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泰安市委书记王云鹏,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希信先后主持召开市委和市政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要求全市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国务委员王勇视察泰安关于文物工作的指示精神,按照全省文物工作电视会议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16〕17号文件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站在对历史负责、对后代负责的高度,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按照整体规划、单项申报、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做好泰山、岱庙和泰安的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工作。
第一,建立健全文物保护体制机制。成立泰安、岱庙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李希信任组长,市政府办公室、泰山景区、市文广新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设立文物保护委员会,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有关部门和单位为成员,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文物保护的重大事项。
第二,增加对文物事业的投入。研究调整市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解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看护员经费,“十三五”期间每年实施5个以上市级文物保护修缮项目。确保文物保护资金使用安全和效果,加强对文物保护资金的监督监管,确保专款专用。提高文物保护方案的科学性,加强施工监管,保证工程质量,确保项目善作善成,确保资金使用到位,取得应有效果。
第三,科学编制保护规划。一是编制泰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规划面积138平方公里,包括登山中轴线(岱顶、南天门、中天门、红门),泰山低山至中山地带(王母池、竹林寺、扇子崖、桃花峪、玉泉寺),御道(周、秦、汉御道),以及灵岩寺、大汶口文化遗址、齐长城遗址、禅地遗址等关联区域。对规划区域内承载泰山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全部文物保护单位,逐一提出单项保护规划和保护方案。二是编制岱庙保护规划。规划面积276.64公顷,包括岱庙院落10座、文物建筑39处、建筑遗址7处、著名碑刻206通、汉柏、天贶殿壁画等附属文物,逐一提出单项保护规划和保护方案。三是编制泰安境内其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重点编制岱岳区(大汶口遗址、大汶口古石桥、萧大亨墓地石刻)、宁阳县(颜子庙和颜林、堽城坝)、东平县(戴村坝、白佛山石窟造像、洪顶山摩崖、棘梁山石刻)、高新区(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逐一提出单项保护规划和保护方案。
第四,分步实施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项目。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逐项编制保护方案,逐项上报审批后,组织实施文物修缮保护。一是泰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重点实施古建筑系列(封禅祭祀系列建筑、21处寺庙、碧霞祠、灵应宫、泰山盘道等)、石刻(摩崖刻石、经石峪等分布于泰山各景点石刻)、古遗址、主要古树名木、齐长城泰安段等保护工程。二是岱庙文物保护利用工程,重点实施石刻文物、书画艺术文物、古建筑保护工程,对李斯碑、张迁碑、乾隆御制《汉柏图》等重要碑碣石刻,尽快采取措施,加强日常维护,邀请专家研究长期保护方案,定期实施保护。三是按照文物分布区域特点,岱岳区、宁阳县、东平县、高新区9处全国重点文物,编制保护方案,组织实施保护修缮。
第五,做好岱庙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工作。拍摄岱岳历史文化专题片,多角度、多层面展现岱庙历史文化价值;在市级新闻媒体开设专题栏目,展示岱庙文化内涵,讲好岱庙故事;编辑出版系列文献丛书,展现泰山岱庙深厚的历史研究价值;策划设计文创产品,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第六,开展全市石刻资源保护与利用调查。对全市范围内的国有、非国有石刻资源,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文物保护单位等馆藏石刻进行全面调查,拓印拓片、拍摄音像资料。搜集整理历代石刻研究成果,建立石刻资源数字化平台,编辑出版泰安石刻大全,展示泰安石刻资源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
责任编辑:Jiangli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