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 | 首页 |
|
1992年7月,习近平同志聚焦扶贫工作的著作《摆脱贫困》首次出版。该书收录了他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他在书中《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一文中指出:“什么是闽东之光呢?我想,闽东的锦绣河山就是一种光彩。闽东的灿烂文化传统就是一种光彩。闽东人民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就是一种光彩。认识到自身的光彩,才有自信心、自尊心,才有蓬勃奋进的动力。”
福建省宁德市,又称闽东,这里有着锦绣河山、灿烂文化传统和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宁德,曾经的贫瘠落后之地,正在“闽东之光”照耀下,通过开发其丰厚的文化宝藏,在文化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屏南:
传统村落发展文创风生水起
屏南双溪国际残疾人公益艺术教育中心画家沈明辉日前获评2016年度宁德市向上向善好青年。获益于“人人都是艺术家”全民公益油画培训项目,许多与沈明辉一样的残疾人、农民摆脱了贫困。
2015年10月,位于屏南县双溪镇安泰艺术城的国际残疾人公益艺术教育中心启动“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培训项目。该项目由政府提供场所设备、画材,民众无门槛、零投入参与,社会力量负责培训、运营并运用互联网渠道帮助学员销售画作。
创办至今,该项目共培训学员约1.5万名,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约1000万元。沈明辉和其他40多名残疾人、农民成为该中心的常驻画家,在这里免费获得一间画廊,人均年收入达6万元。屏南还实施“种子工程”,从各村筛选村民作为文创“种子”,免费参加培训并提供食宿补助,已培训的600多名“种子学员”中有1/3月增收500元至5000元,学员中有200多人为残疾人或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
在“人人都是艺术家”项目带动下,通过对传统村落、空间的改造,屏南走上了“艺术销售、艺术旅游”的扶贫之路。
甘棠乡漈下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明清文化遗存丰富,也是“人人都是艺术家”项目2015年启动的首个试点。近两年来,漈下村的变化今非昔比:
来村里学画的村民和外来学员达6000多人次,前来学习、观光的外地学员、游客日均逾百人,村庄又重新热闹起来。
村里的老房子成了香饽饽,除了出租增收,还有20户老宅被改造成文创空间,目前有15位城市“新型农民”驻村打造艺术空间。
老房子改造成文创空间,可以获得5000元至3万元不等的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创补贴资金,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的相关补助。修缮老房子也使传统木工技艺大有用武之地,村木工队人数和收入实现双增长。
返乡创业人群也在增加。在上海创业的村民甘丽湖2016年回村,投入60多万元创办民宿“自在花时”,当年收入就超过10万元。
……
漈下村是屏南村落文创发展百花争艳的一个剪影。厦地村引进先进影视制作设备和技术,开展免费影视培训,已举办4期培训,今年4月还举办了韩涛电影艺术节;康里村成立了手工合作社;前洋村复兴竹编工艺;龙潭村24名参与“种子工程”的“种子学员”回村后,带动村民复修了10座老屋,打造文创项目……
屏南县扶贫开发办主任胡小青介绍,两年来,屏南县贫困人口从10367人降至3271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两成,贫困村从59个减少到19个,发展文创在其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屏南县政协主席周芬芳说,“艺术家+农民+党委政府+古村+互联网”的村落文创模式,有力助推了本地精准扶贫。下一步,屏南将编制村落文创产业发展规划,力争10年内引进和孵化2万名文创人才,把屏南打造成传统村落的活态博物馆。
“我们一直在探索用文创复兴乡村,屏南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我们坚定了信念。”“人人都是艺术家”项目创始人林正碌坦言。屏南县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传统村落保护。2013年,屏南要求县委常委各挂钩一个村开展工作,几年来成功申报15个中国传统村落。2016年,屏南成立传统村落文创产业项目指挥部,投入1000万元设立传统村落文创资金,这笔资金今年已变为1500万元。
霞浦:
摄影成致富金钥匙
霞浦被誉为“中国最美滩涂”。在紫菜生产旺季,霞浦104万亩的滩涂上会形成一块块方形网框,在犹如披着金色霞衣的海面上绵延数十里,十分迷人。
2001年,摄影家郑德雄在这里拍摄了一组滩涂作品参加“影响中国”摄影比赛,在业界引起热烈反响。2007年,“霞浦·我心中的那片海”全国摄影比赛举办后,大量海内外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
霞浦的渔村生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北岐村村民江连水在2007年当起“渔模”:他摆弄着渔网还原劳作场景,供摄影爱好者取景拍出更好的作品。在这里,渔模们的平均年收入达3万元至5万元。马朝武所从事的“导摄”行业也从无到有,他为摄影爱好者提供摄影点向导、技术指导等服务,每天报酬300元至1000元。在霞浦,这样的队伍有300多人。
霞浦名气越来越大,酒店、海上渔家、民宿随之激增。因村中馒头山成为滩涂摄影的著名取景点,沙江镇围江村渔民苏文福位于馒头山正对面的老房也成为黄金拍摄点。2015年,他将老房子改造成酒店,年收入100多万元。
据统计,2016年到霞浦的摄影爱好者达40多万人次,还带来280万人次的游客,每年增加就业机会1万多个,增收2亿元以上,带动10亿元的附加产值。通过“摄影向导”“渔民模特”“摄影民宿”“摄影酒店”等,一个个贫困渔村变成了致富村。摄影产业成为推动霞浦发展的新增长极和百姓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霞浦县副县长王建华说,《霞浦县摄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正在编制,以形成多层次、多单位的系列摄影文化组合。此外,霞浦县财政近5年来陆续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围江、北岐等首批6个摄影点的升级,并在县博物馆设置了摄影展示馆。
古田:
书院助力提升文化服务
“文化扶贫既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也是有效手段。”宁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陈德平说,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向农村地区倾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性、均等性离不开文化扶贫。在推进文化扶贫中工作,溪山书画院做了一次成功尝试。
1958年,因建设水电站,贫困县古田旧城被淹,溪山书院旧址也未能幸免。2000年,在古田老城旧址的翠屏湖心岛上,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累计投资近3000万元的新溪山书画院拔地而起。
溪山书画院的再建为古田进一步夯实了文化基础。17年来,溪山书画院开展书画摄影展览、文化讲座等各类文化活动,受众30多万人次,编印文献史料26种10万多册,参观人次110万。2006年、2012年,溪山书画院出版《古田库区》《古田旧城记忆》两部文史专辑,再现6万名库区移民的搬迁历程。溪山书画院还致力于挖掘古田名人文化,弘扬圆瑛文化、朱子文化、张以宁文化等,有力推动了当地文化建设。2015年,溪山书画院建设、管理、服务模式获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
溪山书画院带动了整个古田书院文化的复兴。在溪山书画院院委倪可翔的推动下,乡贤余云辉出资500多万元于2013年复建蓝田书院,常年开展国学经典诵读、蓝田书院讲坛等特色活动,编纂蓝田书院丛书……
值得一提的是,溪山书画院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所有院委、会员、画师不取分文报酬,17年间,志愿者服务时长5000多天。“溪山书画院为文化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制度化发展,为培育非营利文化组织,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范本。”公共文化领域专家戴珩说。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