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他山之石

上海普陀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取得显著成效

发布时间: 2016- 05- 06 07: 52 点击次数:

  苏州河,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母亲河,见证了上海的沧桑巨变。近年来,上海普陀区充分利用苏州河沿线历史人文精华高度集聚的优势,积极探索现代大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路,从创新品牌构成机制、丰富品牌打造手段、扩大品牌社会影响、深化品牌内涵等方面打造苏州河文化品牌,形成了凸显区域文化特色、颇具示范效应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2013年10月,普陀区“打造苏州河文化品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项目正式创建。两年多来,依托区域内80余处文化设施,共开展苏州河主题文化活动16.2万场,参与人次458万,创作苏州河主题艺术作品200余个。

  苏州河两岸的公共文化新空间,正逐步成为带动和辐射普陀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苏州河博物馆长廊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苏州河源于太湖,自江苏流入上海,成为上海连接江浙各地的水上通道,曾聚集了数量众多的近代工厂,是上海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从恒丰路桥到北新泾一带,特别在昌化路附近,集中了一批有影响的企业,如福新面粉厂、上海啤酒厂、申新九厂、上海造币厂等。普陀区地处上海市西北部城区,苏州河流经该区域14公里,岸线长21公里,是市内拥有河岸线最长的中心城区。苏州河普陀段沿线也因此成了沪西老工业区,并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重要发源地,“赤色沪西”由此得名。在这里,工人阶级艰苦奋斗精神世代传承,平民英雄一代一代不断涌现,使普陀不仅成为苏州河沿岸工业文化名迹遗产最为丰富的区域,也积淀了历史厚重的“红色”文化和劳模辈出的“普陀现象”。

  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和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原先苏州河沿岸的大部分工厂早已关闭或搬离河岸,但苏州河两岸曾经留下的工业文明、“红色记忆”亟待后人传承。为此,普陀区委、区政府着手在保护原有遗存风貌的基础上,对苏州河沿岸进行有效的保护改造,一座座记录和弘扬普陀历史人文精华的文化新地标落成。如坐落于苏州河畔长风生态商务区的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和并购博物馆,为缅怀顾正红烈士、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所设立的顾正红纪念馆,在上海火柴厂原址修建而成的上海商标火花收藏馆,位于原上海申新纺织第九厂旧址的上海纺织博物馆等文博场馆,与精美时尚的成龙电影艺术馆、中华1912创意园、M50创意园区等具有现代元素和功能的文化设施,星罗棋布,分散于苏州河两岸。游船经由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驶向M50创意园区,构成了苏州河特有的博物馆长廊,成为上海市民新世纪的公共文化活动新空间。

  据普陀区文化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依托苏州河工业文明史,普陀区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在保护原有文化遗存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使这些文化遗产‘活起来’,是我们打造苏州河沿岸公共文化新空间的基本思路。在为百姓提供标准化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的同时,我们也想让苏州河这一文化品牌亮起来,进而深入民心。”

  三大空间联动发展

  苏州河文化品牌效应凸显

  苏州河沿岸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的建设,并非文博场馆等物理建筑的简单落成。为了打造好苏州河文化品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普陀区通过“物理空间”“活动空间”“精神空间”三者的联动发展,为区域内公共文化空间不断增添优质的文化内容,增强了市民对这座城市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自2007年起,普陀区政协连续9年举办“苏州河文化论坛”,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主题演讲、讨论,从而推动苏州河文化品牌的“物理空间”建设。自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以来,苏州河论坛更关注文化事业的发展,不仅推进了苏州河沿岸博物馆长廊的建设,还着力探索苏州河博物馆理事会机制及馆际合作、区域联动合作机制,为苏州河博物馆长廊转型为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障。据普陀区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苏州河博物馆理事会成立于今年初,首批成员包括普陀区苏州河沿线的各家博物馆,今后还打算逐渐拓展至整个苏州河沿岸的文博场馆。

