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焦点新闻

由文化部推进实施的18个文化与科技融合项目通过专家验收

发布时间: 2016- 09- 26 17: 17 点击次数: 来源: 《中国文化报》

  走进博物馆,立刻“穿越”到由声光电构建的古代场景,甚至能够与古人互动,谈古论今;在边远、农村地区,流动舞台车、农家书屋的电子设备将最新的文化内容送到百姓身边;在刚刚结束的G20峰会文艺晚会和中秋晚会上,高科技打造的精妙炫目的演出场景,让全世界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不知不觉中,科技正在重塑文化创作、生产、运营、消费各个环节,成为推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也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体验。

  日前,由文化部推进实施的18个文化与科技融合项目通过专家验收,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文化科技成果集中收获并逐步落地。这是文化部大力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工作的集中展示,也为支撑、提升和引领文化发展,提供新的典范和样本。

  加大文化科技融合项目组织实施与带动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孙若风告诉记者,近年来,文化部相继投入支持了许多文化科技融合项目,使文化科技新成果不断播种、不断收获。

  科技创新正在强有力地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变革。以现代科技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已经占据了文化产业的主导地位,正在成为支柱性产业。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在文化领域中的应用和普及,不仅优化了文化产业结构,而且还催生了一批新的文化业态。动漫、网络游戏、数字音乐、数字电影等以科技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将成为今后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

  文化部文化科技主管部门以此为契机,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和政策,为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近年来,文化部组织实施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国家文化创新工程、文化部文化科技创新项目等多项国家研发专项,同时,积极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申报与实施。这些项目聚焦国家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科技需求,开展文化科技基础性研究和集成应用研究,内容涉及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艺术创作、对外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力求解决一批具有关键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重大文化科技问题,发挥科技进步在文化建设中的支撑、提升和引领作用。

  “截至目前,共有224个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79个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91个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10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获批立项,国家给予经费扶持近3亿元,撬动其他社会资本投入近10亿元。”孙若风介绍,现已有“公共电子阅览室的新形态实现研究”等212个项目取得丰硕科研成果,通过专家验收鉴定,投入文化建设实际,充分发挥出科技的带动作用和支撑力量。

  聚焦传统工艺、公共文化服务、舞台科技等关键领域

  青瓷、织锦、染缬……这些代表着中国古代最高工艺水平,作为中国文化符号而远播海外的传统工艺,却在当下面临着工艺陈旧、生产效率低下、不符合当代审美等诸多难题,日渐淡出百姓的日常生活。能否通过科技手段,让这些传统工艺重获生机?

  据了解,文化部通过文化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和引导,结合现代科技,提升传统工艺的生产水平,推进转型升级。“黑胎哥窑开片青瓷复烧工艺研究”“丝绸织锦文化创意与工艺创新及示范推广”“‘丝绸之路’染缬文化产业推广平台与传播体系建设”等近年来通过验收的文化科技融合项目,就为传统工艺在科技的支撑下转型升级,塑造了典范。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邱春林介绍,由于丝线较粗,工艺不够精细,导致传统织锦较为粗厚。“丝绸织锦文化创意与工艺创新及示范推广”通过打造数字化生产平台,使得单位面积的丝线数量大大提升,不仅使色彩渐变更加柔和,还使得锦缎更为轻薄柔软,加之面料织造、图案设计、裁剪缝制全部通过数字化、个性化定制,使现代织锦制成的旗袍等服装,成为既满足市场高端定制需求,又具备传统审美特色的工艺品。

  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罗云川告诉记者,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与文化的融合,使文化成果服务普通百姓,特别是服务相对弱势群体的能力大幅提升。文化部通过组织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的新形态实现研究”“数字美术馆公共服务平台研究与示范”“区域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等项目,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创新服务形态,将文化内容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形式,送到百姓身边。

  当下,中国的主题公园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如何让中国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成为主题公园的文化核心,并借助高科技舞台技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文化主题展示系统技术集成与其在文化主题公园的应用示范项目”“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娱乐体验系统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等,通过研发文化主题公园影像集成技术,提高了文化企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培育了新的文化业态。

  “这些项目利用新技术、新装备,更好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使观众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当这种新的文化形态形成后,必然会带动一大批相关的产业,使科技真正改变文化产业的形态。”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蒋伟说,除主题公园外,G20峰会文艺晚会《最忆杭州》中的许多演艺装备,也是文化部组织实施的项目成果,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魅力。

  全面构建文化科技创新体系

  2014年,文化部开展首批文化部重点实验室的认定工作,认定了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科技”等首批6家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并于2016年启动第二批文化部重点实验室的认定工作。同时,加强文化行业标准制定与推广,“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了《图书馆古籍书库基本要求》等5项国家标准,发布了40项文化行业标准,21项国家标准计划立项。目前,正在根据相关标准先后对文化部直属院团4个剧场进行安全监测和评估,尤其对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分布在陕西全省的31个剧场进行检测和整改,为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安全顺利举办做好保障工作。

  孙若风表示,未来几年,文化科技工作将全面提升文化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科技融入文化领域,全面支持文化创意融入实体经济;突破重点技术,实施重点行动,培养重点人才。同时,文化部将实施互联网+文化、文化大数据、文化重点领域研发、文化科技成果转化、文化装备系统提升等一系列工程。“文化部将以制定和落实‘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发展规划为抓手,以构建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为目标,强化顶层部署、优化资源布局、拓展创新领域、壮大人才队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基本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为驱动,以文化科技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以协同创新、研发攻关、成果转化、区域统筹、人才培养等为主要构成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孙若风说。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