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是名符其实的文物大省。
全省共登录各类不可移动文物5万余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4处(泰山、“三孔”、齐长城、大运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11处,市、县(市、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万余处。全省各级各类博物馆达492家,其中国有博物馆224家,非国有博物馆268家,数量居全国首位。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共登录文物286万余件/套、实际数量558万余件,居全国前列。
“十八大”以来,全省文物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物保护重要论述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作为、拼搏进取,文物事业发展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走在了全国前列。五年来,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创新驱动,让文物在保护与利用中活起来的思路措施带来文物事业大发展;坚持改革创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新格局逐步形成;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七区三带”文化遗产保护片区和重点项目带动战略成效卓著;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惠民,整合全省文物资源让馆藏文物“活”起来;坚持依法管理、改革创新,文物保护工作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文物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和影响力越来越大,文物工作日益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力量,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支撑,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动能。
一、新形势新要求 开启文物事业发展新篇章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20多次重要指示批示,李克强总理作出10多次重要批示,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为新时期文物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国家文物局对山东文物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国家文物局领导先后十余次到我省调研文物工作,出席重要活动。省委、省政府领导,对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让文物“活”起来和大运河保护申遗、非国有博物馆建设、曲阜片区规划建设、可移动文物普查等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并多次听取文物工作汇报,研究解决文物保护难点问题。2016年12月,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国发〔2016〕17号文件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做好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文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在实施文物保护和利用工程、完善博物馆体系、深入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等10个方面对做好文物工作做出重要部署。
二、 “七区三带” 创新引领文物事业大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省打破现有行政区划,根据全省区域文化分布特点,创新提出了“七区两带”文化遗产保护片区规划,成为全省文物事业发展的核心和主线。全省文物事业“十三五”规划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又将山东海疆历史文化廊道纳入,从而形成了“七区三带”文化遗产保护空间格局,实现了全省文物保护工作由各自为战向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由单体保护向整体片区保护的转变,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战略融合,推动文物事业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围绕“七区三带”规划,全省科学布局并组织实施了一大批事关全局、带动作用强的文物保护项目,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取得重大突破。五年来,我省获得国家批复文物保护项目679个,获批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3.24亿元,项目和资金量居全国前列。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共安排重点文物保护项目747项,投入总额达5.766亿元。
五年间,以全省第三次文物普查登录的5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等普查成果为基础,我省向国家文物局上报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7处,省政府核定公布第四、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24处,全省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分别达到196处和1711处,总数位居全国首位。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建成景区并对公众开放达560处,文物景区门票收入达到100亿元,文博事业的投入直接产出比达到1:10.58,文物景区收入占旅游业总收入46%以上,文物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万亿元。文化遗产成为文化旅游等产业的重要支撑,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曲阜片区”是国家大遗址保护“六大片区”之一,也与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高度重叠。五年来,不断加大文物工作投入,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合计投入近10亿元,组织启动实施了“三孔”、“三孟”古建筑保护等一系列重大文物保护工程。通过“曲阜片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增强了空间观感和体验价值,打造儒家文化圣地,做好传统文化大众化普及化的文章。
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经过紧张周密的筹备,“三孔”古建筑彩绘保护工程于2015年7月正式开工。该工程是自清末以来首次对“三孔”等古建筑彩绘进行全面、系统的维修保护,预算总投资超过3亿元。
“三孟”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工程主要包括孟庙、孟府、孟林古建筑、传统路面、围墙等保护修缮工程,“三孟”古树保护工程,“三孟”石碑石刻保护工程等,总投资6200万元。
