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山东省文化创新奖>第四届项目展示>公共服务篇

“淄川文化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发布时间: 2020- 06- 13 11: 32 点击次数:

完成单位:淄川区文化和旅游局

完成人:唐加福  袁爱琴


淄川,素有“聊斋故里”“般阳古城”的美誉,人文底蕴丰厚。近年来,淄川区委、区政府以满足人民群众高层次精神文化需求为落脚点,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主线,创造性地推介、推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百姓点单、专业制单、政府买单”运行机制,以“文化+科技”的现代化手段进一步提升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益。通过“淄川文化云”平台建设,充分整合全区文化资源,为百姓提供更加精准、便捷、高效、互通的“点单”式文化信息服务,更好地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切实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提档升级作出示范,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和成长空间。

一、项目概况

“淄川文化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共建共享文化惠民成果的创新性探索。“淄川文化云”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设置了“我爱培训、我爱演出、我爱健身、我爱展览、我爱学校”五大板块,集活动预约、志愿者招募、文艺演出、亲子活动、体育健身、文体培训等功能为一体,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群众通过网站、手机APP、微信三大平台,随时随地了解全区最新的文化政务资讯,访问各类文化场馆,获悉所有文体活动,参与全部文体项目,满足对公共文化服务“我要知道”“我要参与”“我要评论”“我要互动”的根本需求。

“淄川文化云”拥有一套系统性的公益文化培训体系。通过整合利用全区海量文体资源,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充分发动全区国家、省、市、区级艺术大师、教师、老艺人、非遗传承人等500余名志愿者,在区级文化场馆、学校、镇办综合文化站、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体广场等200处场所,年均开展培训、体育健身、讲座等惠民培训15900余班次,培训群众21万余人次;举办教师学员展示、才艺比拼、戏曲及其他综艺演出等1100余场次,覆盖全区13个镇(街道)所有村居,让淄川73万城乡居民共享文化惠民丰硕成果。

二、项目实施背景

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中,相继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科技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推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要“强化文化科技支撑。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成果,催生新型文化业态”;“促进科学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与推广,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向纵深发展”;省、市文化主管部门也适时提出加大“互联网+”文化建设力度。

目前,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信息不对称”严重阻碍着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和社会化发展,一方面造成大量公共文化资源闲置浪费,另一方面造成部分群众无法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淄川区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如何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和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突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瓶颈,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难点。针对淄川区山区面积大,村居规模偏小、数量偏多、距离分散、差别较大,以至于全区在传统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上存在覆盖不全面、文化资源分布不均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不到位、文化惠民活动覆盖率低、文化设施闲置浪费、群众文化活动满意度不高等问题,淄川区创新实施了“淄川文化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工程。

三、预期目标

通过“淄川文化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进一步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和统筹利用,提高基层文化活动场所的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利用“文化云”形成完备的文化资源共享体系和惠民培训工程体系。

“淄川文化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工程的预期目标是,通过建立“文化云”平台,以百姓需求为导向,转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实现政府“百姓点单、专业制单、政府买单”的运作模式,从文化惠民培训工程入手,在全区建立一个完备的“文化云”服务平台,形成一套科学的文化惠民培训系统,建立一支文体业务骨干队伍,带领全社会参与到文体培训中,丰富全区群众文化生活,扩大文化活动的受益人群,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对文化生活的满意度。

四、主要措施

(一)打造“互联网+文化”平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上云端”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通线上与线下,整合全区各类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展示和信息发布。“淄川文化云”有四大特点:一是使用便捷,有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网页、触摸屏等多种互联网终端;二是供给精准,群众可以在“云”上“提需求、点菜单”,政府有针对性地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三是有效互动,“淄川文化云”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社区,实现了城乡群众、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及时充分互动;四是管理高效,“淄川文化云”产生的大数据,既可以全面准确掌握群众的文化需求状况,还可以作为效能考评依据,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改进和提升提供决策参考。

(二)完善城乡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推动公共文化阵地“接地气”

按照“均衡”和“全覆盖”的思路,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广大城乡群众能够就近享受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重点抓好镇办综合文化站提档升级、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同时,利用闲置学校、企业房屋、农村场院等因地制宜开辟文化活动场所,鼓励中小学校操场和音体美教室“闲时”开放,将1954文创园、山东书画院等社会文化资源纳入其中,快速扩大文化云阵地覆盖面。

(三)整合优质文化资源,让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精准”

