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山东省文化创新奖>第四届项目展示>公共服务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区(乡村)文明建设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 2020- 06- 13 11: 33 点击次数:

完成单位:山东大学

完成人:颜炳罡  武  宁  王  春  曾凡朝  周海生  于  媛  王  广


一、项目概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区(乡村)文明建设创新实践”项目,由山东省委宣传部于2015年5月立项,2017年10月完成。

本项目在研究思路上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以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为出发点,以社区(乡村)文明建设为切入点,以促进城乡面貌、公民素质和文明水平全面提升为目标,把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阐发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把推进乡村儒学、社区儒学与乡村文明行动、社会文明风尚行动相结合,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增强“新时代 新动能 新山东”精神力量相结合,将“四个讲清楚”落到实处,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一是注重研究阐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视挖掘和阐发传统文化的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融相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先行先试。二是讲好“中国故事”,丰富传统文化普及教育体系。注重社区(乡村)文明建设实际,理论与现实结合、历史与现代结合、原典理念与故事结合,努力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百姓日常生活的协调相融,全面展现传统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借鉴与指导意义。三是以点带面,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教育和养成实践体系。针对社区(乡村)文明建设的基本特征,以家庭文明建设为核心,由家庭到邻里,再扩展至整个社区(乡村),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走在前列。

本项目在实践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示范性。本项目在济南章丘区、济宁泗水县、烟台莱山区等多地展开实践活动,开办社区(乡村)儒学讲堂,项目取得积极进展,社会反响良好。

二、实施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山东,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加强传统文化的研究阐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与经济的迅猛发展相比较,尽管中国在思想、道德、文化等精神建设层面表现相对滞后,甚至出现了个体道德和社会公德“滑坡”、家风失落、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弱化等现象。但事实上,中国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努力从未中断,只是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过程中处于相对被动和弱化的地位。

作为中国社会的基层组织和基本单位,“社区”和“乡村”一直被视为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对于“乡村”即新农村建设,我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提出。由于中国农村经济具备改革早、发展快、涉及人口多、地域广等因素,所以新农村文明、文化建设的研究备受重视。总体上看,乡村文化建设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通俗读物类,二是经验总结类,三是理论研究类,四是综合指导类。此外,国外也有一些学者论及中国乡村文化问题。

上世纪三十年代,“社区”一词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首次提出,随后应用于国内。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社区作为一种区域生活共同体,所占居住方式比例日益增加,越来越受重视。同时,学界对社区文明建设展开了初步研究和探讨,但成果相对较少,且缺少相应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以“社区文明建设”为主题的普及读物或研究成果几乎没有。

当前关于乡村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从对策理论和框架设计层面来看,为乡村文化建设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但就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而言,则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略显空泛。此外,相关研究成果对社区(乡村)硬件建设的关注较为突出,反而在最为核心的道德素养提升方面缺少设计和要求,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现不够,社区(乡村)文明建设表象化。

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大力推进社区(乡村)文明建设,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项目立足于在实践中推动“两创”落实落地,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研究成果转化的新模式,传统文化传播新路径,熔铸乡风文明建设新动能,在研究阐发、公共普及、提升能级上探索实践,促进乡风文明,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力求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走在前列,对推动社区(乡村)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总体目标

该项目旨在弘扬和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适应传统文化“六进工程”的需求,符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现实要求,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挖掘文化精髓,培固民族精神之“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进行精准诠释,继承、弘扬富有生命力和恒久价值的传统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体系建构方面做出新的探索。

2.坚定文化自信,涵养核心价值之“源”。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寻找传统文化的生长点,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化,使其与现代中国融通对接,进一步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体系。

3. 服务“以文化人”,熔铸理想信念之“魂”。把社区(乡村)作为孕育传统文化鲜活生命力的现实土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百姓人伦日用有机融合,培育和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养成体系。

四、主要措施

1.做好项目规划。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体系、普及教育体系、实践养成体系、传承传播体系。

2.编撰《传统文化与社区(乡村)文明读本》(共七册)。首先,简要勾勒中华文化发展史,提炼中华民族精神;其次,分述儒家、道教和道教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当代价值;最后,以修身、齐家、文明礼仪、乡规民约等为切入点,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对培育和塑造核心价值观的丰厚资源,着力增强传统文化的感染力、渗透力和传播力。

3.推广乡村儒学、社区儒学。积极倡导儒学在民众中扎根,在生活实践中落实。2013年以来,在章丘、泗水、肥城、莱山等地建成50余所乡村儒学讲堂,推动乡村儒学、社区儒学与乡村文明行动、社会文明风尚行动的有机融合。

4.开展社会化服务。发挥山东文化资源优势,集合省内外专家学者力量,组建乡村儒学讲师团,在百姓中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乡村儒学讲师培训400余场次,以型塑道德教化体系,构建新时代社区(乡村)文化生态。

