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国鹏
3月24日,王志成坐在修复工作台前,正细心清理修复一件青铜尊。他穿着白大褂,右手拿着一把手术刀,看起来就像一位正在做手术的医生。作为山东博物馆的一位文物修复师,对于那些受损的文物来说,王志成的身份其实就是“医生”——凭借高超的“医术”,让文物再现原来的模样和神采。
不过,像山东这样一个文物大省,王志成这样的“文物医生”还是太少。我省文物保护修复力量尚显薄弱,专业力量不足。全省博物馆数量451家,设有专门的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的仅占25.28%。目前,我省正采取多种措施,培养专业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山东省文物保护科研修复工场也正在建设中。
把让人“心碎”变成令人“心醉”
王志成的文物修复工作台像一座手术台,上面放满各种工具。面前还支放着一个喇叭状的设备,这是吸尘设施,防止清理的粉尘尤其是有害粉尘播散到空气中,也能保护修复人员的安全。“修复工具中,借用医疗器械比较多,因为比较精密。”
王志成正在修复的青铜尊,是商代文物,临沂兰陵出土。王志成正耐心清理尊腹中的铜锈。将铜锈清理完后,他还要处理缓蚀、封护等工序,最终做旧。王志成估计,这件青铜尊完成修复,“大约还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山东博物馆文保部黄瀚东介绍,一件文物的修复,先要建立保护修复档案,进行病害调查、分析,保存状况评估、方案编制,然后再经过清理、缓蚀、封护、补配、焊接和粘接、做旧的环节,最终才能完成。
文物受到损坏让人心碎,很多留存或者发现较少的珍贵文物,正是通过文物修复师的工作,重新绽放出令人心醉的魅力。3月24日,在山东博物馆开展的《匠心神韵——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技艺展》,就展出了经过文物修复专家修复的珍贵文物58件(套)。
文物修复人才严重不足
对于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政府专门印发了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和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批复成立专门机构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并决定建设山东省文物保护科研修复工场。
省文物局副局长周晓波介绍,我省实施文物保护修复重点项目,“十二五”期间,全省实施项目150个,争取国家专项经费近2亿元,保护修复文物3万余件。全省馆藏文物保存条件实现了由质到量的飞跃。
周晓波说,“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基础依然薄弱,特别是文物修复人才严重不足,技术能力亟待加强,工作体系亟待完善。”
数字最具有说服力。全省文物部门和行业所属的共223家国有博物馆中,建有文物专业库房的有95家,库房完全满足温湿度等环境控制条件的仅有48家,建有文物保护修复专业实验室的仅有45家。全省国有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修复、保养的技术人员不足200人。
文物保护修复任务却越来越繁重。全省馆藏文物中,仍有近三分之一文物受保存条件等方面限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害,濒危文物总数接近150万件。此外,考古发掘积累了数以百万计的考古标本,而且每年以近万件的速度增加。
“人才”“场地”都不能少
3月24日,省文物保护委员会、省文物局在山东博物馆举行聘任仪式,聘请全国文物科技保护领域的10位顶尖专家为“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咨询专家”。同时,还从全省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一线,遴选确定了51名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聘为首批“山东省文物修复师”,这在全省乃至全国还是首次。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化元是此次受聘的10位咨询专家之一。“担任咨询专家后,我们将以主人翁的姿态,大力支持山东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同时充分利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这一平台,为山东文物保护修复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省文物局还与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共建全省可移动文物保护半岛科研基地。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教授方辉说,“半岛科研基地将加大人才培养、科研课题申报、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工作力度,着力促进科研成果与保护修复工作的有机结合。”由此,我省初步形成以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为龙头、半岛科研基地为依托、区域中心为骨干、重点区县工作站为支撑的网络体系。
此外,在成立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的基础上,2015年6月,我省又正式奠基建设山东省文物保护科研修复工场。修复工场一期工程占地40亩,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主要包括文物标本库房、考古整理基地、文物保护修复基地、公众考古科普中心四个部分,计划明年投入使用。
责任编辑:Xuxin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