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完成单位: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孔子研究院
完成人:孙志春 宋永利 杨朝明 张宏图 刘祥磊 谢云叶 钟军凯 姚洪运 张 慧
新时代,新召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座落于孔孟之乡、鲁班故里的全国文明单位——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守初心,铭使命,勇担当,携手孔子研究院,联合全国51家政校行企单位,创建了“儒韵匠心”——国家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构建“一库三馆(坊)三平台四系列课程”,实施线上下混合、体验式教学,打造“泛在式、共享型、个性化”的活力课堂,为推进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提供了经典范例,给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创新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
一、项目概况
资源库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为宗旨,从企业、行业用人需求和学习者需求出发,系统设计 “儒学研修”“儒韵传扬”“匠心塑造”“匠艺传习”四系列15课程,主课堂已涵盖动画、视频、音频、演示文稿等有关信息10000多条。
资源库厘定配有“乐学、助教”双重功能,实行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用户即时反馈评价。创新线上交互、线下体验的混合式传统美德教育教学模式,开发立体化教材,不断促进教师综合素养提升,资源库可支持10万人同时在线学习。多项课标、教材被纳为国标、省标,获省以上“名优”教师21人次,团队10个,其中,孙志春教授获国务院特贴。成立共建共享联盟,目前学校使用用户已超过30余家,个人注册用户已超过26000余人,学员遍及23个省(直辖市),资源浏览量达4088897 人次,是全国高职开展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最大最专业的数字教学资源库。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研究院”副理事长、秘书长单位,先后开展多次文化育人高端论坛,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热情欢迎俄罗斯远东交大、韩国乙支大学等海外学生来游学体验,央视、中国教育报等也曾进行了专题报道。“儒韵匠心”资源库,让师生“动”起来,教学“新”起来,课堂“活”起来,文化“兴”起来,素养“升”上来,获全国文化育人十佳案例。
二、项目实施背景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曲阜时强调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确提出“四个讲清楚”。2015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立共建共享平台的资源认证标准和交易机制,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深耕文化育人、美德教育20余年,在全国率先构建“三融三进三课堂”文化育人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融合经典儒家文化、融入区域非遗文化、融通现代产业文化,推动文化进课程、进校园、进网络。联合申报单位孔子研究院是唯一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本项目主持人孙志春教授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二级教授、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联合申报单位孔子研究院杨朝明研究员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山东省社会科学名家”“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基于上述背景,为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更好地推动“互联网+教育”模式在职业教育领域落地生根,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与孔子研究院精心建设了职教“儒韵匠心”国家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三、总体目标
本项目以儒家文化与鲁班工匠精神为资源载体,紧跟国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及弘扬工匠精神的要求,紧贴国家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转变的需求,整合全国儒家文化与鲁班工匠精神研究领域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研究院所、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的资源,以“儒学研修、儒韵传扬、匠心塑造、匠艺传习”四系列课程建设为主线,根据“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原则,分层建设一库、三馆(坊)、三平台,以满足教师、学生、企业人员、社会学习者四类用户不同时空学习需求为导向,最终建成具有展示、体验、教学、培训、交流等多项功能的校内外众筹、线上线下交互、软硬件联动、国内外共享的儒家文化与鲁班工匠精神传承与创新的教学资源库。
四、主要措施
(一)创新思路、创新模式、创新机制
