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焦点新闻

王学典:重建中华传统节日体系 打造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

发布时间: 2020- 06- 25 15: 05 点击次数: 来源: 中国政协杂志 作者: 王学典

中华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凝结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涵养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今天,受工业化、城市化、商业化等因素的冲击,传统节日出现了淡化与式微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我们的传统节日,如何发挥传统节日文化在当下国家与社会建构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创新发展节日文化习俗体系,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与现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形成了一套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体系。

除各少数民族节日外,中华传统节日体系主要由以下节日所构成,即立春、春节、元宵、二月二、清明、浴佛节、立夏、端午、夏至、七夕、中元、中秋、重阳、冬至、腊八、小年等。

择其要者如下:春节,即农历新年,我国最为盛大、隆重的传统节日,其历史可上推至夏商周时期,西汉武帝《太初历》颁布之后最终定位于农历一月初一,中华民国成立后又由“元旦”改名为“春节”。元宵节,源于上古农业祭祀活动,隋唐时期最终成型,宋时最终定名为元宵节。清明,一个由节气发展而来的节日,作为一个独立的节日始于唐代中叶,其后发展过程中逐步融合了寒食、上巳等节俗而成为今天的清明节。端午,萌芽于战国时代,魏晋时期加入纪念屈原等内涵而发展成现代意义上的端午节。七夕节,源于古代的星宿崇拜,作为一个正式的节日则始于西汉时期。中元节,源于古代的祖先崇拜活动,约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秋节,由远古秋分祭月习俗演变而来,唐代初年最终定型并成为全国性节日。重阳节,西汉初年初步形成,东汉时期正式形成,六朝时期最终定型并成为广泛流传的节日。

中华传统节日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主要适应的是农耕时代的物质生产与社会生活条件。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商业化的快速推进,诸多传统节日,如立春、二月二、浴佛节、立夏、夏至、腊八等,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传承与发展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与此同时,受商业化等因素的左右,诸传统节日越来越向购物节、旅游节转化,节日的“经济性”面向被日益强调与关注,“神圣性”文化内涵则被日益消解;与此同时,受全球化、国际化进程影响,大量“洋节”传入并大行其道,对传统节日产生了巨大冲击。

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物质、行为与文化内涵是节日的三个表达层面。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传统节日之所以能长盛不衰,重要原因在于其精神文化内涵的世代传承。故保护与传承传统节日,重点在于保护与传承节日的精神文化内涵。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具有多方面的表现,具体如团圆平安、家庭和睦、敬老孝亲、慎终追远、安定团结、欢乐祥和、敬畏自然等,也正是这些文化内涵使其具有了多方面的价值与意义。对今天来说,传统节日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标记民众时间生活。“节”,本义为竹节,将“节”与“日”相连,就是将时日分为不同的段落或阶段,因此节日也就是时间的“节点”,是一种时间体系。一年之中,节日庆典及其相关仪式,有规则地穿插于民众日常生活之中,形成一种“非日常”与“日常”交替变换的节奏起伏,使民众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维系族群认同,构建和谐社会。传统节日具有动员民众、凝聚人心,加强亲情与友情,增强群体、社区、地域与国家认同感的积极价值与作用,是维系国家认同、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在今天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日益疏离、基层社会建构与治理面临一系列难题的大背景下,传统节日理应发挥其更加积极的效用。

增强海内外华人凝聚力与认同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已成为所有华人共有的心理认知与共享符号。因此保持春节、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的良好传承与发展,可进一步加强与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及广大海外华人社区的文化联系,进一步树立大陆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对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

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传统、价值观念、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深层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演化汇聚而成的价值观念集合体,包含着丰富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准则,具有涵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作用。 

用富含中华文化内涵的时间节点取代西方节日

“五四”以来,随着西方节日的传入与大行其道,“洋节”已成为我国节日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我国流行的西方节日主要有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这些节日,各有其精神内涵,如对爱情、父母、家人、朋友、神灵等的珍视、感谢与尊重等。这些节日内涵,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亦广泛存在与体现。

我们必须要正视现实,合理处理好中西节日间及其与当下节日体系建设的关系。洋为中用,吸收融合西方节日内涵,用富含中华传统文化信息的人物、传说和习俗逐步取代西方节日,使这些节日如同端午节一样,和中国传统与历史联系起来。

例如,用七夕节取代西方的情人节。七夕节的主要习俗在于乞巧,因牛郎织女传说而又有了“爱情”之意。21世纪后,受西方情人节的影响与刺激,七夕节逐渐由传统的乞巧节转变为中国情人节。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在观念与行动上认可了七夕节作为中国情人节的正当性,使七夕节拥有了情人节之名与情人节之实。

再比如,将农历四月初二孟子诞辰日设为中华母亲节,将农历八月初八设为中华父亲节,挖掘内涵,弘扬宣传,以取代相应的西方节日。孟子为伟大的思想家,“孟母三迁”的故事为广大中国人所熟知,体现出孟母的伟大母性人格。以孟母为形象代表、以孟子诞辰日四月初二为节期设立中华母亲节,既可表达对母亲的崇敬与尊重之情,又可凸显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色;中国历史上,曾设立过自己的父亲节。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1945年8月8日,为纪念在抗战中为国捐躯的父辈,上海诸多有识之士提出并发起了父亲节庆祝活动,1946年国民政府正式将8月8日定为中国父亲节。但阳历非中华传统历法体系,为凸显中华元素,建议将农历八月初八定为中华父亲节。

用重阳节取代感恩节。感恩节的主要节日内涵在于丰收与感恩,这在传统中华文化中亦有明显体现。重阳节,传统节日内涵在于消灾辟邪、祈寿求吉与敦亲睦友等。20世纪80年代之后,重阳节逐渐转变为“老人节”与“敬老节”。敬老,即对父母长辈的感恩之情与孝敬之心。“孝亲,事之本也”,中国古人极为重视“孝”,视之为百善之先并将其上升为一种治国之道。因此,感恩父母是所有感恩之情的基础所在。另外,农历九月初九,正值我国各地收获之际。因此将重阳节设为中国感恩节,有其多方面的合理性。

作者:王学典

全国政协常委,《文史哲》杂志 主编

本文刊登于《中国政协》2020年第10期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