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互动交流>在线访谈

淄博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周茂松谈淄博市文化名城建设

发布时间: 2016- 09- 09 16: 35 点击次数:

2016年8月18日,山东卫视公共频道《文化方舟》栏目组走进淄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就淄博市文化名城建设相关问题,采访了淄博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周茂松先生,以下是采访实录:

  记者:大家好,我是《文化方舟》的记者徐晓松,今天我们来到了淄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将就淄博市文化名城建设和相关文化工作,采访淄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委书记、局长周茂松先生。您好,周局长。

  周局长:你好,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记者:周局长,2015年淄博市在全省率先提出文化名城建设的战略部署,您能介绍一下淄博市文化名城建设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是什么吗?

  周局长:2015年,淄博市委市政府新任领导班子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审时度势,在全市提出了“一个定位,三个着力”的目标。“一个定位”就是淄博市要走到全省的前列,“三个着力”,一个是工业强市,另一个就是文化名城,三是生态淄博,淄博市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围绕“三个着力”来开展,其中就有我们文化名城的战略部署。2015年,淄博市提出文化名城的战略部署以后,全市上下精准发力,努力打造文化名城,市里专门成立了文化名城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就是市委书记和市长,副组长就是市委副书记于海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毕荣青,还有市政府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市长张庆盈。这个领导小组还有一些成员单位,其中文广新局是主要的成员单位之一。

  文化名城建设从15年10月份开始,经过仅仅一年的时间,文化名城建设初见成效,但是在文化名城建设过程当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专门组织调研组到各个区县、各个部门进行了认真地调研,针对问题,调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问题。同时还跑了淄博市以外的六个城市,包括杭州、上海、浙江去看,去学习怎样在文化方面开展工作,特别是文化名城建设方面怎样开展工作,进一步地完善了我们文化名城建设的工作思路。这个思路和目标就是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为落脚点,以阐发齐文化的时代内涵、弘扬齐文化为主线,同时以创新驱动、创新拉动为动力,以打造文化产业为载体,特别是加大文化旅游的融合方案,在人才队伍建设,包括体制、机制方面改革创新,通过这些措施来打造文化名城。

  打造文化名城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四个区,打造四个区。一个是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再一个就是文化事业的样板区,还有文化产业的创新区以及全域旅游的示范区。通过这四个区的打造,着力提升淄博市文化方面的内涵,提升淄博对外的形象,打造淄博作为有鲜明地域特色、鲜活城市形象、鲜亮文化品牌的文化名城。这就是我们今后几年,特别“十三五”期间着力打造文化名城的主要思路和目标。

  记者:在文化名城建设中,淄博市文广新局作为职能部门,工作思路是怎样的?

  周局长:在文化名城建设当中,淄博市文广新局作为职能部门承担了很重要的任务。我们围绕文化名城建设,市委市政府提出这个要求和目标,我们结合我们文广新局的具体工作提出了“一二三四五”的工作的总体思路。“一二三四五”,“一”就是紧紧围绕文化名城建设这个核心,“二”就是创新驱动和项目拉动,“三”就是要兜底子、提水平、补短板。我们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还有些短板,还有一些需要我们去兜底子的东西,比如文化扶贫,474个贫困村在文化建设方面还有缺项,怎样最基本地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要兜底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方面需要进一步地提升,要提水平。“四”是落实四个责任主体,一个是党的建设责任主体,另一个是廉政建设责任主体,还有意识形态方面的责任主体,再一个是安全稳定这个责任主体。“五”就是通过积极努力来完善五大体系。一个是齐文化,包括我们淄博地区的像聊斋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体系,第二个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三个体系是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第四个是文化服务保障体系,还有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体系。围绕这五大目标,我们提出了“五五六三三”的具体要求,同时提出了“常规工作精细强,创新工作高大上”的目标要求。

  记者:您能介绍一下“五五六三三”的工作标准是什么吗?