以“淄川文化云”为载体,精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有效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结构性矛盾的问题。一是突出思想引领。创新建立“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二是注重技能培训。设置书画、摄影、舞蹈、戏曲等35个门类的“基础课程”,特别是针对农民群众、贫困群众,积极开展刺绣、编织、月嫂等劳动技能培训,为群众脱贫致富提供支持。三是推行定制服务。设置“百姓点单”板块,供群众反馈需求。四是加强活动引导。实时发布全区各类文体活动信息,群众可各取所需,及时参与。

(四)完善工作保障、争取群众支持,形成文化发展共建共享新格局

成立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专门负责文化云的管理,强化镇办综合文化站、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在淄川博物馆、体育公园等文体场馆,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和队伍,加强日常管护。从文化、教育、社会组织以及老教师、老艺人、民间艺术家中招募文化志愿者500余名形成教师资源库,从各类社会志愿组织中招募了5000余名文化志愿者。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逐步形成。

五、主要创新点

(一)坚持创新驱动

“淄川文化云”从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上创新发展思路,着力解决制约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从技术应用层面,“淄川文化云”运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全方位覆盖、多终端访问、跨平台多通道发布的公共文化信息网状结构平台,群众可通过电脑、手机、移动终端接入,随时随地浏览公共文化活动信息、获取公共文化资源、提供意见建议,让“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走进千家万户。

(二)坚持立足需求

“淄川文化云”着眼于群众实际需求,采用“订单式”服务,变“粗放管理”为“精准服务”。依靠平台逐步建立健全文化大数据采集机制,并结合满意度调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与需求方的精准匹配。通过数据分析系统,实现对文化服务的发展预测、趋势分析、热点评价,实现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无缝对接和精准决策。

(三)坚持资源整合

“淄川文化云”改变公益性文化单位各自为政的格局,加大部门联动,协同推进区级、乡镇、村居多个层级以及文化、教育、体育、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社会各界公共文化资源的集聚,形成“横到边、纵到底”、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统筹安排和最大化利用。

(四)坚持提质增效

“淄川文化云”旨在探索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转型升级,从重硬件建设向提升服务效能转变,从单向供给向供需对接转变,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六、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解决了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不对接的问题

群众通过“淄川文化云”平台“我要点单”栏目,可以提出个性化文化需求。政府结合群众需求制定文化云服务内容,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二)解决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有人建,无人用”的问题

“淄川文化云”充分整合了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镇办综合文化站、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体广场等文化场馆,设立了200个培训站点,全区所有中小学文体设施“闲时”向社会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同比提高30%以上。

(三)解决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依托文化云平台,聚焦本土、突出特色,面向群众推出了一批公共文化品牌活动与文化产品,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掌握全区的文化活动情况,动动手指就能报名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热情空前高涨。

七、实施效果

淄川区先后建成覆盖城乡的文化云固定培训站点200处,登记在册志愿教师500余名,累计开设各类培训35个门类、42600余课时,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900余场次,依托这朵文化云,淄川有效解决了公共文化阵地“各自为战”、公共文化服务“自弹自唱”等问题,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形成了文化发展共建共享新格局

“淄川文化云”整合公益性文化单位、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公民个人等主体广泛参与,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掌握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切实实现政府对文化服务的精准投放。

(二)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得到大幅提升

“淄川文化云”覆盖全区13个镇办、471个行政村(社区),惠及73万城乡居民。通过文化云平台,将原来零散分布的文化场所、文化活动、师资力量整合于一个数据平台,提高了基层文体阵地建设和使用效率,增强了文化发展活力。

(三)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空前提高

“淄川文化云”平台整合海量文化资源和用户,自运行以来,累计培训群众431500余人次,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数和规模同比提高179.4%。淄川区文化生活群众满意度测评连年位居全市前列。

(四)以“文化+科技”为引领,增加文化产业新活力  

依托“淄川文化云”,盘活淄川区现有文化消费资源,培育新型市场主体,转变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提高了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通过开展摄影培训、书画培训、艺术培训等,举办摄影大赛、书画展览、文艺演出、旗袍秀展演、太极拳比赛等,直接拉动全区的文化消费。

八、社会影响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努力,“淄川文化云”被列入“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项目,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2019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信息化发展典型案例。在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省文化扶贫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现场会、省加强和改进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现场会以及全国信息化推动制度创新现场会上做项目展示、经验介绍。新华网、国家数字文化网和《中国文化报》《大众日报》等多家重量级媒体相继报道,多地市、区、县相关单位到我区参观学习,“淄川文化云”经验在全国推广。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