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5日,中央民族乐团赴哈尔滨演出“大地情深”——《名家名曲》音乐会。
2016年7月23日至24日,国家京剧院一团携经典现代京剧《红灯记》赴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区演出。
2016年7月11日至17日,中国儿艺肢体动漫剧《三个和尚》走进广东深圳演出。
2016年9月25日,中国歌剧舞剧院在北京保利剧院送上“大地情深”演出——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
2016年4月21日,中国交响乐团走进江西新余,为当地观众献上《打开音乐之门》室内音乐会。
“我是一棵树,根儿扎大地,大地就是人民把我哺育……我是一片林,根深融大地,大地就是人民紧紧相依……”雷佳的一首《大地情深》唱出了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的深切眷恋,也诠释了一名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唇齿相依的感情。
近年来,我国文化志愿服务深入开展。其中,由文化部、中央文明办共同组织实施的“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和“大地情深”——国家艺术院团志愿服务走基层活动,2011年至2015年共实施500多个项目,吸引1.5万多名文化志愿者深入边疆、民族地区和城乡基层,举办各类演出、讲座和展览1500多场,受益群众数百万人次。
走进基层,送去高品质文化大餐
对不少基层群众而言,如果能看一场国家级文艺院团的演出,将是一生难忘的经历。如何让国家艺术院团走进基层,让基层的文化需求和国家艺术院团的文艺资源实现对接?这正是“大地情深”活动需要探索实现的。
京剧《红灯记》《杨门女将》、音乐会《国之瑰宝》《东方之声》、舞剧《赵氏孤儿》《孔子》、儿童剧《特殊作业》《小吉普变变变》……一年时间里,国家京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中央民族乐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等国家艺术院团在“大地情深”志愿服务的号召下,集结最优秀的艺术家和最受欢迎的品牌节目走南闯北,为基层百姓送去了丰盛的文化大餐。
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瑞士……在这些国家的顶级艺术殿堂里,都曾传出过民族管弦音乐会《国之瑰宝》的声音。2016年10月13日,《国之瑰宝》走进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管弦乐团的艺术家们以多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乐器组合形式,将不同风格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其中,呈现了我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音乐文化版图。“民族音乐在耳边娓娓道来,令人如痴如醉,真是太过瘾了!”一位观众感慨:“好的音乐是没有国界、地域限制的,真心欢迎这样高水平的国家级院团能够常来。”
同样是这一天,千里之外的巴蜀之地也迎来了国家级名家大腕儿的演出。2016年10月13日,结束了海南“进校园”之行的国家京剧院三团马不停蹄来到美丽的四川,开启为期9天的巡演之旅,贯穿四川乐山、宜宾、内江、遂宁、成都等地。10月14日晚、15日下午,演员们在乐山大佛剧院连演两场现代京剧《红灯记》。此次演出,由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李文林、徐畅、张兰联袂演出,他们饰演的“红灯三代人”为众多戏迷熟知。近百场的演出经历,他们不仅在舞台上默契非常,对各自艺术角色的把握也更加深入,人物个性化塑造更加突出。
现场演出气氛热烈。“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痛说革命家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等经典唱段,吸引台下戏迷观众低声跟唱,精彩的表演、过瘾的唱段让当晚演出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演出结束后,观众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涌到台前,对演出表示感谢、点赞。
“如果不是‘大地情深’这个项目,我们可能没有这么多精力和时间到外地开展公益演出。”国家京剧院演出营销管理中心副主任成爱国说,以往受制于不少地区疲软的演出市场和高昂的路费运费,国家京剧院很少到一些二线城市和边疆地区演出。
演讲结合,高雅艺术走进大众生活
2016年4月21日,中国交响乐团首次走进江西省新余市,一场高雅音乐盛宴——《打开音乐之门》室内音乐会在新余市会展中心影剧院上演。
