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 | 首页 |
|
2015年,文化部、体育总局、民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从优化服务、加强引导、创新治理入手,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引导广场舞健康、文明、有序开展,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通知》要求,将广场舞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益探索,努力构建政府服务引导、群众自我管理、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积极探索因地制宜、行之有效的广场舞基层治理体系。
华灯初上,上海闵行区黄桦路的广场上,上百名社区居民在夜色中随着节拍扭腰送胯,一片欢乐景象。曾几何时,广场舞因各种问题曾引发社会热议。2015年,文化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如何既能让老百姓愉快地跳舞,又能做到文明、有序、不扰民,成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新课题。在此背景下,上海闵行区推出了一系列新的管理办法。
改造设施,从百姓实际需求出发
闵行区位于上海西南部,属于中心城区拓展区,常住人口达254万余人,有各种群众文体活动广场200余个,各类活动团队3000余支,一个广场平均要服务15个团队。因此,噪音扰民、争抢场地等问题频出,广场活动的参与者期望能有个好的氛围跳舞,而周边居民则盼望能有个安宁的居住环境。
闵行区从2013年开始,将广场舞纳入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以改善广场硬件设施为突破口,努力克服财政投入的有限性,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斥资完成了“100个市民文化广场”的设施改造。黄桦路步行街广场就是其中之一。
说到黄桦路步行街广场如今的井井有条,人们忍不住要提起广场舞团队曾经的灵魂人物史荣勋,大家亲切地称他为“史校长”。史荣勋是一位热心市民,他一直关注着广场舞问题,而且颇具协调组织能力。居委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让史荣勋接管了小区广场舞团队并担任队长。当地居民郭贵珍说:“刚来这里跳舞的时候,啥都没有,音乐、灯光都是靠史校长自己解决的,比如照明灯就是他用竹竿撑起来的。” 两年前,史荣勋不幸罹患癌症,在病床上惦念最多的仍是广场舞团队的活动。身体稍有好转,他便向居委会干部与人大代表呼吁改造广场。
闵行区人大代表曹月娟感动于史荣勋的热心付出,及时向上汇报了市民建议,最终黄桦路步行街广场被正式纳入改造计划。如今,这里竖起了醒目的红色广场形象标示立柱,已成为闵行区最热闹的广场之一。
据悉,当地政府部门选择进行文化广场改造的标准有3个:面积200平方米以上,常年有文化团队活动,对附近居民生活不造成干扰。
优化管理,组建市民文化广场管理协会
比硬件改造更重要的是市民文化广场管理协会的建立和管理制度的出台。2014年,闵行区文广局积极推进市民文化广场管理机制的改进与创新。根据《闵行区市民文化广场管理办法》,吸收文化基层单位工作人员、相关居委及物业工作人员、广场文体团队代表、热心居民、志愿者为成员,完成市民文化广场管理协会的组建,并在区、镇、广场3级设立相应的自我管理组织,打造“政府引导、社会管理、群众参与”的广场舞管理新机制。
改造后的广场由市民文化广场管理协会协助当地文化部门统一管理,一些制度随之出台。比如各广场灯光须在每晚9点半前关闭、音响声音须控制在75分贝以内等。100个市民文化广场采取社会团体管理运作的模式,吸纳群众领队、设立管理协会。闵行区文广局局长杨继桢说:“有了广场舞阿姨这支核心力量的加盟,今后组织群文活动、推出文化服务新举措,效率往往更高。”
在制度建立、完善的过程中,闵行区文广局前后召开了12次意见征询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群众等约500人次参与,一起制定“游戏规则”,保障“规则”的可操作性、权威性和认可度。管理协会开展的一项亮点工作,就是星级团队考核评选。该评选采取“基础分+加分项+扣分项”方式进行考核,将团队评为三星、四星、五星级广场团队。又规定若被群众投诉一次,就要被相应扣分;团队之间因不团结而闹纠纷,也要被相应扣分;参加全国举办的赛事得奖,也能按不同奖项加分。而且,不同星级的广场团队获得不同层级的扶持资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各广场每年根据考核分数,向区、镇两级文化部门申请,为文化团队分层、分类、有梯度输送文化服务,包括艺术培训、文化活动观摩等。考核得分在90分以上,才能成为五星级广场团队,从而获得更多展示机会。七宝镇航华罗欣舞蹈队领队、管理协会理事成员罗欣说:“我们的广场舞队员都有集体荣誉感,渴望在更大的舞台上亮相。只要讲明团队内部有不团结、不和谐的现象会影响年终考评,阿姨们就会主动约束好自己的言行。”以上种种举措,使近年来闵行区的广场舞市民文化活动逐步纳入了规范、健康发展的轨道。全区广场舞活动涌现出43支区级优秀广场文化团队,其中26支已在市级及以上相关赛事中获得过荣誉而居民投诉率则始终保持低位。
管放结合,职能转变让政府尝到了甜头
闵行区市民文化广场的管理,从架构之初,政府就转变了职能,不再大包大揽,而让社会组织唱主角。在把握发展方向、制定发展策略的前提下,让出更多的舞台空间,放手给各类社会力量去实施,并采取委托管理、购买服务、协议合作等方式,将部分活动场所、活动项目进行社会化运作,是闵行区文广局推进广场舞活动管理进程的又一思路。
几年来,闵行区市民文化广场管理协会从无到有,功能及影响力逐渐扩大,成为向下传输管理理念、落实规范,以及向上反馈市民意见、需求的重要枢纽。如今,闵行区市民文化广场管理协会已争取到闵行区社区广场舞大赛的主办权,进一步发挥出协会的资源优势。
2014年,闵行区文广局引入全新社会化办赛理念,与区内优秀企业合作,举办闵行区首届社区广场舞大赛,同时采用网络展示、网络投票等参与方式,吸引了近20万人次市民的广泛参与。2015年,闵行区第二届社区广场舞大赛全权交由协会主办,并以“市民评审看片会”的创新形式,营造“广场舞,大家跳,广场比赛,大家评”的良好氛围,充分尊重市民的自发性、组织性和艺术性。
从“亲力亲为”到“管放结合”,闵行区政府部门在转变文化建设的角色定位中尝到了“甜头”。2015年10月底,由区文广局指导,闵行区市民文化广场管理协会主办了“金平之夜——2015闵行区广场文化节”,该活动在金平路步行街上设置了1个主舞台、5个分舞台、4个周边活动点,从活动的整体方案、到每个节目的内容设置,从广场的现场布置、到周边活动的设计安排,都由协会一手包办,为全区居民献上了一场家门口的广场文化盛宴。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顾问蒯大申对这一模式表示赞赏与认同,他说:“引导建立居民自治机制,成立市民文化广场管理协会,通过居民协商、基层自治、自我管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实际上是把问题当作了推动基层自治的契机。而这种做法的前提,就是看到广场舞在满足市民人际交往、精神交往需求方面所具有的功能,承认其正当性。当公共文化能够成为社区居民沟通交流的公共平台时,其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显示出来了。”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