  周局长:“五五六三三”的“五五”是强化五种意识,提高五种能力。强化五种意识,第一种意识是强化学习意识,进一步地提高适应工作的能力。第二个就是强化走在前列的意识,第三个意识就是强化团结意识,提高和谐共事的能力,第四个就是强化大局意识,提高谋事眼光和驾驭全局的工作能力。第五个意识就是强化廉政意识,提高廉洁自律的能力。“六三三”的“六”是我们市委的王浩书记提出来的“六个干”,就是用心干、务实干、担当干、创新干、率先干、齐心干。然后做到“三到位、三最好”,“三到位”就是思想认识到位、履职尽责到位、廉洁自律到位,“三最好”就是工作最好、团结最好、形象最好。

  记者:自2015年10月至今近一年的时间里,淄博市具体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如何?

  周局长:去年10月21日市委召开了全市文化名城建设动员大会,并在文化名城建设动员大会上出台了两个意见,一个是着力打造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还有一个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文化名城建设有20条硬措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23条政策,按照市委动员会的要求,这两个意见具体怎样落实,市委市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从去年10月份到现在,主要的工作有这么几项:一个是我们建立了齐文化研究院,齐文化研究院过去淄博市没有。打造齐文化为品牌的文化名城,必须在齐文化的时代内涵和它的挖掘阐释上做出努力,我们就专门建立了齐文化研究院,省里已经正式批复,我们现在正在积极地组织筹建。第二个就是齐文化的传承创新方面,要打造一个示范区。经过积极地争取,省文化厅对我们非常支持,把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列入省里的“十三五规划”。我们现在与北大联合,正在搞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的规划编制工作。第三个方面就是我们从全市五区三县,包括高新区和文昌湖旅游度假区,选择着力推了“十大文化旅游发展地”。这十大项目正在着力推进,投资量也比较大,到目前为止已经投资73亿多。这是一个方面,再一个就是我们要举办齐文化节,于9月12日至19日在临淄区举办齐文化节,通过齐文化节更好地阐释齐文化,更好地打造齐文化这个品牌,更好地宣传淄博,宣传我们的齐文化。在文艺创作方面,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淄博市文广新局在文化名城上承担了主要的职能责任,文化名城建设不仅仅是文广新局的工作,是全市上下的工作,但是文广新局作为一个职能部门,它有这个责任,有这个义务,更好地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更好地组织、落实文化名城建设的有关的要求。

  记者:周局长,淄博市有三家国有文艺院团,歌舞剧院、京剧院、五音戏剧院,在齐文化的传播方面,他们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周局长:我们这三个院团在阐发、发掘和更好地宣传齐文化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我们的歌舞剧院编排了一个舞剧叫《齐风·甫田》,《齐风·甫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文化的内容。前段时间省里组织专家专门对我们这个剧目进行了评审,认为《齐风·甫田》做得非常好,列入了山东省推荐参加第十一届国家艺术节的唯一一个舞剧项目。在五音戏方面,我们创排了《紫凤》。《紫凤》是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一个项目,国家艺术基金投了250万。我们精心打造,《紫凤》这台戏是反映聊斋文化的,现在已经在全国巡演40场,受到了专家以及广大群众的好评。京剧方面我们也在做一些工作,下一步还要打造《焦裕禄》这方面的剧目,红色文化。

  记者:淄博市的文化名城建设是怎样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结合的?

