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他山之石

克拉玛依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发布时间: 2016- 04- 11 10: 57 点击次数:

  将企业、学校文体设施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由于克拉玛依政府和企业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上呈现交叉融合的状态,因此,克拉玛依市确立了“政企共建共享”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分三步将284个石油石化企业设施、96个学校设施资源纳入全市体育、阅读和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将23所学校的46个体育场馆、25个石油石化企业体育场馆和152个企业体育场地纳入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行统一管理,一卡通用。二是将50个中小学图书室、59个企业图书馆室纳入克拉玛依市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分馆和支馆层级,进行统筹管理,通借通还。三是将48家企业职工退休活动站点纳入克拉玛依联建共享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分馆和支馆层级,向社会免费开放。

  此外,克拉玛依建立了由政府和石油石化企业共同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内推进服务统一标准、效能统一考核、业务统一管理。

  全市对外开放的文体设施总数达到1337个,文体设施密度增加,设施网络布局均衡,使公共文化专业人员不足、服务能力不够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克拉玛依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得到提升,“10分钟活动圈”成为现实。

  “政企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

  以《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标准为基础,克拉玛依市制定了具有“政企共建共享”特点的《克拉玛依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明确了政府责任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明确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种类、数量、水平及基本条件,确立了共建共享、持续发展的协调机制。

  根据《标准》,克拉玛依将石油石化企业设施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行统一管理和统一标准;整合企业退休站资源,健全基层文化设施联建共享体制;将油田一线企业职工列为重点服务人群。同时,对企业的文化设施、企业开展的文化项目和企业增设的专职文化服务人员进行补贴,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

  《标准》构建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新体制,明确了政府的主导责任,理顺了“政企共建共享”从属关系,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克拉玛依呈现出政府与企业协同合作的新常态。

  石油工业遗产资源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克拉玛依伴随着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而诞生,是中国石油工业遗产的代表。克拉玛依是全国最早实施工业遗产保护的城市之一,特别是在新中国工业遗产保护方面进行了开创性工作。

  在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后,克拉玛依将石油工业遗产保护资源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立了工业遗产保护区,建立以石油工业遗产保护和石油文化传承为主要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建了工业遗产分类体系。同时,将克拉玛依一号井等13处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石油工业遗产资源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

  克拉玛依博物馆作为石油工业遗产博物馆,在转型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实践。将石油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与科技手段融合,让工业遗产文物“活”起来。创建“掌上博物馆”和博物馆系列微刊,相继推出“回到克拉玛依最初的地方”等工业遗产专题;设计“父辈们的劳动工具”手游,使群众通过游戏答题方式欣赏了解工业文物;编制展品导览二维码,使用掌上博物馆软件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文物的各种信息;开展了评选“镇馆之宝”、 红领巾讲解员“讲述老一辈石油人自己的故事”等活动。增进了群众对工业文物的了解,也促进工业遗产形成新的文化资源。

  此外,该市还在克拉玛依工业遗产保护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白碱滩区白沙滩景区启动工业旧金属雕塑创作工程,将工业遗产文物征集获得的无法保存和修缮的旧金属通过艺术家艺术创作和金属焊接艺术形成独具创意的艺术形式,构成石油工业城市的文化风景。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扩大了克拉玛依的公共文化服务载体,极大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弘扬了石油文化传统,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品格。

  实施“文化低保”政策

  为维护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克拉玛依市从实际情况出发,实施了“文化低保”政策。该市将油田一线的企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残疾人、生活困难群众、农牧民、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七大群体”列为公共文化服务重点保障人群,确立本市文化服务低保标准,采取保障性措施。

  由于油田一线的企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长期处于城镇公共文化服务末端,因此,克拉玛依将油田一线的企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列为“文化低保”人群的重中之重。市区两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野外油田作业区和外来务工人员用工企业驻地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基地,保障文体活动常态化开展。对于设施尚未健全的外来务工人员驻地,则以送文化等流动方式提供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此外,通过全市统一的公共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保障服务覆盖到油田作业区和外来务工人员驻地。

