧本和音乐创作、演员表演都认真学习传统民族歌剧的民族性、生活性、戏剧性、生动性。这对我们今天的创作有着经典的启示意义。三是民族歌剧的创新。当代歌剧创作要重视当代观众的审美变化,着力表现时代的精神和主题,表现丰富的当代和历史生活。

图片

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 雷佳

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雷佳表示,中国歌剧节自2011年开办以来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通过歌剧节等系列活动,集中展示了具有民族精神、时代意识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作品,让观众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风格、题材类型多样的中外剧目的观演,感受到歌剧非凡的艺术魅力。歌剧事业的长足进步,离不开人才的储备和梯队的建设。歌剧艺术对于青年演员的综合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歌剧演员始终要葆有“艺海无涯,学无止境”的精神,多向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艺术学习,多向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学习,多向前辈艺术家的精彩演绎学习,从中不断汲取养分,化为自己的知识积累与角色塑造的源泉。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歌剧演员,并在伟大的事业中走出自己的艺术道路。新的时代呼唤新的创作,相信我们依靠集体的智慧,不断求索,一定能为大众呈现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佳作。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