泰山,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首例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享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美誉。“十八大”以来,组织实施了泰山古建筑群维修、经石峪及唐摩崖石刻保护、岱庙古建筑及天贶殿壁画维修保护等一系列重点文保工程,探索出一条以用促保、以用利保、以用传承的新路子,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和谐共赢。
2014年6月,大运河成功申遗,成为世界认可的国家文化符号,大运河山东段成为我省第四处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山东段保护申遗工作,直接间接受益民众超过500万人。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充分利用好申遗成果,认真做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三篇文章,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带的丰富内涵,我省启动了“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规划建设,将运河沿线重要的遗产点,用大运河这条“金线”穿起来,形成纵贯鲁西南的文化旅游带,着力打造改善当地居住环境、促进旅游等产业发展的惠民工程。
大运河山东段共8段运河15处遗产点入选,分别占总数的1/3和1/4,总长186公里,遗产区面积16603公顷。枣庄、济宁、泰安、德州、聊城五市均有遗产点列入,涵盖了各类水工设施遗存,初步再现了传统运河工程的技术发明创造性和技术体系的典范性,成为大运河整体申遗最有力的支撑点段之一。
齐长城是我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西起今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的广里村北,至青岛市黄岛区入海,历经沧海桑田,见证了历史变迁,对研究古代工程建筑、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为加强齐长城保护利用工作,我省启动了“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中长期规划,以保护促利用、促发展。2015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齐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齐长城18项重点保护利用工程集中开工,“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规划进入实施阶段。
近年来,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山东蓝黄经济区战略,我省启动“山东海疆历史文化廊道”规划建设,实施沿海地区近现代建筑保护展示、管辖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调查摸底和保护展示、盐业遗址保护展示等工程。
三、坚持为民惠民 博物馆事业发展再现新亮点
五年来,全省博物馆事业呈现蓬勃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不断加大文博基础设施建设,17地市市级博物馆全部建成开放,孔子博物馆等重点博物馆建设稳步推进。省政府出台《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的积极性大幅提高,主体多元、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馆体系初步形成。全省各级各类博物馆从2013年的199家发展到目前的492家,数量居全国首位。烟台市、潍坊市博物馆晋级国家一级博物馆,全省一二三级博物馆达到42家,居全国前列。第一次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圆满收官,可移动文物资源库和“文物身份证”体系基本建立,“文物山东”——山东省可移动文物数据库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坚持博物馆事业公益属性,认真贯彻落实《博物馆条例》,不断深化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推动“齐鲁瑰宝”展、“走近大师”书画展全省巡展百余场次,组织全省博物馆以“流动博物馆”等形式开展“五进”、“三下乡”活动,连续三年承担国家文物局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受益群众超过500万人次。
五年来,省文物局举办了“齐鲁瑰宝”推选暨金牌讲解员大赛,开展了两届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十大精品陈列”和“优秀社会教育活动案例”评选等活动,推动全省各级博物馆立足馆藏特色,不断推出高质量陈列展览,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教育活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不断丰富完善。
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是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文化遗产领域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我省共普查登录文物286万余件/套、实际数量558万余件,登录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普查工作受到国务院表彰。
山东数字化博物馆项目,通过互联网、多媒体、新媒体等技术手段,整合全省文物资源,选取全省1万余件馆藏文物精品,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处理,实现网上文物高清三维展示和共享,打造“没有围墙的山东省博物馆”,目前已完成山东博物馆馆藏2000件珍贵文物的数字化采集和展示工作,一期工程开通上线以来吸引观众超过1000万人次,受到了广泛好评。
四、 “乡村记忆”工程 创新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
“乡村记忆”工程是山东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推进有文化记忆城镇化的重要创新,是“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工程。工程一经提出,立即引起社会广泛反响,被列入2015年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和山东省“文化惠民、服务群众”16件实事,连续两年列入《省政府工作报告》。目前,工程已建立省委宣传部、省文物局等九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试点及推广工作全面展开。
工程主要在乡村文化遗产和传统乡土建筑富集、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和社区,引入民俗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乡村博物馆等新概念,根据不同地区传统文化资源情况及现实条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既有文化遗产,收集和展览富有地域特色、活态文化特色和集体记忆的文化遗产,包括乡土建筑、街区遗产、农业遗产、农业生产劳作工艺、服饰、民间风俗礼仪、节庆习俗等,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
2014年2月,省委宣传部、省文物局等九部门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记忆工程”的通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乡村记忆工程”有关情况。目前,在文化遗产普查调研基础上,经过试点、各地推荐和专家委员会评选,报经省政府同意,工程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公布了第一批300个全省“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单,包括传统文化乡镇7个,传统文化村落、街区171个,传统民居66个,乡村(社区)博物馆(传习所)56个。省里制定了“乡村记忆”工程总体规划、技术导则和建设标准,对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各地因地制宜,加强规划引导,精心组织实施,全省“乡村记忆”工程全面展开。