  有了文化场馆,还需要优质的文化活动资源注入,苏州河文化艺术节便是“活动空间”建设的主要推手。苏州河文化艺术节是普陀区在全市首创的以苏州河为主题的群众性节日,经过数年的磨砺和锻造,现已成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和上海市民文化节的“节中节”。苏州河文化艺术节以群文演出、文艺赛事、读书活动、文化论坛、展览展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集中反映苏州河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诠释苏州河的百年人文积淀。据悉,苏州河文化艺术节年均举办100多场重点文化活动,参与人次达30万之多,俨然成为上海市乃至长三角地区一项特色公共文化品牌。

  苏州河文化艺术节不仅是百姓欣赏文艺活动的平台,还是市民展示自我艺术风采的舞台,并圆了不少市民的“明星梦”:“宜川杯”普陀区戏曲大赛,让9岁的“小杨子荣”扮演者吴东泰成了京剧“小民星”;“长风杯”新上海人歌手大赛,让来自福建的宠物店店主徐向峰登上了声乐培训机构的讲台,成为一名声乐指导;也让来自澳大利亚的“洋打工”安龙走进了上海东方电视台,成了万众瞩目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此外,苏州河文化艺术节中的“记忆苏州河——中国版画进万家”活动,荣获第15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群文活动特色项目奖。“我们对苏州河文化品牌的打造,还注重借助苏州河文化艺术节这一平台,加强与省市间以及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普陀区相关负责人补充说,普陀区曾邀请我国云南普洱、西藏亚东以及来自俄罗斯、奥地利、冰岛等国同样具有河流文化的中外艺术院团来普陀区开展活动,同时还曾赴广东顺德、安徽芜湖和德国、俄罗斯等进行民间交流,进一步丰富苏州河文化的内涵。

  在打造苏州河文化品牌的同时,普陀区加强了苏州河主题文艺创作,注重激发群众的创造活力,以推动“精神空间”的建设。“当又一座高楼拔地而起,啊,微笑,自豪的微笑,荡漾在我们的脸上;当一片楼群连绵耸立,啊,甜蜜,奉献的甜蜜,融入了七彩的霞光……俯瞰苏州河,流向黄浦江,仿佛看到了家乡的小河,在静静地流淌。远望千家万户团聚的灯火,想起了离家时候,村口那牵挂的目光……”优美的歌词、动人的旋律,一曲男声小合唱《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感动了无数市民和外来建设者,并一举拿下了文化部第10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作品类)。一张建筑工人站在百米高台、全身沐浴明媚阳光、脸上挂着汗珠和微笑的照片,便是这首获奖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普陀区集聚了大量外来务工者,他们为上海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理解这些外来务工者对家乡故土挥之不去的眷念,对远方父母萦绕于心的牵挂。”该作品的创作团队回忆创作经过时说。于是,普陀区文化馆、长寿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业务干部联手词作者黄玉燕、曲作者杨泽,反复磋商,终于创作出了这首讴歌苏州河两岸高楼建设者的作品。

  为促进苏州河文化品牌精品创作,普陀区通过公开征集、重点邀请等方式,广泛发动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参与文艺创作和作品展活动。两年多来,新创作苏州河主题文艺作品200多个,出版18部创作作品集。其中,展示苏州河生态文明和秀美风姿的舞蹈《苏州河之恋》、展示建设者风采和普陀特色的音乐作品《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展示劳模精神与红色记忆的淮剧《先驱祭》等作品,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现如今的苏州河,俨然成了普陀区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的不竭源泉。它是普陀人民的生态之河、生活之河,更是文化之河。”普陀区的群文工作者共同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加强制度设计研究

  确保创建项目顺利运作

  示范项目创建以来,便建立起由中共普陀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和分管副区长担任组长,各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领导小组,建立起定期例会制度、重大事项会商制度、联络员制度和督导检查制度,以此形成创建合力。同时聘请市级文化主管部门、文化单位、文化团体、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对创建工作随时进行专业指导。区委、区政府还定期对创建工作进行督查,跟踪进展,提出工作建议和具体要求,并通过主流媒体对项目创建工作进行新闻报道和舆论监督,建立了完整的财政扶持机制、社会联动机制、市民评估机制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由于建立起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有效调动了多元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区文化专项资金3年来的财政投入,撬动了接近3倍的社会资金。

  “经过两年来的项目创建,苏州河文化品牌效应已日益凸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三五’期间,普陀区还将在全面巩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完善苏州河文化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并进一步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普陀区文化局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