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 | 首页 |
|
地处西部的广西玉林是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创建期间,玉林市因地制宜,针对城市化程度低、历史传统重视文化、民营经济相对发达等特点,开展制度设计研究,出台政策措施,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过两年多的快速发展,如今的玉林已经初步建成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活动和服务网络,市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城市乡村整洁有序、安定和谐、充满欢乐,人人参与文化、建设文化、享受文化,文化正在这座千年古城芬芳四溢。
3月6日晚,广西玉林市兴业县蒲塘镇陈关村新落成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歌声飞扬、舞姿翩翩,演员和村民们频繁互动、其乐融融。由玉林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主办的“中国梦”2016年文化惠民巡演走进陈关村,给远离市区的村民们献上了一份精彩的文化大餐。
近两年,玉林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全市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创建实践中,玉林市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为路径,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杠杆,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谱写出一曲共建共享的乐章。
城乡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来陈关村演出已不是第一次,这几年村里的变化让我眼前一亮。”演员庞捷贤说,陈关村是一个革命老区村,又是贫困村,以前很少有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新落成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给村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唱歌跳舞、读书看报等文体活动占据了村民主要的休闲时间。
春节期间,新开张的玉林市博物馆成为市民汇聚的场所。3000多件原先深藏库房的精美文物终于面世,让参观者流连忘返,开馆至今单日接待参观者数量最高达到8000多人。玉林市博物馆是玉林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创建期间,玉林市斥资10.5亿元兴建了15处市、县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市博物馆和文化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已成为玉林的新地标。
两年多的时间,示范区创建犹如一只魔术手,迅速提升了玉林城乡公共文化网络的水平。不仅构建起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同时以“歌舞玉林”“书画玉林”“书香玉林”“诗词玉林”“戏曲玉林”和“文博玉林”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据统计,近两年,玉林全市每年举办文艺演出、音乐会等广场文化活动超过400场次,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等举办各类展览150多场次,举办诗词、山歌创作培训活动60多场次,各类文物宣传、文博展览20多场次,市民的不同文化需求得到满足。
如今,只要走出家门,玉林市民即可享受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或在村口的舞台唱歌跳舞,或到邻近的公共场馆看展览、演出,或与三五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组团队、搞研究,又或者积极参与到各类文化活动当中……文化融入群众生活的点点滴滴,文化的阳光普照在玉林城乡大地。
“社会化”经验形成示范
2015年11月中旬,广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现场会在玉林召开,来自广西各地的代表实地走访了玉林市的玉州区南江街道玉铁社区、江滨社区以及市文化艺术中心、北流陶瓷文化馆等文化场所,玉林市公共文化的建设成果以及社会化实践经验引起代表们的广泛兴趣并获得高度评价。
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正在玉林蓬勃发展。两年来,玉林市各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金额近千万元,用筹集到的社会各方资金、设备和物资建成的文化设施共有950多处,非公企业、改制院团、文化组织、文艺团队等社会力量承办或赞助的文化活动1200多场次。在博白县水鸣镇江正村,为建设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50户村民无偿捐出土地,全村群众和亲戚朋友踊跃捐资30多万元;兴业县城隍镇城隍村村民自建理事会,参与村务和文化建设管理服务工作;广西黑五类集团投资2000万元建成南方黑芝麻博物馆并向社会免费开放……玉林市公共文化的社会化成果在西部地区领先。
“玉林的经济和城镇化水平都较低,但非公经济较为发达,因此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尤为重要的途径和方式。”玉林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覃展西说,在创建示范区的过程中,玉林市公共文化建设取得6个“转变”:公共文化资金投入由“财政为主”向“财政民资共进”转变;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由“局部”向“全局”转变;社会资源整合由“硬件共享”向“软硬件共享”转变;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从“无序”向“有序”转变。
针对当地实际,玉林市开展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课题研究,并先后出台了《关于引导鼓励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方案》等文件,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社会各界纷纷捐资投劳,兴建公共文化设施,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社会力量办文化蔚然成风。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巫志南认为,玉林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经验兼顾了城市和乡村、企业和群众、设施和活动、建设和管理等几个关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创新性,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中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迄今为止,玉林市已有各类协会、学会等文化组织200多家,群众文艺团队3149支,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260多支,业余文艺爱好者4万多人,年均开展各类群众文艺活动达4500多场,并形成了“南流欢歌”“激情广场·大家唱”“百姓大舞台”“每月客家一戏”“宣传大舞台”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社会力量成为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公共文化成为城市发展催化剂
赖芳荣是玉林市玉东新区鹿塘村社区的“红人”,每天晚上,她都招呼社区业余文艺队的队员聚集到大操场上排练。操场不仅宽大敞亮,还有政府配备的高级音响,一点不比城里的差。赖芳荣说,经过这两年的配备,社区里的文化设施基本齐全,图书室、排练室、棋牌室、公共电子阅览室一个不差,居民们生活越来越精彩。
同样的标准在玉林的其他农村和社区实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规范化建设和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让广大的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和城里人同样的文化服务。
随着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的不断完善,710多万名玉林市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农村,丰富的文化娱乐改变了群众的生活观念,邻里更加和谐,民风更加淳朴,追求更加现代;在城区,一个个文化地标拔地而起,一台台高水平演出来到市民身边,读书开始融入生活,看戏已经成为时尚,文化正在改变这座城市的品格,提升这座城市的形象。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经过两年的创建,玉林市初步形成了人人关注公共文化、人人参与公共文化、人人享受公共文化的生动局面。“市民就是主角。”覃展西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唤醒公民意识、市民意识的过程,这不仅提升了市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文化审美的素质和精神生活的幸福指数,也滋润了现代城市的发展。
今年1月,国家住建部正式授予玉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这是玉林继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之后,得到的又一张国家级亮丽名片。4月,玉林将迎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实地验收。与此同时,玉林市已经全面启动文明城市创建,特色岭南文化示范市、城乡清洁工程等城市建设工程也有条不紊地推进。
“文化是发展软实力,是彰显实力的‘鸟之两翼’之关键一翼。”玉林市委书记王凯非常重视文化在塑造城市品格中所发挥的作用。他表示,玉林市将继续巩固、扩大和提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成果,加快社区规范化建设,推广1小时文化圈,加大文化公园建设,为市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