  周局长:打造文化名城主要的目的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这个角度去考虑我们文化名城应该怎么建设。在这一方面,作为淄博市来说,主要在文化事业发展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在文化惠民和文化扶贫方面。文化惠民方面,要着重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更好地打造15到20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市里投资建立了新的图书馆,图书馆从去年11月份开放,到现在为止已经办理借书证三万多个,接待到图书馆去的读者68万人次,很受群众欢迎,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现在还在建设群众文化馆、群众科技馆,还有一个陶瓷琉璃馆,叫中国陶瓷琉璃馆,还有一个就是大剧院。大剧院包括高档音乐厅和巨幕电影,以及比较高档的剧场。现在这几个文化设施正在建设,区县围绕文化名城建设也正在打造文化中心,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有一些是属于改造,有一些是属于重新建设。在文化惠民方面,我们积极地提升乡镇的文化中心,包括社区和村的文化站。我们今年确立的目标是提升三分之一以上,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了这个目标,已经提升了30多个,全市乡、镇一共88个,已经超额完成了。还有一个是我们要送戏下乡,保证每年每村一场戏。我们一共3700多个村和社区,到目前为止已经送戏下乡3000场,同时还开展了一些其他的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都是为民办实事的,包括精准扶贫、文化扶贫。我们一共474个需要文化扶贫的村,按照省文化厅和市里的要求,我们在积极做这项工作。这项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基本结束,配备的文化设施已经到位。文化惠民、文化扶贫是我们今年需要着力去打造的一些具体内容,应该说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记者:淄博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丰富,在文化名城建设中,淄博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

  周局长:到目前为止,我们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共1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共51项,还有一大批市级、区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方面的保护,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在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地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为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我们搞的非物质文化展到各个区县、到学校,区县里专门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定期对学生、对社会群众开放,让他们去参观,让他们去了解,更好地宣传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我们积极地争取国家和省里对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比如说我们的五音戏、花灯、高跷、芯子等等,这些一共从国家争取了140多万。还有其他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了支持,现在我们已经提出,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制定一个条例,作为我们市里的一个法律规定,现在已经向市人大做了申报。市人大同意,我们要把这个东西作为一个条例来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您提到,在文化名城建设中,要把淄博打造为文化产业创新区,淄博市在文化产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周局长:文化产业是推动文化融合到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载体。在文化产业方面,我们淄博市截止到14年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3.6%,还成为不了支柱产业。我们市里定的是“十三五”期间要把文化产业做成支柱产业,要达到5%,每年都有一定的指标。

  我们文广新局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职能部门,一个是在文化产业政策支持这方面,按照国家和省里的要求,我们和宣传部一起出台了一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第二个方面就是对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企业,我们从各个方面去给予支持。比如说国家,包括省里搞的一些文化产业基地的申报,我们全力地做这项工作。我们有一些文化企业,比如说鸿杰印务,还有一些动漫产业,这些都列入了省里产业支持的范围。第三个方面是现在正在积极地打造动漫产业,动漫产业在我们市是一个薄弱环节,我们想办法来做这方面的工作。一个是想通过调研,看到底动漫产业我们淄博市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我们也做了些动漫产品,比如《我的师傅姜子牙》,还有《聊斋故事》。包括《牛郎织女》,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淄博市正在编排着一些动漫方面的电影或者视频,有几个企业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第四个方面就是我们想扩大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消费是国家文化部提出来的,要在全国搞扩大文化消费的试点。淄博市在积极地争取,省里也已经把淄博市推到了国家文化部,作为扩大文化消费的试点市。我们和武汉大学文产院联合做了扩大文化消费的试点市的方案,前段时间做了修改和完善,已经报到文化部。

  记者:站在媒体的角度我想请问,淄博市做的这些文化工作是怎么进行宣传的?

  周局长:文化工作的宣传,我到文广新局工作以后非常重视。我个人认为,任何一项工作,什么叫做完?做完就是这个工作完成后,对这项工作进行过程和结果的总结、提升,把它宣传出去,这才是整个工作完成了,这是一个标志。我一再要求我们的局系统各个单位都去这样做,同时我本人也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我们专门就文化宣传制定了意见,提出了要求。第二个方面就是我们在文化宣传方面专门有考核办法,我们自己有文化信息宣传方面的一个小刊物。另外还有通过文化网站,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特别是微信平台,还有QQ。再一个就是运用好《文化报》,包括《大众日报》、《光明日报》,还有我们省、市的电台、电视台来加大对文化方面的宣传。去年10月份到现在,在宣传方面,包括报纸、电视一共有400多条次。包括我们淄博的一些重要的刊物,比如市委的刊物,还有市政府的刊物,也刊登了我们一些具体的做法。同时我们还加大了对外的宣传交流,利用我们的书画院,加强书画作品的宣传和交流。再一个就是我们有个非遗项目——博山正觉寺的禅茶音乐,前段时间已经走出国门,到斯里兰卡和不丹进行演出,受到了很好的欢迎。最近积极地争取中国对外联络部同意,列入“一带一路”文化宣传名录。8月8号,正觉寺还专门到新疆克拉玛依参加“一带一路”的文化论坛,在上面有8分钟的发言,效果非常好。下一步我们还要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我觉得文化工作,特别是文化名城建设,尤其是我们要打造齐文化这个品牌,实际上,多年来对齐文化的阐发,特别是齐文化的宣传方面,在淄博市来说是个弱项。文化名城建设这个战略部署提出来以后,我们会更加搞好齐文化,包括聊斋文化、鲁商文化,包括这些地域文化的宣传力度,更好地树立淄博市的形象。