  此外,克拉玛依针对不同低保群体设计了不同的保障性项目。如配置无障碍设施保障残疾人享受文化的权利;全市惠民文化活动(包括公益性演出和低票价服务)优先向生活困难群众开放;在农牧区设立公共文化服务基地,开展送文化等流动服务;开展适合老年人、为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文化馆为老年大学免费提供办学场地和师资力量;针对未成年人开展公共文化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的第二课堂活动。

  图书馆总分馆制与联盟方式融合

  克拉玛依市在“图书馆联建共享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联建范围,建立政府主导、多级多元投入、统一管理的“总分馆制与图书馆联盟方式融合”机制。

  该体系按照“中心馆+总馆+分馆+支馆+若干企业加盟馆”的模式,建立以克拉玛依市图书馆为中心,各区独立的总分馆体系为分支单元,企业和学校图书馆为加盟补充的总分馆服务体系,整合全市图书资源。同时将所有图书资源整合在同一个系统平台上,实现全市图书在体系内协调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置,一卡通行、通借通还。在管理运作上,成立全市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统筹协调机制和服务标准,对体系内图书馆统一进行科学的管理运行,实现体系内服务联动、活动联办、培训联做、平台联建、场地联用的一体化运行。

  石油石化企业和学校力量的加盟,构建了包含221个图书服务站点在内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使克拉玛依市的图书资源分布更加合理,覆盖更为全面,文献资源总量实现了成倍增长,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升级。基层图书室的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基层群众享受更加便捷的公共阅读服务。

  文化馆联建共享总分馆服务体系

  为解决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随意性大、资源共享度不高的问题,2015年,克拉玛依市将图书馆联建共享服务体系的建设成果进一步向公共文化领域推进,建立“克拉玛依市文化馆联建共享总分馆服务体系”。

  该体系以市文化馆作为起统领作用的中心馆,各区独立的总分馆体系为分支单元,把48个企业离退休职工活动站为主体的石油石化企业设施,按照规模以层级并入方式纳入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立统一的服务标准、统一的数字服务平台、统一的效能评估体系,实行“多级多元投入、统一集中管理”,实现了体系内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石油石化企业资源加盟,构建了包含161个文化服务站点在内的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体系,通过联建共享,克拉玛依市的文化服务实现了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文化服务效能大幅提高,最大程度地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广场舞“九个统一”管理模式

  为促进克拉玛依广场文体活动的健康发展,该市因地制宜,将广场舞工作纳入当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创新实施以区为单位的“九个统一”通盘管理模式。

  在实际管理中,克拉玛依采取政府主导、分工明确、统筹有力、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对广场活动实施统一勘定活动场地、统一配置音响设备、统一安排领舞人员、统一编创制作曲目、统一编创广场舞蹈、统一规定舞蹈时间、统一规定音响分贝、统一配备保安值勤、统一实施责任考核。同时,联合区、街道、社区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文体、公安、园林、行政执法、环保等部门,对广场舞活动的组织、设备、环境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监督、巡查和管理。

  在“九个统一”的管理模式下,全市100多个广场舞活动场地实现标准化管理,广场舞活动得以健康有序发展,推动了群众文化的开展,促进了社会和谐与民族团结。

  创造“我们的节日”,搭建全民参与大舞台

  克拉玛依是一座只有60年历史的戈壁新城,没有本地专属的传统节庆。克拉玛依“水节”是为纪念克拉玛依找水引水的历程而进行的独一无二的“节日创造”。在西部戈壁油城举办以水为主题的专属节日,具有史无前例的内涵和意义,它凝聚克拉玛依人民共同的情感,是油城人民的精神盛会,同时也是克拉玛依文化成果展示的大舞台。

  “水节”以最具全民性的文体活动为载体,带动了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民族文化、乡村文化的广泛开展。它呈现四大特点:一是活动面向大众,活动密度大、参与人数多、大众普适性强,形成了一系列颇具克拉玛依特色的节庆活动品牌;二是推出了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各类专业竞技比赛活动;三是推出高水准的精品艺术和优秀舞台剧目,提升市民欣赏高雅艺术的水平,推动文化消费;四是搭建了文化产业交流平台,促进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水节以“水”为情感纽带和精神核心,弘扬克拉玛依精神和本土文化,增强市民对民族的认同。

