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 | 首页 |
|
山东省济宁市素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著称,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厚重的底蕴,使济宁市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性城市。近年来,济宁市群众艺术馆紧紧围绕市文广新局打造“儒学原乡·文化圣地”品牌这一中心工作,着力本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与创新,使文化服务工作更接地气、更具特色、更显活力。
深挖掘 传统文化现活力
济宁传统艺术门类众多。近年来,济宁市群众艺术馆一方面注重挖掘、整理传统戏剧、曲艺资料,充分发挥老艺人的专业特长,以老带新,使山东渔鼓、山东清音、渔鼓坠等传统艺术形式重焕生机。另一方面,利用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注重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结合,在多出精品、出好精品上独辟蹊径,使传统艺术表演内容不断丰富,优秀作品层出不穷。组织创作的山东渔鼓《孔子试徒》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广场舞阴阳板《雩》荣获群星奖优秀奖。根据传统历史故事“鞭打芦花”创作改编的山东清音《孝贤劝父》,淋漓尽致地刻画了闵子骞忠孝、宽恕、仁爱的孝贤情怀。该节目2016年8月荣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一等奖,并且被山东省文化厅选送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曲艺类节目评奖。利用孔子在济宁市汶上县任中都宰时,治理政务所发生的故事,组织创作渔鼓坠《孔子理政》,参加了2015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演出。
注重文化交流,积极承办省内外艺术展演、比赛活动。2014年8月承办了以“承续运河文明传统,推动流域曲艺繁荣”为主题的“大运河流域曲艺学术交流展演”,来自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30多个地区的曲艺团队参加了交流展演活动。2016年7月承办了首届山东省少儿曲艺大赛。本次大赛吸引了来自山东省各市的168个节目近千名少儿曲艺爱好者参加,最终有47个节目参加了总决赛。
依托“政府搭台,百姓听戏,激情广场大家唱”文化惠民工程,常态化组织开展了“儒乡鼓韵金唢呐”全市吹打乐大赛、“千年运河曲声扬”全市优秀曲艺节目展演、“讲述中国故事”非遗进基层惠民巡演等主题活动。通过展演带动了唢呐、山东落子、山东琴书、阴阳板、二人斗等一批传统艺术门类得以良好传承和发展,也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表演人才。
求创新 非遗保护结硕果
济宁市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7个、省级项目60个、市级项目210个,国家级传承人6个、省级传承人32个、市级传承人133个。为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保护工作,除了在市群众艺术馆内设置专门的非遗展馆外,还把在馆外建立的非遗传习体验基地,作为推动非遗工作走向社会的重要举措,并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由济宁市文广新局、济宁市群众艺术馆、济宁市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申报的《三合六进——依托职业院校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与实践》创新项目,获得第二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该项目依托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以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为抓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馆”为平台,以开发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培养非遗传承人才与创新人才为目的,以确定师承关系为手段,以推介非遗作品或非遗衍生品进入流通领域为目标,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合六进”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所谓“三合”即政校行企(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结合、学研产传(教育、研究、生产、传承)结合、人品艺文(传承人、作品、技艺、文化)结合;“六进”即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专业、进课程、进教材、进活动、进社会。通过学院提供场所、平台、人才,市非遗保护中心出政策、出资料,非遗传承人出技术、实习地,非遗发展协会负责协调,多维参与,形成非遗人才、资源的聚合地和优势互补的非遗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市群众艺术馆推荐非遗传承人到学院任授课教师,将口传身授的非遗技艺整理成规范、系统、科学的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和校本教材,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传承。同时,依托互动体验中心,让非遗传承人在这里设计创作作品,展示手工制作技艺,秀绝活。这既推广了非遗技艺,又增强了传承人的自信,同时激发了传承人的传承热情,促进了技艺的传承。
多年来,济宁市群众艺术馆支持建设嘉祥石雕等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曲阜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的优势,大力促进杞柳编织、草编、木版年画、绾结葫芦、红丹膏药等非遗项目产品列入电子商务产品名单。
充分发挥非遗精准扶贫方面的效应,做强做大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入选项目“鲁西南民间织锦技艺”,促成传承人与企业联姻;为多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争取资金新建或改建生产场地,并协助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进行公司注册、品牌注册、场地租赁等生产性工作的开展。
惠民众 文化活动创品牌
近年来,济宁市群众艺术馆围绕传统文化体验基地建设,着力打造“文化济宁·百姓讲堂”“儒学公益讲堂”及“市民大舞台”等品牌文化活动,在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文化济宁·百姓讲堂”通过邀请本地文化学者、艺术专家、非遗传承人等多方面人士讲述老百姓身边的人和事,让广大市民了解济宁的社会历史、人文趣事和风土人情。讲堂于每月第二、第四周的周六上午定期举办,采用网络、海报、宣传屏、微信现场直播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截至目前,百姓讲堂已举办70余场,邀请专家学者60余人,直接受众近万人。
2015年7月,为积极配合济宁市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的战略发展目标,市群众艺术馆又推出了“儒学公益讲堂”,提供一个大众交流的平台,让普通群众近距离接触儒学,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目前,已开办儒学讲座近50期。
位于济宁市群众艺术馆前面的运河文化广场,面积近1万平方米,是济宁城区最聚人气的场所。自2012年3月在广场西侧搭建起“市民大舞台”以来,这里便成了城区群众文化活动集中展示的主阵地。从那时起,济宁市群众艺术馆便承担起了组织队伍、安排活动、服务演出的重任。为做好“市民大舞台”群文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市群众艺术馆因势利导,出台了《济宁市业余群众队伍登记管理办法》和《文明公约》,为实现群众队伍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进一步规范业余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创建和谐有序的群众文化活动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建立了业余群众文化队伍的登记管理、制度建设、扶持评比和退出等制度,将登记在案的群众队伍统一编号,颁发注册登记证书并签订文明公约。每年根据业余群众文化队伍规模、年活动场次、艺术质量、参与完成文化惠民各项任务情况和社会效益等,综合评选优秀业余群众文化队伍,对优秀业余群众文化队伍优先提供培训、辅导、设备和资金扶持。通过群众队伍的扶持建设,让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占领了群众精神高地,真正实现了“快乐群众、幸福家庭、和谐社会”的目的。近年来,累计组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近500场,受益群众近百万人次。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