五、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的突破与创新

1.贯通古今,实现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化。重视挖掘和阐发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古圣先贤的思想、命题、观念进行因时转换,创造性发挥,力求把传统文化中最为精萃、仍具现代意义与价值、最能适合当代人民群众所需要的部分展现给广大读者,并指出当代社会可行、可操作之点。

2.铺平沟壑,实现由学术话语向百姓语言的转化。贴近百姓生活,摒弃学术八股,注重把学术性话语转化为百姓能懂、易记、愿听、爱听的日常话语,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作通俗之文,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3.融合事理,实现玄远思想向百姓日常生活的转化。注重说理与例证相结合,以具体事例阐释理念价值。以事言理、以理统事、事理相融,通俗易懂地讲好“中国故事”,努力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百姓日常生活的协调相融、无缝对接。

(二)研究视野与方法的突破与创新

1.积极推动儒学“下乡”“进城”,开启重建文化自信新进路。在山东多地开设乡村儒学讲堂、百姓讲堂,开展“儒学下乡”“儒学进城”活动,使乡村儒学在山东生根、开花、结果。独具特色的山东“民间儒学”已成为闻名全国的现象级社会改造典范。

2.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拓展传统文化传播新途径。针对传统文化传播师资缺乏的现状,吸引民间力量主动参与到社区(乡村)传统文化教育中来,组建乡村儒学讲师团队,以书院、乡村儒学讲堂为依托,以《社区(乡村)文明读本》为基础,增强传统文化传播效能,完善社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 树立优良家风家训,熔铸乡风文明建设新动能。充分发挥儒家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把儒家孝道和人伦教育渗入城乡家风家训建设,结合农村实际,协助完善村规民约,树立新乡贤典型,培养和再造新乡贤群体,重建乡村的伦理秩序和文化生态,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动能。

六、应用推广

自2015年以来,在山东省委宣传部的具体指导下,山东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区(乡村)文明建设创新实践”项目,联合了孔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师范学院、山东财经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通过资源优化整合,凝聚众智,协同创新,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社区(乡村)文明建设提供了基础性知识储备和文化支撑。

1.编撰出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读物《传统文化与社区(乡村)文明读本》(共七册),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取得可喜进展。

2.与山东友谊出版社合作编纂出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分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共11册,已为省内菏泽、临沂、德州等地市中小学所采用,初中版也已在广东省湛江市试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三进”工程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3.编辑出版《乡村儒学》(每年两期),积极投身于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和乡村儒学活动,倡导传统文化在民众中扎根,配合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四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项目推广应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本项目的应用过程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传统文化研究成果的传播阶段,主要措施是与出版系统密切写作,在《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评介文章,大力宣传和交流成果;二是项目成果的示范应用阶段,主要工作是建立传统文化与社区(乡村)文明建设示范点,以点带面,扩大影响;三是项目规模化应用阶段,主要表现为强化社会服务,与各地市妇联、居委会、村委会协调合作,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进社区(乡村)文明建设。

七、社会经济效益

本项目立足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融互通,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为凝聚家国情怀、孕育民族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服务,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项目成果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读物《传统文化与社区(乡村)文明读本》,于2018年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光明日报》2018年4月11日刊发专文对该丛书予以高度评介,称其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该丛书特色鲜明,发行面广,社会评价高,受众反映好,较好地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历史任务。2018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与应用优秀作品著作奖,成为省社科联向全省推荐阅读的“两创”普及应用优秀著作。

2.项目成果之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自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省中小学试用,初中版自2019年秋季学期在广东湛江开始试用。该教材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以中华文化经典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被评审专家誉为“教材编写指导思想正确,价值导向正确”的优秀传统文化教材,认为教材设计具有“学段与学段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既相互衔接、构成整体,又各具特色、形成拾级而上之势”的鲜明特征,符合各学段学生认知能力。从试用情况看,该套教材深受广大传统文化教师和学生欢迎。

3.项目成果之三:乡村儒学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本项目主持人颜炳罡教授热心儒学传播事业,在山东大学义务开设“四书原典”公益讲堂16年后,又将传统儒学从高校引入农村,在章丘、泗水、肥城、莱山等地创建社区(乡村)儒学教学点20余处,带领项目组成员深入儒学讲堂,讲授儒学,培训乡村儒学讲师4000余人次,为干部、群众带来系统的儒学教育,传承传统文化,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同时,编纂《乡村儒学》刊物,向全社会推广、介绍乡村儒学。2018年,颜炳罡教授被评为“感动章丘十大先模人物”,被誉为“传统儒学的引路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顶梁柱”,在推动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方面取得新成效。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