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烟台4月27日讯(记者 李正) 看过美国喜剧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的人一定对片中的“中原五侠”印象深刻,而其中体型最小的便是一只通体翠绿的螳螂,它在影片中的角色代表的正是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中象形拳的一种——螳螂拳。就在昨天,“文化之春走山东”的记者在团队驻地采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螳螂拳第九代传承人于永波。
“螳螂的智慧和勇气代表了中国人的精神”
记者:能先介绍一下螳螂拳吗?与其他拳法相比,它有什么特点?
于永波:螳螂拳就诞生于我们烟台莱阳,早在1983年的时候,国家第一次传统武术挖掘认定的129个拳种里,螳螂拳被列为“十大拳种”之一。螳螂拳的组成部分非常丰富,它提炼了各家拳法之精华,最大的特点便是实用,拳速快,杀伤力强。所以一般人学习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后,一对一肯定不会吃亏。
记者:螳螂拳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动作形似螳螂吗?
于永波:螳螂拳的名字,很多人有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螳螂拳是纯粹的象形拳,这是多年来一些影视剧渲染的结果,严重歪曲了螳螂拳的本意。不知大家在生活中是否有所观察,螳螂与任何对手搏斗,无论对手多强大,即便是面对万物之灵的人类,也毫不畏惧,闪转腾挪、勾搂采挂,以灵活的步伐和密集连续的手法与对手博弈,从不退缩。我们的祖先观察到这种精神、勇气和技巧,故命名为螳螂拳。意思是要学习螳螂的智慧、勇气和技巧,这也正代表了我们中国人勇敢的精神。
“建议通过拍电影、电视剧的方式传播螳螂拳”
记者:螳螂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发展的情况如何?有没有人主动来找你学?
于永波:有,但是不多,他们大都是一些业余爱好者。说白了就是缺少一种氛围,想学的人不知道找谁学,我们要教课又没有场地。螳螂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文化资源。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如果说物质文明是可以靠保护加以延续的话,那么非物质文化主要是靠传承人才能得以延续。尤其是传统武术,更需要手把手的言传身教。
记者:那么,您从一个传承人的角度来看,有什么好的建议,可以更好地使之传承下去?
于永波:我个人觉得可以通过拍电影或电视剧的方式来传播螳螂拳,就像前几年的《叶问》一样,让大家都知道了咏春拳。如果通过政府的支持,可以请来编剧把剧本写出来拍成电影,那对青少年和大众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对普及螳螂拳也会起到与众不同的示范作用。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