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头条新闻

大众日报:300个“乡村记忆”工程正式授牌

发布时间: 2016- 06- 18 11: 24 点击次数: 来源: 大众日报



300个“乡村记忆”工程正式授牌

标志着我省该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记者孙先凯报道

本报济南讯6月11日,在中国“文化遗产日”山东主场活动仪式上,300个全省“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正式授牌。标志着该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自2014年4月启动的“乡村记忆”工程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和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的重点项目。明确了我省“九区四带”的资源类型分布和“美丽乡村、乡愁乡村、品质乡村”的战略目标,注重传统村镇、传统民居、传统民俗节庆、乡村记忆博物馆及传统技艺传承人的保护传承,划定了“乡村记忆”工程分期分批实施内容。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地作出了“乡村记忆”工程建设的探索。启动一年后,2015年5月,公布了包括传统文化乡镇7个,传统文化村落、街区171个,传统民居66个,乡村(社区)博物馆(传习所)56个在内的第一批300个全省“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单。

在荣成市,“乡村记忆”工程按照“群众提报记忆碎片,村居丰富完善,镇街整理汇总,市级分类传承”的模式,对全市传统文化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了以海草房为代表的民居生态记忆,以“三渔”文化为代表的传统艺术记忆,以祭拜海神为代表的滨海民俗记忆,以渔具渔法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记忆。在工程的推进过程中,涌现出了“民俗风情村”东楮岛、“长寿村”西火塘寨、“渔民画村”牧云庵、“杜鹃花村”南车村等特色文化村,以胶东地区特有的民俗风情和魅力,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乡村记忆”工程的一些重点项目不仅成为乡村遗产保护范例和记住乡愁的新载体,也成为促进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

淄博市周村区李家疃村保存下了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落,传承了五音戏、赶大集、民间手工技艺等遗产。“乡村记忆”工程在此开展了两年,李家疃村分四期对古街巷、古民居进行保护和修缮,修撰村志,搜集整理乡土文化,建设了集乡土建筑与乡风民俗于一体的乡村记忆博物馆,并即将对外开放。坚持合理适度利用原则,推进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成为乡村记忆工程的大方向。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300个乡村文化遗产项目进展顺利。在“乡村记忆”工程推进之初,注重“整体保护、环境提升、活化遗产、共生多赢”成为指导原则。为此,《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技术导则》、《山东省“乡村记忆”博物馆建设指南》等技术标准文本应时而生。技术导则对传统镇村、街区、建筑民居等有形遗产保护整治提出详细运作要求,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乡村记忆”博物馆建设,以及保护规划与设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列出工作清单,为工程实施提供了权威全面的技术支持。

在邹城市上九山村,300余套明清风格的院落全部修复,破败的荒弃小院和石头房,经过修缮改造变得错落有致,萧进士院、六合园等保留了原有风格的院子,让人眼前一亮。项目负责人说,景区开发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力争把原汁原味的乡村风貌呈现出来。他们顶着资金压力,硬生生将所有的管线埋入地下,最大限度保持了村子的原有风貌。

据了解,截至去年底,为保障“乡村记忆”工程的顺利进行,省以上文物保护资金投入达5000多万元,市、县、镇村投入资金1 . 3亿元。同时,也积极争取各级宣传文化资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城镇化建设、乡村文明行动、乡村旅游发展资金。

专家指出,政府的资金支持之外,还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在保持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前提下,做好适度利用和挖掘阐释,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拓展乡村遗产新的发展空间。

泰山景区大津口乡位于泰山东麓,“乡村记忆”项目建设也在迅速展开。“大津口乡区域内涉及到乡村记忆工程的各类,哪些需要保护、传承,哪些可资利用,需通盘考虑,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吕继祥说,“回归传统文化能有效提升遗产活度,同时村民积极参与,让村民共享遗产发展成果。”


责任编辑:Xuxin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