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焦点新闻

“一带一路”与山东研讨会召开

发布时间: 2017- 12- 10 16: 22 点击次数: 来源: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部署要求,深入挖掘山东地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构成与核心价值,彰显我省历史时期在经济、文化等领域中对外交流合作的地位和作用,为省委、省政府“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提供学术支撑,12月7日,山东省文物局、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在济南召开“一带一路”与山东研讨会。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刘兵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周晓波介绍山东“一带一路”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工作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白云翔致辞,省文物局副局长孙世勤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白云翔副所长、赵志军主任,北京大学齐东方教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梁国庆同志、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方辉院长、中国海洋大学陈杰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燕生东教授、青岛理工大学朱艳教授、山东省文物局大遗址处王守功处长做主题发言。

刘兵指出,山东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货源地,也是古代北方对外交往的重要门户和“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一带一路”文化遗产考古调查研究、保护规划编制、文物本体保护、环境整治、遗产监测等各项工作。

周晓波要求,要保护好、传承好“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全力做好沿海水下考古工作,开展海上丝绸之路专题研究,厘清山东“海上丝绸之路”的主题概念、时空范围、价值特征及线路图。全力夯实各项保护管理基础工作,依法公布一批水下文物保护区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强与海洋部门、海监机构的合作,打击水下文化遗产违法违规行为。围绕省委省政府“山东海疆文化带”部署要求,规划建设好“山东海疆历史文化廊道”,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重点整合山东沿海和管辖海域文物资源,全力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申遗。

与会专家就“一带一路”的文化内涵、山东与海上丝绸及陆上丝绸的关系、山东海外文化交流的海上和陆上线路、山东自古以来对外贸易及文化交流的影响和地位、丝绸之路遗产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讨。专家一致认为:(1)山东省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文化灿烂,与东北亚、东南亚、西亚、欧洲等地区有着广泛的交流,这种交流是自万年以来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广泛深入。(2)山东地区与海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多方面的,既有族群的迁徙、民族的融合,也有贸易往来、文化交流。(3)山东地区与海内外交流是多渠道的,山东三千多海里的海岸线及沿线的港口码头是“环黄海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内陆自古代以来形成的东西文化廊道是连接中原、西安乃至西亚、欧洲的重要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4)山东既有海上丝绸之路通道,也有丰富的陆上丝绸之路遗产,在中外交往和文化交流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与会专家对今后工作提出了建议:(1)山东地区丝绸之路遗产丰富,应进一步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为遗产的保护利用打好基础。(2)加大对丝绸之路遗产的调查研究的力度,加强水下考古,为“一带一路”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3)加强课题研究,对丝织品、瓷器、盐业等不同领域设置专门的研究课题进行深入探讨,厘清丝绸之路的明确线路和节点。(4)进一步加强丝绸之路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发挥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山东博物馆、山东省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以及市县有关文博单位的近50位专家学者和高校学生代表参加研讨会。

责任编辑:Jiangli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