  记者:淄博市是齐文化的发源地,您也讲到,在文化名城的建设当中要以齐文化为引领,那么淄博市在齐文化的挖掘和利用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

  周局长:提出文化名城建设战略部署以来,我们从这几个方面做了工作。一个是建立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我们和北大联合来编制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的规划。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主要包括这几个内容,一个是考古,对齐国故都进一步考古。第二是国学教育这方面,齐文化和鲁文化有一些相同的地方,齐文化在治国理政方面,比如姜太公姜子牙、管子、晏婴,这些东西怎样更好地传承下去,特别是和我们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更好的结合,我们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还有文化的产业方面的发展,还有旅游,我们也在做。齐文化的阐释内涵这方面,我们还成立了齐文化研究院。齐文化研究院主要是研究齐文化的精神内涵,它的时代的需要,特别是当今怎么结合好。我们特别聘请北大的著名教授陈鼓应担任齐文化研究院的名誉院长,聘请原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志民担任我们齐文化研究院的院长,他也是齐鲁文化研究院的院长。利用这些教授,利用这些研究齐文化的名人,来组织研究齐文化的专家阐释我们的齐文化。前段时间我们还专门就齐文化传承创新这方面召集全国的十几位专家,在临淄开了一个座谈会,听了听专家在齐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有什么想法、什么做法。第三个方面,我们举办齐文化节,齐文化节对更好地宣传齐文化、阐释齐文化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在齐文化节上,我们有一个高峰论坛,主要是和北大联合搞,今年是在淄博搞,到明年齐文化节的时候,高峰论坛要去北大搞,这么倒着来。

  去年的10月23号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的时候,带着我们临淄的蹴鞠,专门送给英国博物馆。古代足球的发源地是我们淄博的临淄,怎样更好地把足球的东西、蹴鞠的东西利用好,特别是这种代表齐文化的东西。我们齐文化节是9月12日到16日,准备到10月23日搞一个足球的高峰论坛,由英国的曼彻斯特市市政厅和我们淄博市政府联合办的足球文化高峰论坛。因为英国是现代足球的发源地,我们淄博临淄是古代足球的发源地,这两个发源地足球文化的专家聚到一起开一个高峰论坛,更好地宣传足球文化的东西,更好地把我们的齐文化宣传到世界上去,让世界人民来了解我们淄博,了解古代足球发源地的情况,了解我们的齐文化。

  记者:周局长,2016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请您向广大观众,对淄博市在十三五期间的文化工作做一个表态。

  周局长: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落实市委“一个定位、三个着力”和“十大新突破”的落实之年,更是文化名城建设的突破之年。2016年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后我们还要按照市委“一个定位、三个着力”和“十大新突破”的要求,结合我们淄博市文广新局的实际工作,以围绕文化名城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地采取措施,加大创新的力度,更好地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做好,更好地满足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为打造淄博鲜明地域特色、鲜活城市形象和鲜亮城市品牌的文化名城做出我们积极的贡献。

  记者:周局长,感谢您今天接受我们的采访。各位观众,感谢您的收看,再见。

  周局长:各位观众,谢谢,再见。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