  以克拉玛依“水节”为代表,由政府主导的文化节庆活动,包括克拉玛依旅游文化节、美食节、科技节,克拉玛依区艺术节,乌尔禾区民俗文化旅游节、金丝玉节等,共同搭建了全民参与的丰富载体,通过针对不同百姓群体所设计的活动项目,吸引全市民众的参与热情,活动举办场次、观众人次和活动参与人次均不断攀升,群众文艺团队数量迅速增长。

  构建“全民阅读”的书香油城

  为实现“打造世界石油城”战略目标,克拉玛依市通过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联建共享“一体化”、开展读书品牌活动、拓展延伸阅读服务等措施,推动全民阅读活动长效性、常态化开展。

  在对本市全民阅读情况进行摸底的基础上,克拉玛依将全市各级部门及油田企业的优秀读书活动统一纳入全市阅读系列活动,打造了具有“政企共建共享”特点的读书活动品牌:

  “书香油城”建设系列活动以开放的态度,联合了政府、纸媒、网络宣传平台、企业和新华书店等活动主体,吸引了热衷读书和公益的社会各界参与到活动的组织构架中来。

  “智在必得”读书电视竞赛活动,在阅读活动中加入竞赛机制,将读书学习和电视娱乐相结合,通过晋级争霸的形式,吸引了全民关注,成为电视热点。其辐射范围覆盖到全市市民,推动了全市的读书热潮,成为当地最有影响力的读书盛会。

  “准噶尔大讲堂”以举办公益性、常态化的讲座为目的,采取市民点题、专家讲座、企业赞助、各方共赢的模式。讲座的课题内容涉及广泛,师资遍及全国,服务人数众多,受到群众高度赞誉。

  在阅读品牌活动带动下,以调动全民参与为目的的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讲座活动,营造了全社会学习、阅读的浓厚氛围,2015年调查显示,克拉玛依市民年人均阅读量和阅读时间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创新服务内容与方式 提高图书馆服务效能

  为了提高图书馆服务效能,保障市民阅读的便利性,克拉玛依辖内各图书馆竭尽所能,创新阅读活动和服务方式,提高全民阅读率。

  克拉玛依市图书馆创新服务手段,开发电子书自助借阅服务和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实现自助转借、掌上检索、掌上续借等功能,提供便捷的阅读服务;开展由读者自由选购图书的“你选书,我买单”活动;借助共享工程平台打造“阳光电影之旅”活动;开设音乐图书馆,将高质量原声音乐纳入图书馆服务资源;针对有共同爱好和特长的读者,组建读者艺术团,将艺术活动同阅读推广活动充分结合,让读者享受到更加丰富和人性化的服务。

  同时,各区图书馆也努力拓展服务内容,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阅读需求。独山子区图书馆变被动服务为有特色的主动服务,积极创新读者活动形式和阅读服务,引入亲子阅读、创意书签、评选“十佳读者”等活动拓展阅读受众面。白碱滩区图书馆针对未成年人开辟低龄亲子阅览室童乐园,为儿童设立舒适自由、童趣盎然的少儿阅览室以及幼儿阅览室和“鹤堂书舍”,引导少年儿童走进阅读。

  为营造浓郁的社会阅读氛围,突出公共服务便利性,克拉玛依市积极创新服务手段,拓展和延伸公共阅读服务,如在人流量大、滞留时间长的室内公共场所设置“便民阅读点”,在游客聚集的农家乐设立“游客图书馆”,在没有图书室的场所和单位设立24小时城市自助借还机。图书馆创新阅读活动和服务方式,拓展阅读受众面,提高全民阅读率。