五、考古发掘和遗址公园建设 取得一系列重要新成果
全省文物考古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配合国家、省重点基本建设工程的考古发掘工作,涉及公路、铁路、水利、电力、输油输气管线、城市建设、居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在保护好文物的同时确保了重点基本工程建设。
五年来,全省完成文物勘探、考古发掘项目600余项,考古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取得一系列重要考古新发现,定陶汉墓、沂水纪王崮等项目,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组织开展全省优秀田野考古工地和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动考古事业不断发展。
组织和引导考古专业机构在考古发掘过程中,举办一系列社会宣传和公共考古活动,组织施工人员、中小学生及周围村民开展走进考古发掘现场的科普活动,设置文物保护和考古科普宣传展板,向建设单位和当地民众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努力实现考古成果全民共享。启动考古成果转化工程,在全省17地市举办山东省“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图片展,受到广大群众欢迎。
考古遗址公园立足于遗址及其背景环境的保护、展示与利用,兼顾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有效缓解了大遗址占地面积大而与城市及居民生活发生矛盾的局面,利用公园这一载体,不仅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还能在城镇化建设中发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凸显城市特色等作用。
我省曲阜鲁国故城、大运河南旺枢纽、泰安大汶口和临淄齐国故城、章丘城子崖先后被公布为国家第一、二批考古遗址公园立项项目,五个遗址公园建设蓬勃展开,部分项目已对外开放。五年来,国家共拨付建设资金近7亿元,鲁国故城、南旺枢纽已被国家文物局正式授牌。
鲁国故城国家遗址公园全面完成周公庙建筑群的环境整治与展示、东北角城墙保护与展示等工程,充分体现了大遗址保护“服务社会,惠及民生”的理念,被誉为国家首批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示范工程。
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全面完成分水龙王庙建筑群的维修及建筑基址保护与展示、南旺枢纽博物馆建设等项工程,成为大运河申遗亮点工程。
六、依法行政保障文物安全 探索建立联合监管执法新机制
深入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和《山东省文物保护条例》,坚持依法行政,坚定不移地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行政许可事项由35项削减到25项,压缩率28.9%,行政权力事项也从117项压缩到95项,压缩率19%。全面实施网上办事,减少群众到现场次数,部分事项实现“零跑腿”。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加强文物法制建设,省政府颁布实施《山东省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管理办法》,成为全国第一部和唯一一部由省级人民政府颁布实施的大运河保护专项政府规章,为大运河成功申遗增加了重要砝码;《齐长城保护条例》制定工作全面启动;《山东省曲阜孔庙、孔林、孔府保护管理条例》、《山东省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山东省重大文物安全事故和行政违法案件责任追究规定》列入山东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地方立法计划并扎实推进;省政府出台《关于贯彻国发〔2016〕17号文件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齐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等多部政策文件,为文物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撑。
加强文物安全工作,启动建设“文物安全天网工程”,对田野文物实施24小时全方位监控,与公安机关天网监控指挥中心互联互通。建立完善多部门联合监管和执法机制,与省公安厅联合成立打击防范文物犯罪办公室,连续多年组织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与省海洋渔业厅组织开展管辖海域文化遗产保护联合执法专项行动;与省工商局组织开展文物流通市场专项整顿行动;与省消防总队建立文物消防安全管理联合工作机制,全面加强文物消防安全工作。开展法人违法案件专项整治行动,严肃查处各类文物违法案件。五年来,督办案件近50起,对责任人员依法依纪问责。破获涉文物犯罪案件39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730多名,打掉团伙105个,追缴文物790余件,对犯罪分子形成有力震慑,确保了文物安全。
“文物安全天网工程”,为重要田野文保单位安装监控设备,与公安机关的“天网工程”联网,对田野文物保护单位实施24小时监控与电子巡查。利用科技手段,解决巡查力量严重不足造成的监管漏洞,第一时间发现、处置文物违法案件和安全事故,全面实现省级以上田野文物保护单位的技防设施“建成一处、监控一处、联网一处”,加大防范和打击文物犯罪力度。
省文物局和省海洋与渔业厅合作建立了山东管辖海域内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机制,定期开展针对文物分布海域的集中巡航和日常巡查,加大对盗捞和破坏水下文物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和惩治力度。同时不断健全和完善山东省管辖海域内文化遗产保护联合执法机制,提高联合执法水平,有效保障了我省水下文化遗产安全。
七、文物保护机构和队伍建设 打造事业发展新引擎
五年来,我省不断强化文物机构和队伍建设,先后组建设立了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更名成立了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举办了首届山东省文物职业技能大赛。
机构队伍的增强带动了全省文物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升。省文物保护科研修复工场建设项目稳步推进。2015年,在“乡村记忆”工程和“三孔”古建筑保护工程等工作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经过综合评定,正式将国家乡土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重点科研基地和国家明清官式建筑保护研究重点科研曲阜分基地设在山东。同时,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培训工作。五年来,省文物局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4期,培训各级各类管理干部和专业人员4219人次,组织选派人员参加上级有关部门和其他部门举办的培训班近100期,培训学员220人次。
山东省文物保护科研修复工场选址在济南市历城区唐冶新区,一期占地40亩,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投资19610万元。项目集收藏、保护、修复、科普于一体,主要建设文物标本库房、考古整理基地、文物保护修复基地、公众考古科普中心四个部分,将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馆藏文物和考古发掘标本收藏管理、保护修复、整理研究、成果展示场地匮乏等问题。
