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 | 首页 |
|
近年来,昌邑市着力在把非遗植根于生活土壤,让非遗融入现代社会,使非遗在大众认同中产生新的活力上下功夫、做文章,通过在政府引导、社区主办、乡贤带头、民众参与等方面制定落实一系列措施和制度,集聚区域非遗资源,优化特色文化生态,走出了非遗保护新路子,形成了社区非遗活态传承新机制。
发展非遗传习场所,建设社区非遗传承网络。按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区关于设施建设的规划,立足于社区非遗传习设施网络建设,通过政府投入、社区公共设施利用、社会闲置场地租用、企业合作开发和民众家庭作坊等方式进行传习场所建设,已建成潍坊市级综合性传习中心两处、传习所19处,昌邑市级传习所23处,社区非遗专业户500多家,在全市形成了以综合性传习中心为龙头、非遗项目传习所为骨干、社区非遗专业户为基础的社区非遗传习传播网络,为非遗在社区传承搭建了依托平台,改善了生存环境,提供了保护发展的基础保障。
恢复传统民俗项目,建设民俗文化风情社区。昌邑地处潍水流域下游和入海处,历史上民俗文化内容丰富、特点突出、民众认同度较高针对这一文化特性和区域特色,昌邑建设了四大民俗文化风情社区,即:以祭海节活动为主体的下营渔盐文化风情社区、以烧大牛活动为主体的孙膑崇拜文化风情社区、以玉皇演驾活动为主体的玉皇文化风情社区和以柳疃丝绸为主体的丝绸文化风情社区。对于这些社区民俗文化活动,政府积极倡导,群众参与热情高涨,如都昌街道西永安社区每年正月十四举行的“孙膑崇拜”—烧大牛民间祭奠活动,下营社区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的祭海节等,每次前来参加活动的均达数万之众,乡民通过朴素的传统仪式,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愿望,精神记忆在社区非遗中得到了回归和升华。
发挥乡贤带头作用,建设社区非遗传习队伍。在开展社区非遗传承中,充分调动乡贤的积极能动性,建立了社区传统文艺表演、传统手工技艺制作、民俗活动组织和非遗传承设施建设等民间文化带头人制度,让蕴藏在社区民众中的生活习得和族群智慧得到充分发挥,产生了引领作用,壮大了社区非遗传承人队伍。如“昌邑砖雕”传承人2016年在社区培训居民200人,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昌邑乐春面艺”为社区150多人提供了工作岗位,使下岗职工重拾了生活希望;“昌邑剪纸”、“蒲苇草编”、“昌邑毛笔”、“小磨香油”、“西河大鼓”、“小章竹马”等项目在传承带头人的带动下,依托社区资源,将民间艺术融入社区生活,成为社区民众的审美习惯和谋生手段,实现了共同致富和共同娱乐,促进了社会和谐。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