  数字化建设提升文化服务效能

  在克拉玛依数字油田、云计算数据中心和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上,2015年克拉玛依完成区域性公共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一期工程。该数字平台具有四 大特点:一是起点高,该平台建设方案以“立足本市,服务北疆,引领全区,共享全国,辐射中亚”为定位,经文化部评审,克拉玛依成为国家数字文化馆建设试点城市;二是内容多,功能全,体系化。包含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提供文化咨询、活动报名、场地预约、志愿者注册登记、实时远程培训等服务,同时具有数字资源订阅、视频分享、网络社区互动、文化产品交易、创作辅助、场馆动态呈现等功能,有先进的场馆体系效能分析系统及管理系统,设有开放的国际接口,是集线上线下服务于一体、功能健全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资源多达65TB;三是覆盖面广。平台建设既能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共享,也能深入油田一线和农村社区,保障服务供给的便利性和均等化;四是手段多。该平台具有实时远程培训、文化E站、APP等多种数字化线上服务手段,群众可通过多种方式随时随地接收数字资源。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文化服务均等化

  克拉玛依市是工业化城市,只有两个农牧乡,农村人口只有3002人。克拉玛依多年来实行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城市文化带动农村文化发展。一是农村文化设施和城市社区一体化建设,建设标准统一,设备配置统一。二是文化活动一体化组织参加。如克拉玛依市社区文艺展演活动的参加范围包括农村,农村文艺团队参加城市社区文艺展演,城市文化活动和服务内容送到农村展演。三是对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给予特别扶持。如克拉玛依区扶持建立“小拐乡哈萨克农牧民文化艺术协会”,区政府每年投入30万元扶持培育乡文艺团队,发展文艺小分队,鼓励艺术创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克拉玛依在农牧区和外来务工人员驻地设立公共文化服务基地,在以新市民为主体的新生城区开展针对性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均等化发展。在流动人口聚居的克拉玛依区银河路街道,实施“亲情第二故乡”项目,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参与,社区开展文艺展演、歌曲大赛、家庭趣味运动、宣传讲座、大型文艺晚会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保障流动人口能够同等地享受各项文化服务。白碱滩区三平镇为保障新市民的公共文化供给,制定实施“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实施计划”,规定社区文化设施向新市民开放,通过文化服务培训、志愿服务和建立新市民艺术团队的方式,引导新市民参与文化,为新市民打造文化家园。

  打造青少年服务平台

  在克拉玛依,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受众是老年群体和青少年群体。为保障青少年的文化权益,满足青少年知识积累、才艺培养的需求,克拉玛依针对青少年工作学业繁重的特点,开设了独具特色的服务内容与方式。

  其中独山子区打造当代青年俱乐部“蚂蚁剧场”,搭建以演艺、培训、讲堂、聚吧等服务为内容的青年综合文化服务平台,以低价运营、常态化开放为特点,探索文化公益与文化产业结合的文化营销方式,满足青少年的不同文化需求。

  克拉玛依市文化馆与团市委针对青年群体的特点,开展错时服务,联合开办青年夜校。青年夜校的培训实行按需培训的点单式服务,根据青年爱好开设课程。同时为了配合青年的休息时间,提供错时培训的服务。

  同时,各区和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探索各种方式,多措并举,建设青少年文化活动园地。克拉玛依区、白碱滩区通过政府购买方式,建设学校少儿艺术培训基地和社区儿童文化活动中心;乌尔禾区通过志愿者服务打造暑期假日学校等,强化针对青少年的公共文化服务,大力推进了全民艺术普及,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均等化。

  非遗点亮文化生活

  克拉玛依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市把非遗列入公共文化服务的范畴,使非遗成为常态化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推动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独山子区金山路街道文化站将 “波尔卡舞”、剪纸、毛线编织等非遗项目确定为推广传承项目。在社区推动下,群众成立了波尔卡舞蹈队和剪纸兴趣小组等群众文化团队,定期举办非遗培训。通过宣传推广,不同年龄、性别、爱好的人群加入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队伍,也繁荣了社区的公共文化建设。

