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东探索

山东汉代画像石拓片展亮相巴黎中国文化中心

发布时间: 2016- 09- 24 16: 06 点击次数:

  9月15日恰逢中秋佳节,这是全球华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一轮明月,万家团圆,吃月饼、赏月、赏桂花、猜灯谜……欢乐度佳节,天涯共此时。当天晚上,山东文化“走出去”系列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一场重头戏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亮相,由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山东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石上史诗——中国山东汉代画像石拓片展”,吸引来热情的法国媒体和当地民众前来体验山东文化魅力,他们与中国艺术家一起看展览吃月饼,度过一个充满中国色彩、山东韵味的快乐之夜。

  文化山东让法国民众着迷

  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承办的“石上史诗——中国山东汉代画像石拓片展”于9月13日至18日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展出,开幕式于中国中秋节当天晚上正式举行。

  与此同时,山东旅游推介活动也在这里举办。活动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多种形式,向法国民众展示美丽山东、活力山东和好客山东的独特魅力,获得法国民众热情点赞。

  “石上史诗——中国山东汉代画像石拓片展”共展出山东汉代画像石拓片40幅,是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从馆藏各类拓片中精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精品,展览从农耕手工、庖厨宴饮、庭院建筑、车骑出行、乐舞百戏、胡汉战争、历史故事、神仙祥瑞八个小专题进行展示。每个小专题,都用简洁、生动又非常口语化的语言,用中、法两国文字,对汉画像石描绘的内容进行介绍。

  汉画像石被誉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历史画卷”,是汉代墓室和地面祠堂、阙等建筑物上的雕刻装饰,它所具有的质朴、深沉雄大和本土艺术手段,反映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汉代社会的精神气质。山东地区遗存的汉代画像石不仅数量多,内容丰富,而且历史、艺术价值极高,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瑰宝。山东地区已经发现的汉代画像石有4000余块,其中,嘉祥武氏祠、长清孝堂山石祠、沂南北寨汉墓早已蜚声海内外。山东汉画像石内容丰富,雕刻技法全面,画面生动,布局多样,是汉代艺术的代表作。这样的好东西带到法国,自然让当地民众大开眼界。

  展览现场,来自山东石刻艺术馆的专家还专门为法国民众演示了拓片制作过程。著名书法家娄以忠现场挥毫,笔走龙蛇。诸城派古琴传人朱子易老师的弟子董嫣然现场演奏《平沙落雁》《梅花三弄》《醉渔唱晚》等古琴名曲。法国民众在这里有机会现场感受山东文化、中国文化的精妙,体验中国艺术独特的韵与美。

  山东文化真是太神奇了

  看过现场展出的拓片,卡特琳·杜萨斯女士又走过去认真观看现场书法创作,中国书法线条的变化与最终形成的艺术效果,让她感觉非常神奇,“这不是我第一次现场看书法创作,我觉得这应该是一项基本功非常重要的手艺。”

  卡特琳·杜萨斯把书法看成是一项手艺,自然不太准确。事实上,她对中国文化还是有比较多的了解。她说自己非常喜欢中国戏曲,到北京旅游时,曾在剧院看过很多戏曲演出,“我看过《牡丹亭》的表演,讲述了一个很美的爱情故事。”

  她曾到过中国的北京、上海、西安、丽江等地,苏州园林让她印象深刻,她还曾坐火车去过西藏旅游。到过这么多地方,却从未到过山东,看过山东的旅游推介,她感到很震撼,“看了展板上这些照片,我才知道山东有这么多好玩的地方。”“蒙山寿星”展板更是让她印象深刻。在山东蒙山景区,利用整座天然裸岩山体雕刻而成的“蒙山寿星”,高218米、宽198米,是世界最大的山体雕刻,已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卡特琳·杜萨斯说:“这的确很神奇。另外吸引我的是,在中国画中,我经常看到有这种云、山结合的景观,这里就真实地存在这样的风景。”

  “石上史诗——中国山东汉代画像石拓片展”自然是观众细细观看的内容。为了让观众看懂,每幅拓片都配了简单清晰的解说词。“庖厨宴饮”类的画像石,解说词这样描述:“民以食为天,吃饱饭才有力气和精力做事。汉代一部分人不仅能吃饱饭,还能吃比较好的饭,有肉吃,有酒喝。画像石上既有杀猪、宰羊、剥狗、烫鸡、剖鱼、棰牛的画面,也有灶关蒸煮、烤肉串、酿酒的画面。”法国民众由此可以比较清晰地了解中国汉代的一些宴饮习俗,对今天的中国饮食文化也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有些,即使是看文字还是有些吃力。比如“嘉祥五老洼泗水升鼎图”拓片,画面分成两层,下层有一个架子,两侧各有四人正在奋力升鼎,鼎已经高高升起,但鼎里伸出的龙头把升鼎的绳子咬断了。上层,是上方的官员和随从正在亲眼目睹这一场景。这样的画面表达了什么意思呢?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的专家现场又为观众进行了讲解,“鼎是一种礼器,是权位和等级的象征,天子用九鼎。秦始皇时,终于找到这个丢失的鼎,将用以凑成九鼎,以示拥有天下。不料最终还是未能升鼎成功,此鼎再度坠水。这其实表达了对秦始皇的不满,之所以未能升鼎成功,全因其实行暴政。”

  如此一来,画面的深意就容易理解了。这样,也可以引领观众对山东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文化要多了解才能多理解

  在中秋当晚开幕式现场,有一位老者颇引人注目。这位老人汉语名字叫汪德迈,是一位著名的汉学家,今年已经88岁,走起路来有些步履蹒跚,但听到这个展览,他还是坚持赶到现场参观。

  他的名片上印有汉语,标明身份是法国金石和文学院通讯成员、巴黎大学区高等学院导师。他自称也会篆刻,但还远远谈不上精通。

  汪德迈自我介绍,二战结束前后开始接触学习汉语,然后进入巴黎东方语言学校学习。因为战乱没办法进入中国留学,辗转越南、日本,最后到香港留学三年,老师就是著名学者饶宗颐先生。他尤其对中国古典的文学历史等感兴趣,现在中国和法国都有不少学生。他认为,文化就是要多交流才能了解,多了解才能形成理解。

  多交流也成为各方共识。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苏旭表示,山东2010年在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孔子文化周”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当时,法国观众在这里听“孔子讲座”、看“孔子展览”、赏“孔府乐舞”,引发轰动效应。后来,山东又在巴黎举办“山东书架”开设仪式暨山东当代绘画展、琴箫雅乐演奏会,也给法国民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每年举办大约100场各类演出等活动,吸引观众五六万人次。

  山东方面表示,将与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一道,积极探讨通过多种方式,推出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在法国社会能产生更大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合作项目;同时,能够实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带商,以文促商,为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更大更坚实的助力。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