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滨州市博兴县以推进文化强县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扎实推进传统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向新高地。目前,该县共有非遗项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24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省级7项,市级33项、县级99项。
一、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一是加强政府主导,健全工作机制。将非遗工作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中,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逐步建立和完善非遗普查、申报、保护、传承、开发利用等工作机制。目前,共公布五批124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二是加强品牌建设,确保非遗文化“返璞归真”。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理念,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抢救性保护逐渐转化为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重在保护中传承保护“非遗”项目原貌,不断加强代表性传承人认证和保护力度,确立省级传承人3名、市级传承人5名,鼓励传承人带徒学艺,保持民族民间绝技原生性、真实性。三是加强项目纳库,营造地域氛围。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试点储备项目库,纳入草柳编文化园创意产业园、博兴县非遗展厅等项目,积极探索非遗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新模式,推动非遗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面向全国举办“中国·博兴”非遗(稀有)剧种小戏展演活动,吸引全国14个省份,39个小戏团体,40个戏曲剧种参加展演。以国家级非遗项目“董永传说”为题材编排的舞剧《董永》实现首演;央视纪录频道专访博兴拍摄纪录片《寻根·吕剧》;2020年“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日”期间,文旅部非遗司在全国范围精选了12款非遗好物在人民网进行直播推介,博兴柳编产品博兴柳编野餐小方篮入选。
二、夯实非遗保护传承基础。一是推出“非遗小剧场”,设立非遗优秀传统表演专场。推行常态化进村、下乡、公共场所展演活动,提升社会团体参与积极性。通过设立“非遗小剧场”,把《李二嫂改嫁》、《马大宝喝醉了酒》等优秀节目推上舞台,与常态化非遗广场展演活动相互补充,满足广大群众看戏的精神需求,促进全社会重视传统戏曲。自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活动以来,累计送戏下乡442场,吕剧、扽腔演出剧目达380场,农村社区覆盖村率103%,居全市第一位。二是深入“非遗进校园”活动,培育非遗传承萌芽。把非遗与幼儿园、小学的手工课相结合,累计创建非遗科普课堂170余次,打造小学生科技素质教育实践基地56处;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手工体验项目,帮助小学生从小树立“保护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文化”意识。目前,活动已覆盖全县45所中、小学、幼儿园,受益师生8200余人次。三是打造非遗展馆,建设县域文化地标。依托县域带有非遗文化特色的村庄、区域打造非遗展馆,构建展示地方文化和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平台。目前,设立吕艺镇吕剧文化展馆、湾头村草柳编文化产业园、寨卞村书画展馆等,向社会集中展示非遗保护成果和丰富的非遗资源,免费开放。
三、开拓非遗文化宣传渠道。一是注重贴近民生,展现非遗文化影响力。以“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传承非遗-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等载体,共举办100多场亲民乐民非遗展示活动。将草柳编艺人王贵芝推向央视新闻直播间,展演草柳编手艺,带动各主流媒体和新媒体转播,展示近年来博兴县非遗保护成果,带动草柳编交易额增长20%左右。二是培育“非遗+互联网”,构建品牌培育服务体系。充分探索和实施“非遗+互联网”模式,推动草柳编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现有淘宝商户2000多家,年销售量过百万的网店有100余家,草柳编电子商务交易额占草柳编总销售额70%左右。其中湾头村作为中国首批淘宝村、“一村一品”示范村,淘宝店铺1200余家,草柳编非遗手工制品年销售额线上可达3亿元,年交易额过百万的纯网店占总数的80%以上。三是开拓品牌发展空间,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助力企业转型、乡村脱贫攻坚,推动非遗产品向非遗品牌转变。通过文化融入,增加非遗产品附加值,增强流通能力和大众接受程度,如该县乔庄水煎包、顾家老粗布、东寅布老虎等一批非遗产品入选“好客山东”来山东不得不买的美食、商品。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