  克拉玛依区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由克拉玛依区剪纸工艺美术协会开展“剪纸进校园、进课堂”工程。培训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创作,培养了一批小小剪纸传承人。通过政府、协会、学校跨部门的合作,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也传承了民间传统艺术。

  公共场馆引入社会化管理

  在政企共建机制下,克拉玛依政府转变政府职能,通过合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公共文化场所实行社会化管理。试点文化场馆以“企业运作——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和提供方式的最大化、多元化,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其他类似场馆的管理预留了资源、提供了参考。

  独山子区针对全区缺乏专业性管理机构的情况,将文化中心的经营管理服务、消防维保服务、弱电智能化维保服务、高压强电维护、电力保障服务及门卫和安全巡检服务实行分类招标,分类托管。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文体局行业主管—文体活动管理中心专业监管—物业公司具体经营管理”的三级架构模式保障区文化中心的稳定运行。

  独山子展览(博物)馆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企业进行管理,并制定《独山子展览馆服务标准》,明确展览(博物)馆服务功能和标准,把服务效能考核与“服务质量保证金”进行挂钩。

  克拉玛依区将区文化馆新馆的物业管理和运营管理分别委托给专业的物业公司和协会组织,由区文化馆对其实行监督,并交第三方机构(如新疆大学)进行考核。同时成立区文化馆理事会,通过建立法人治理机制,实现“政府兴办,社会运营,各方协同”的管理运营模式。

  政府补贴促进文化消费

  为改变公共文化供给的单一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文化需求,克拉玛依市政府实施政府补助方式,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促进文化供给多元化。

  独山子区政府出台《关于印发独山子区鼓励投资促进服务业发展暂行办法的通知》,明确政府对企业投资的文化服务、企业投资建设的大众化娱乐场所设施和辖区内文化体育公司进行补贴。在政府补贴扶持下,地方引进了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群体的文化体育项目,丰富了文化产品的供给种类,激发了文化产品的创作,培育了市民文化消费的习惯,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走向市场,当地的文化市场得到繁荣发展。

  政府购买助推校园文艺培训

  克拉玛依区通过购买服务,委托具有艺术培训资质的文化艺术类民办非企业组织,实施校园艺术课堂的培训,推进文化艺术项目少儿培训基地建设。其中由学校提供场地和器具,对培训进行教学管理,民办非企业组织提供师资和培训服务,政府负责“买单”并对项目进行协调和监察。

  “政府购买+机构服务+免费普及”的模式实现了政府、民办非企业组织和学校三方的合作共赢。不仅推动了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推广,培养了大批后备艺术人才,也培育了一批社会相关机构发展。

  “三位一体”的政企共建模式

  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是现代化的石油工业区,企业职工占市民总数的60%以上。鉴于独山子区企业化的特点,区政府、独山子石化公司、矿区服务事业部共同建立了“责任共担,发展共谋,稳定共抓,环境共建”的“三位一体”发展决策机制,对辖区的重大事项实行集体决策。

  “三位一体”工作决策机制将“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列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共同任务,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在“三位一体”模式下,独山子区内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全部由石化公司、矿区服务事业部、区政府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共同利用,实行资源共享,服务大众。石化企业职工运动会暨市民体育大会、元宵花灯晚会、春节等大型文化活动也是由三方共同出资,把企业与全区的活动融合起来。“三位一体”的模式,调动了企业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为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以文化惠民改善“文化消费短板”

  为改变市民文化消费意识淡薄,克拉玛依区以文化艺术节为平台,将辖区内各类分散的文化资源整合为一体,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开展“文化消费季”活动,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文化消费季”活动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演艺、读书、文化产品购物等,还适当增加了新颖、优质的公共文化新产品供给和服务。同时,推进“文化消费记录卡”制度,优化文化市场投资方向。该举措以文化惠民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刺激了群众的消费欲望,协调了文化供求关系,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政府与艺术家共建艺术馆