1.创新思路,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让教学“新”起来。资源库基于“能学辅教”的基本定位,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开放性、可扩展的资源库在线学习平台能够有效实现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有效支持课前、课中、课后学习,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评价更加便捷高效,促进了以“知识服务”推动“学习者为中心”的教与学模式变革。
2.创新模式,成套开发新形态一体化教材,让教材“新”起来。打造新型化、立体化、数字化教材,有声有像展示教材内容,先后开发的《中国传统文化》《山东传统文化》等课程标准、教材被纳为国标、省标,面向全国同行推广文化育人系列课程、教材26门(本)。打造职业教育教材新形态,通过扫描二维码链接平台资源,实现优质资源校际分享、共同持续完善,实现对企业、社会学习及终身教育的支持。
3.创新机制,激活用户即时反馈通道,让评价“新”起来。建立众筹众享、建用结合的“双轮”驱动机制。利用资源库追踪分析用户、资源、行为三大数据,实现以用促建,以用促学。用户在使用数字终端点击查看海量学习资源过程中,其学习进程与行为轨迹被资源库运行后台实时记录自动采集,汇聚生成学习行为大数据,通过多维度、可视化的数据挖据与分析,实现对用户个体学习行为的追踪与洞察,为群体交互的分析与比较为个性化导学、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提供依据,从而提升学习效果与教学管理水平。
4.创新团队,培育传统文化骨干教师团队,让教师“新”起来。依托孔孟之乡儒家文化资源优势,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上修炼师德,将师德教育与人文关怀和人本理念相结合,转变教师形象,培养教师信息化、国际化、人文化、素养化能力,培育“健康向上、务实进取、厚德包容、传承创新”文化首善之师。此外,通过开展孔孟之乡儒修活动,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培育传统文化骨干教师团队。
(二)科学搭建内容框架,系统开发教学资源,全程实施运行监管
1.颗粒化建设,让课程“活”起来。本资源库从课程、模块、积件和素材等四个层次进行课程建设。15门标准化课程已经有完整的线上教学周期,课程分层建设结构化课程资源,能够帮助学习者能够按照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路径进行自主学习。个性化课程搭建时充分考虑了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行业领域和不同类型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组建了各类培训课程,可以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学习者开展各类培训。本项目目前已经建成微课100余门,深受学生欢迎。
2.体验式教学,让场馆“活”起来。建设线上孔子文化馆、鲁班文化馆,非遗手工坊。孔子文化馆重点建设孔子圣迹厅、孔子六艺厅、儒家经典诵读厅、祭孔大典体验厅和儒学大讲堂、圣贤圣景厅,制作相关视频、动画、VR与图片等资料,开发虚拟体验系统,实现线上体验与网络共享。鲁班文化馆重点建设鲁班文化展厅、中国古建筑构件收藏展厅、传统建筑技艺体验区、建筑业施工工法和前沿技术展厅、善建者(大国工匠)风采展厅、鲁班名士讲堂。非遗手工坊重点建设建设非遗作品展厅、非遗技艺展厅、传承人风采展厅、非遗大讲堂、非遗线上体验厅,为四类用户提供交流学习的空间,帮助用户感受精彩非遗,促进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3.树立楷模,让古圣先贤“活”起来。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近距离走进古圣先贤,学习其思想精华,浸染感悟思想魅力,自觉提升文化素养和工匠精神,同时举办各类劳模和工匠精神交流座谈会,发挥各类榜样的时代价值。本模式的实施在合作院校内掀起了一股大国工匠与非遗传人走进高校的热潮。
(三)全面优化结构化课程,全新开放拓展性平台,全力推进共同体联盟
1.发挥平台示范作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是山东省“中华传统美德职教行”活动的牵头单位,是中华美德研究院秘书长单位。孔子研究院是唯一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本项目依托以上平台资源,开展国内外应用推广。
2.建设校内外协同的育人推进机制。设专兼职教师岗位、列专项经费,制定校外文化机构入驻、管理及考核办法,校外游学基地设立、使用及管理办法,校内外协同推进。
3.建立共建共享联盟制度。发挥共建共享联盟的作用,推动校际学校学生学分互认管理办法落地实施,实施项目进度管理、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运用项目化管理提高建设质量。
4.开展各类培训活动。组织校内外系列培训活动,建成具备资源查询、下载、学习及自测等功能,为用户提供汲取优秀民族文化精神食粮的培训平台。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师资培训课程和体验项目,建设木雕、石雕、葫芦雕、刻瓷、泥雕、剪纸、篆刻等非遗项目培训包,开发儒学圣地研学游网上体验课程,为线下实践体验提供学习平台。
五、项目创新点
(一)首创以儒家文化和鲁班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国家教学资源库
借助孔孟之乡、鲁班故里地域优势,资源库收藏、保护、展示儒家文化、遗产、文物,激活育人化人、文化自信的潜能。着力于人的心智化育——学儒育心,以德树人,培养君子人格;致力于人的匠心塑造——厚德强技,以技立人,锤炼工匠精神。将儒学经典、圣贤故事等精炼序化为优质课程和教学资源,涵育君子人格,铺染品行底色,打造出一批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在线课程,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培育出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兵陈忠宣,辽宁舰上的技术军官李伟,爱发明爱剪纸央视采访的王希卿等学生典型,学生整体素养大幅提升。
