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解读评论

中国文化报:从“受众培养”看当代中国话剧的传播

发布时间: 2016- 08- 16 13: 55 点击次数:

  纵观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史,话剧的作用举足轻重。而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传播手段的多元化发展,话剧危机就一直被人们提起。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剧团实行改革,但其面临的困境仍然没有太大改变。除现存经典剧目之外,新创优秀剧目的短缺,专业人才队伍的缺失,社会文化价值的引导困境,都是现如今话剧面临的问题。如何改变话剧所处的现状?提高上座率是关键。只有使观众的数量提升上来,才能振奋话剧从业者的精神,使话剧发挥更大的社会效应。显而易见,如何让更多的人关注话剧,进而走进剧场,是目前所亟须解决的问题所在。

  什么人在看话剧?正如市场营销的核心是消费者一样,话剧传播中的核心便是受众。受众,作为话剧传播的消费者,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扩大传播规模,吸引更多观众,是检验其效果的重要标准。就现今市场而言,话剧的观众群体明显要少于电影、电视。这与话剧本身的艺术形式及观演关系有关,但话剧观众的群体构成呈现复杂多样、涉猎广泛等特征,如都市白领、在校学生、资深学者,甚至是某一位导演或者是演员的粉丝……如果硬要加以区分,这些都算是受众类型中的“积极选择者”。那么,对于偶然接触到话剧人物、或者内容的“随意旁观者”,增加对他们的吸引力,将他们培养成“积极选择者”,将是扩大话剧受众的一个有效途径。

  如何进行话剧观众的培养和保护?首先,加强内容宣传。试问,人们会因为好奇,走进剧院观看剧目,还是会在对剧目有所了解,怀揣着期待走进剧院?国家大剧院的做法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国家大剧院在官方网站上开辟专门频道对即将上演的剧目进行宣传,针对自己排演的剧目,更是将排练现场进行节选纪录,甚至将排练剧目本身提前进行了联排和多机位的录播。因为话剧作为众多艺术门类之一,对经典性和艺术性的追求是远超影视作品的。与快餐文化不同,话剧追求的是经典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不是简单将剧情展现给观众。一个对剧目一无所知的观众走进了话剧的剧场,常常无法真正理解戏剧的精髓。每一次演出都具有独特性,这也正是许多经典剧目不管上演多少次,都依旧可以吸引大众的原因。人们需要对经典剧目的二次体验,需要带着自己的理解观看剧目。

  其次,注重品牌建立。如何将品牌概念引入话剧的观众培养,用品牌吸引更多观众?新中国成立初期,话剧品牌的建立依仗于一个个优秀的剧目,而优秀的剧目,成就了一位位优秀的话剧创作、表演艺术家。正是这些艺术家自己的品牌效应,吸引着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观看经典、研究理论,甚至习读艺术家生平事迹,正是这种环环相扣的品牌效应,让观众的热情在剧目演出结束以后仍然能够得以延续,当再有新作品诞生之时,观众是带着期待的,而不是一切从零开始的再宣传。我们不妨效仿,以人才为中心,将人才放在第一位,对优秀的年轻艺术家着重宣传,宣传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媒体传播途径,让人们对其产生深刻印象。当人们对艺术家认可时,剧团的整个品牌建立也就无形中向前推进了一步。随着剧团品牌的建立,一系列效应便会随之产生,剧团可以组织话剧艺术节,对青少年进行艺术培养,组织参观活动等。

  时至今日,经历了发展期与鼎盛期的话剧,所面临的问题是繁复多样的,多数人认可话剧的艺术地位,但均对其社会受众面较窄、传播效应有限表示担忧。即便人们愿意来到剧院,沉浸在整部话剧当中,和演员一起经历情节的发展变化,但一个现实问题却将观众拦在了剧场的大门之外,那就是价格不菲的门票。一张动辄几百元的门票,令很多人望而却步。但成本摆在那里,如果降低票价,就有可能收不回成本,更不用提盈利了。所以,如何摊平成本,就成了一个避不开的问题。是要探索新的商业运转模式?还是发展周边产品,进而降低门票的价格,这些都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