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家解读

新征程: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

发布时间: 2017- 10- 23 10: 50 点击次数: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崔丽华

  今天,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在新的时间坐标轴中,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作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是顺应时代发展之需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民族、人民高度负责的历史态度与责任担当

  十九大报告为我们擘画了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的全新发展蓝图: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期。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启了新征程。深刻领会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发展历史、科学内涵与具体要求,对我们更好理解把握新时代新使命新思想,最终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

  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个使命,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回顾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建设改革的历史,会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步步推进的长期历史进程。

  早在1956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1962年1月,毛泽东又前瞻性地指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我们的目标“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报告并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实践在推进,理论也在接续探索。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小康”概念,用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在立足中国国情、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1987年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零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战略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更加明确、过程更具条理。“三步走”的第二步,即到上世纪末使我国进入小康社会,随后也如期实现。

  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五大展望了我国新世纪的发展,提出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其中要求在新世纪头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两个一百年”目标首次被提出。

  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即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十八大则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并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

  可以说,从“四个现代化”,到十三大提出“三步走”战略;从十五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对全面小康的目标不断作出新设计、提出新要求,我们党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距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已经近在咫尺。

  今天,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在新的时间坐标轴中,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作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是顺应时代发展之需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民族、人民高度负责的历史态度与责任担当。

  二

  新时代需要新目标、新蓝图、新安排。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新的奋斗目标置于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的时间坐标体系中,分为三个目标、两个阶段和两步走,体现了接力奋斗、层层递进的任务要求。

  三个目标分别是: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个目标,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两个阶段”和“两步走”是指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为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时间纵轴上观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时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历程,已经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它的顺利实现将为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上将过去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前了15年。一方面,这是基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全面认识和实践经验总结,根据我国已有的发展成就和现实可能,作出的有理由、有底气的判断。中国的发展历程是时空压缩式的,我们用30多年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二三百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近五年的发展,我们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另一方面,这是新时代对我们执政党提出的新要求。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在已经过上了小康、乃至更加富裕生活的情况下,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不断扩展。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需要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适时进行工作重点的转移和发展战略的转移,相应地,我们的奋斗目标也要进行微调。

  第二个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第二步,“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里有两个亮点。一是过去的四个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后面又加了一个“美丽”,强化了绿色发展的理念,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容更加全面。二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字之差,境界全变。我们的目标更为远大,要从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综合国力更强和国际影响力更大的世界领先国家迈进。

  三

  新目标开启新征程。十九大报告勾画了总蓝图、制定了时间表,发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又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我们要以新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不断深化理论认识,不断推进实践创新;我们要以新使命——“四个伟大”为着力点,不断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我们要以新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突破口,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我们要以新要求——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保障,增强四个意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与此同时,我们要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经济建设上,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在政治建设上,不断健全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文化建设上,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在社会建设上,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在生态建设上,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牢牢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曾发出一句经典的“历史之问”:“如果我们的先人和我们自己能够渡过长期的极端艰难的岁月,战胜了强大的内外反动派,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从救国于危亡,到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其实就是对毛泽东“历史之问”的最好回答。十九大已为我们擘画新蓝图、开启新征程,就让我们一张蓝图绘到底,步步推进、接续前行,坚忍不拔、锲而不舍,不断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