(二)创新线上交互、线下体验的混合式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践行总书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大要求,通过提能升级带动教学理念、教材形态、教学模式变革。资源库线上汇集文本、图像、音视频、动画、VR等全媒体技术,系统开发海量、共享、及时、交互全媒体资源,开展资源检索、教学指导等服务项目,提供PC端、手机APP、VR体验等学习方式,支持10万人同时在线学习。
线下创新出三梯度体验式教学模式。第一梯度浸润体验:一是文明校园润染文明言行;二是孔子学堂等文化讲座润育道德品行。第二梯度习得体验:一是课堂内教师愤启悱发,导中学;二是非遗馆师傅口传身授,习中学;三是“三孔四孟”现场体验,游中学;四是网络虚拟遨游穿越,乐中学。第三梯度实践体验:一是社团活动力行;二是社会实践践行;三是日常习养躬行。学生“看、听、游、说、写、思、做”并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为习。
(三)创建了共建共享、联通联动的资源库建设与应用机制
该资源库建立了共建共享联盟章程、校际学校学生学分互认管理办法,实施项目进度管理、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运用项目化管理实现共建共享、联通联动,实现了“互联网+”视域下多样化需求的边建边用、边用边优的开放性教学资源库的目标。资源库面向高职院校教师、学生、社会学习者、企业员工四类用户。
六、项目应用和推广情况
(一)混合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本项目标的实现增强了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建设能力,使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整体显著的提升,同时为学生提供多种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的教学目标。本资源库的建设惠及全国职业院校所有学生,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共享型课程应用于社会培训需求及学习型社会建设
通过开发“儒学研修、儒韵传扬、匠心塑造、匠艺传习”四系列线上课程,采用“PC、APP、O2O”三种学习方式,建成后的资源库能够实现为企业在职人员和社会自主学习者提供优质学习资源的目标,这将使国内相关企业及生产技术人员、社会自主学习者受益,为企业节省大量的培训时间,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同时,资源库可持续影响的时间约为10年,可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三)“互联网+职教扶贫”模式服务脱贫攻坚
资源库建设惠及大批中西部学生,目前注册学员遍及23个省,其中,中西部注册用户比例达到10%,下一步会继续向中西部推广。通过资源库平台,各地区能够平等地享有优质资源,东西差距不断缩小。资源库建设同时广泛惠及农村文化建设,为广大农民提供在线学习,提高文化修养的机会,推动实现精准脱贫。
(四)大数据评价应用于产业开发和创新创业
资源库的建设引导师生立足儒家文化与鲁班工匠精神之根本,争相发扬光大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提升相关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力支撑。例如,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孔府菜制作技艺课程,通过邀请大师来院讲学,组织学生进入生产基地实地学习的方式,让更多学生能够接触到孔府菜,推动孔府菜与旅游管理更好地结合起来。学有所成的学生同时积极投身创业实践,通过旅游服务推广孔府菜。
(五)开放式平台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依托地域丰富的儒家文化资源,紧密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积极与沿线国家开展各种国际交流合作,通过寒暑期访学及短期研修等项目,每年举办中外学生文化互访交流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论语、儒家文化、非遗等中国特色文化课程学习及培训;提供师生海外交流活动展示的平台,打造国际文化交流品牌。枣庄职业学院留学生代表鲁坤被评为“吟诵传习之星”和“网络人气之星”。
(六)共享性课程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资源库将传统民族文化转化为数字化资源,将口传身授的民间民族技艺整理成规范、系统、科学的教学内容,开发出特色课程、项目和资源,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例如,鲁锦课程制定职业标准,开发鲁锦设计、工艺技法和相应培训包,在坚守非遗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研发。国际交流平台则开发出中国传统文化及非遗文化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研发儒家文化,演说论语、非遗等3个多语种学习模块,持续开展经典儒家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类教材和专著的编译工作,形成一批示范引领效应显著的传统文化多语种成果,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