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于2015年2月经省编办批复成立,同年6月24日正式揭牌,为省文物局所属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成立三年来,已实施各类质地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预防性保护项目近60个。同时,中心以项目实施为载体,不断完善全省文物保护修复硬件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交流和网路体系建设。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为省文物局所属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是全国首家省级水下考古专业研究机构。主要承担全省水下文物的调查、保护、发掘和研究工作,开展沿海海防设施、庙岛周围水域、大运河、东平湖等水下遗产,蓬莱港周围海上丝绸之路资源调查,实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及考古工程。
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由原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更名而来,经营性职能全部剥离,为正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承担地上古建筑的调查、规划、设计、保护与研究,开展相关学术交流合作,培养文物保护专业人才。
五年来,省文物局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4期,培训各级各类管理干部和专业人员4219人次,
八、文物对外交流 搭建文化传播新舞台
“十八大”以来,全省文物工作积极实施“文化遗产走出去工程”,充分发挥文博自身优势,围绕儒家文化弘扬与传播,开展了一系列颇有成效的文物对外展览活动,打造出一批具有齐鲁文化特色、体现中国气派、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文物对外展览品牌,受到国内外广泛好评,取得丰硕成果,为展现齐鲁文化魅力,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增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积极贡献。
对外推出“孔子文化展”、“青州龙兴寺出土佛教造像展”、“汉画像石展”、“山东石碑石刻拓片展”、“中华服饰艺术展”、“孔子圣迹图展”等一批特色展览,足迹遍布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瑞士、西班牙、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五年来共举办文物外展20多个,展品总数近1500件(组),组织和参加的国际性学术会议超过15批次。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成为中国开展世界文明对话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五年来,先后举办了第三和第四届尼山论坛和“北京尼山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形成了独有的特色,为促进不同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作出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贡献。尼山论坛已经成为继孔子学院之后,中国进入国际社会的又一个“高端原创文化产品”,受到国内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九、实施世界银行贷款项目 引入国际先进新理念
2011年,中国政府和世界银行合作,共同启动了“世界银行贷款山东省孔孟文化遗产地保护项目”。该项目总投资8.73亿元人民币,其中利用世界银行贷款5000万美元,主要内容包括: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历史城市的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实施的手册、实施细则和其他支持,能力建设和项目实施援助。
项目的前期准备和建设实施,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国家文物局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山东省发改委、财政厅、文物局和济宁市政府联合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管理机构——山东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项目的实施和日常管理。项目所在的济宁市及曲阜市、邹城市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项目管理机构。世界银行专家团队、各级政府项目办管理人员、项目实施单位管理人员以及一线施工人员,参与项目的总人数达1000多人。
项目于2017年6月底按期实现关账并顺利竣工。包括“三孔”、“三孟”等在内的一大批历史文化遗产重焕新生,曲阜、邹城老城区的重要道路及河流得到了彻底整治,当地居民生活环境大大改善,旅游吸引力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还新编制形成了历史城市保护和发展规划,并取得多项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成果。世界银行对项目所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将该项目评定为“发展目标和实施进度满意项目”、“监测和评价运营示范项目”。
结束语
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文物工作将以习近平总书记文物保护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要求,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为抓手,组织实施好全省文物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切实把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管理好、守护好。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和文物工作方针,以山东文物工作走在前列、让文化遗产全面“活”起来为主线,深化“七区三带”文化遗产保护空间格局,组织实施“海疆历史文化廊道”建设,“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建设,“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建设,胶济铁路沿线近现代遗产保护,“乡村记忆”工程,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展示工程,文物安全天网工程,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工程,博物馆建设和展陈提升工程,重大文物保护示范工程“十大重点工程”,深入挖掘、阐释齐鲁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构建齐鲁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体系,推动齐鲁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物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Xuxin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