  为了发展本土艺术力量,打造艺术人才,克拉玛依政府与艺术家携手培育艺术团队,推动优秀艺术引进来,走出去。

  白碱滩的“石油工业版画”是富有石油工业文化的艺术形式,当地与“石油工业版画”的领军人物文祖云通过共建形式,设立白碱滩版画创作基地,并与新疆美协版画艺委会联合举办“石油工业版画”作品展览。通过合作,促进了当地美术创作,丰富公共文化供给,使石油工业版画艺术走出克拉玛依,并带动了一支版画艺术队伍。

  克拉玛依区针对缺乏美术馆和高价值美术展览的情况,采取区政府与艺术家共建艺术馆的形式,与新疆艺术家杨鸣山共建克拉玛依区杨鸣山艺术馆。由克拉玛依区政府负责艺术馆的建设和管理,艺术家为场馆捐献作品,进行长期展陈,免费向社会开放。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建设,引进优秀艺术作品和人才,填补当地艺术短板,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也促进了城市文化艺术的创作,提高了城市的艺术修养和品质。

  政府扶持,推动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

  为加强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鼓励群众自办文化,克拉玛依白碱滩区通过政府扶持方式,推进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制定和下发《白碱滩区社区特色文化项目经费扶持办法》,对社区特色文化活动、社区特色文化队伍和基层少数民族艺术人才进行扶持,并把外来务工人员作为扶持重点。

  白碱滩区精心设计策划“楼宇文化竞赛活动”,活动以竞赛、晋级、争霸机制,提高群众关注度,每次活动历时5个月,近2000场基层竞赛活动,楼宇参与率达到100%,居民参赛率5.8%,观众率60%以上。该活动的策划实施,在一个只有4万人口的小城区掀起基层文化活动的热潮。克拉玛依区打造“家门口文化”系列活动,使基层文化活动场次、参与人数大幅提升,群众文化队伍增加、群众文艺人才辈出,群众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

  同时,通过认真落实政策,加强特色队伍的指导和培养以及建立基层群文工作者奖励机制,形成了“全民大星探”“青少年街舞大赛”等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培育了业余合唱队、舞蹈队等群众文艺团队,基层文化异彩纷呈,蓬勃发展。

  社区与企业联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白碱滩区三平路街道振兴社区针对辖区“流动人口多、个体经营网点多、出租房屋多”的“三多”现象,创新社区管理方式,联合辖区各企事业单位形成社区“大党委”,实行文化共建。

  社区将辖区企业单位在职党员纳入社区大党委管理,将党员在社区的表现作为考核评价、年底表彰奖励、星级党员评定的重要依据,加强党员深入社区、深入基层的服务意识。同时,将社区和企业单位划分责任区,实行网格化管理,社区与企业的公共文化服务和场馆设施实现共享。振兴社区与辖区企业通过联动共建,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同时发扬了党员奉献精神,团结社会力量,创新了社会管理新模式。

  乌尔禾区挖掘地方特色文化

  乌尔禾区是蒙古族聚居区,当地为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因地制宜,发展金丝玉文化和摄影书画艺术,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提高城区文化品质。

  乌尔禾区以当地特色文化资源金丝玉为载体,以蒙古族传统的“麦德尔”节、“祖拉”节、那达慕大会、维吾尔族“诺鲁孜”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各项节庆活动,并组织群众参与乌尔禾区民俗文化旅游节、金丝玉文化节等传统民俗节庆活动。通过活动,挖掘了传统的萨吾尔登舞蹈表演、民俗婚庆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制作了具有乌尔禾蒙古族风格的原创歌曲专辑《乌尔禾之歌》,挖掘、传承了民俗文化和金丝玉文化。

  乌尔禾区立足于当地优美的生态环境,启动 “摄影书画小镇”建设工作。首先,当地以自然风景和民俗特色文化为依托,以乌尔禾蒙古乡为中心,开展乌尔禾乡特色村寨建设项目,打造乌尔禾乡特色文化景观。其次,与企业合作,建设乌尔禾区旅游摄影基地,举办艺术摄影活动,推动摄影艺术发展。在摄影书画小镇建设下,乌尔禾区的各项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提升,乌尔禾乡特色文化与内涵也得到挖掘和丰富。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