音乐会上,除了亨德尔的名曲,乐团还演奏了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约翰·威廉姆斯的《辛德勒的名单》、久石让的《天空之城》《魔女宅急便》,还有铜管五重奏《杀手探戈》、冰雪奇缘主题曲《Let It Go》等,《哆啦A梦之歌》更是让现场的小朋友们兴高采烈。为达到艺术普及的目的,这次音乐会采用边演奏边讲解的形式。一曲开始或奏毕,艺术家都会以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语言,对音乐题材、演奏乐器、作曲家等进行讲解,以便观众更好理解。音乐家一展好口才,能演奏更能说,以风趣幽默的讲解配合现场示范,与观众互动交流,不仅为音乐会频添欢声笑语,更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对音乐题材、演奏乐器、作曲家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新余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高雅文化通过艺术家的讲解接了地气,这种良苦用心让人佩服。‘大地情深’是走基层的公益文化活动,满足了市民的文化需求。”
与文化下乡、心连心等活动有所不同,虽然也是将高雅艺术引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但不少公益活动多以演出为主、时间也相对集中。“大地情深”则更加注重常态化开展和长期性效果。在将文艺演出、展览送到城乡基层的同时,还会对当地文艺人才进行培养,帮助当地创排一些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将“送文化”变成“种文化”。在服务形式创新方面,很多地方和单位考虑到京剧、话剧、芭蕾舞剧、歌剧等高雅艺术在基层普及率不高的现实情况,创新性地把演出、辅导和展示结合起来,提供组合式的套餐服务,寓艺术教育于惠民服务之中,以促进群众艺术欣赏水平和文化生活品质提升。
2016年11月1日,“大地情深”——国家艺术院团志愿服务走基层活动在天津市河西区开展,来自中央民族乐团的刘湘等3名专家进行了器乐讲座和相关表演。当天的讲座分为“中国民族弓弦乐器——板胡”“牧民之歌——笛子”两部分,河西区13个街道的300多名器乐爱好者聆听了专家授课和现场表演。授课过程中,热情的观众与专家积极互动,讲座期间穿插的现场教学式唢呐演奏《百鸟朝凤》片段,博得观众阵阵掌声,将培训现场氛围推向高潮。“到底是国家级艺术家,水平就是不一样,不仅演奏水平高,基层院团有什么不足一指一个准儿,给我们提了不少好建议。”河西区西岸民族乐团成员蔡建忠说。
去年,国家京剧院三团赴四川省内江市演出,在为观众奉上《红灯记》经典大戏的同时,剧院时刻关注青年演员的培养,为了让年轻演员得到更好的锻炼,国家一级演员李文林、徐畅、吕昆山倾囊相授,亲自为年轻演员化装,在侧幕为年轻演员传授经验,身体力行京剧界“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促进京剧艺术薪火相传,助力青年演员茁壮成长,完美诠释了“一棵菜”的精神。
创新模式,推动艺术传承普及
2016年9月5日,福建省三明市三明影剧院里掌声不断,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演员们带来的儿童剧《特殊作业——给爸爸妈妈洗脚》引起了台下孩子们和家长的强烈反响。有观众表示:“一次特殊的作业让人看到了自己的内心。看完这个戏,我想的不是儿子会不会给我洗脚,而是决定要给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脚。”
这样打动人心的剧本,是中国儿艺首度面向全国征集优秀儿童剧剧本时,从200多部剧本里脱颖而出的。这个故事来自于民间,如今,儿艺的演员们将这个带着温度的故事搬到了舞台上,并走进全国剧场进行演出,真正实现了艺术来源于人民,也要回到人民中去接受检验。
自2010年以来,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和文化志愿服务组织不断创新和丰富“大地情深”服务手段,使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不断提升。许多省市初步探索建立了文化志愿服务数字网络对接平台,通过菜单服务、双向选择的服务模式,实现供需双方信息同时发布、动态更新和准确对接。同时,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还促进了优质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均衡配置,将农村和城市社区作为拓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重点区域,保障了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农民工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
中国交响乐团在江西省新余市的演出中,考虑到影剧院只有1001个座位,为满足更多听众的需求,新余市文广新局开通了微信直播,现场听众扫描座位前的二维码分享到朋友圈,没能来现场的群众就可以在线欣赏。经统计,当天的演出在线聆听人数达到5.4万余人。(撰文 李 雪)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