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 | 首页 |
|
上海,这座充满生机与朝气的城市,总是扮演着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转型驱动的先行者之角色。而浦东新区作为上海最具改革活力的热土,正以飞速发展的步伐引领着新一轮改革前行的方向。近年来,在浦东新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改革浪潮的驱动下,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同期启动,涌现出了浦东图书馆等法人治理结构探索的成功案例。
整合资源充分释放社会活力
每周六的早晨,浦东图书馆二楼的特殊课堂里都会响起“之乎者也”的朗朗诵读声。台下端坐的,是几十名神情专注的“00后”小学员们。孩子们从一开始的“坐不住”到后来的“坐得定”,已经从不识经典到能把《论语》流利背诵了。
名师高徒精心授课,不收任何学费杂费,平日没有考评测验……这个名为“浦江学堂”的公益国学班,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知名文化学者鲍鹏山的发起下,带着某种实验性质悄然开办一年,并在越来越多家长圈中口口相传。赶来为孩子报名者络绎不绝,有家长甚至提前几个小时守在课堂外,只为了当面恳求鲍老师给自己的孩子“再加个名额”。“这样一个国学班,如果政府来做,可能花几百万元也不一定做得好。而像鲍鹏山这样的社会名流、学者来做,反而投入少、效果好。”热门微信号“宝宝念诗”的创办者、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韩可胜感慨地表示。
2015年3月20日,浦东图书馆迎来了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大会举行,鲍鹏山当选首任理事长。当日与鲍鹏山一同亮相的,还有12名来自社会各界的理事会成员。13位理事会成员中,有11位是社会代表。其中既有图书馆业界的专家,也有市民所熟知的浦东各领域知名人士。理事会成立后在短短不足一年的时间里,浦东图书馆更是以极少的经费,举办了大量优质的文化活动。
浦东图书馆理事会成立,标志着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迈出了坚实步伐。《上海浦东图书馆章程》将理事会定位为决策机构,而不仅仅起到议事和咨询作用。“相较于过去政府直接主管,这种由社会人士为主体组建的理事会治理的好处显而易见:不仅更有效地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职能,保证人民群众在公共文化事务方面充分行使公民权利,也能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提升办馆效益。”浦东新区文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法人治理只是手段,其根本目的是激发办馆活力,为读者开展更多、更好的阅读推广活动。”浦东图书馆馆长张伟也表示。
2015年年末,浦东新区实现了全区36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全覆盖的战略目标。以充分激发社会共建文化活力为导向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探索,也随之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作为社区党工委、办事处培育的社会民办非营利组织,陆家嘴社区“文联”在2014年年初就肩负起了对陆家嘴金融城文化活动中心进行管理的使命,同时也拉开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大幕。社区“文联”由金融城白领、共建单位、社会团体、文化工作者和居民共同组成。广泛的成员构成,使社区“文联”具有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对于社区的各类资源都相当熟悉,并且具备多个国内外大型文体项目的成功举办经验。同时,社区“文联”在培养、扶持和巩固社区群文团队和文化品牌的过程中,更便于联手第三方社会组织或专业机构,开启多元运营模式,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充实社区文化内涵。一年多来,文化活动中心开放时间提升到现在的90小时以上;场地利用率也有了显著提高,展厅、多功能厅、大小排练厅、教室等主要活动场地常常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文化服务对象也从原先的社区居民扩展到工作、生活、学习在社区内的白领阶层,更惠及辖区内各企事业单位、学校和驻地部队……
管办分离提高管理运营效率
2015年10月16日下午2点,10位理事齐聚浦东图书馆,与馆长张伟等人举行了一次闭门会议。在3个半小时内,会议不仅审议和通过了《浦东图书馆上半年工作报告》和《浦东图书馆“十三五”规划纲要》,还在讨论中把控着浦图未来方向,如通过了浦东图书馆法人治理“负面清单”,同意组建理事会专业委员会,授权浦图按照《浦东图书馆章程》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这是2015年3月20日浦图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后举行的第二次会议。会议上,理事们还共同谋划浦东图书馆的发展大策,如就提升读者服务能力、加强阅读引导、志愿者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富有远见卓识的建议。“那次会议更加明确了理事会决策机构的地位,其中‘负面清单’更是独具特色。它阐述了政府、理事会、管理层不该干什么,各自不能越权,充分保障了理事会行使权力的独立性。”“happy张江”微博博主、理事朱蕾回忆说。
回忆起过去一年的种种实践,全民参与阅读的一幕幕火爆场景浮现在眼前。在张伟眼中,浦东图书馆以构建理事会制度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是很成功的。“政府从原来的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微观管理转为宏观管理,主要由理事会代为行使决策和监督职责,可谓真正实现了管办分离,极大地提升了图书馆日常管理运营的决策效率。”张伟说,理事会对浦东图书馆发展规划、财务预决算、岗位设置等重大事项均需行使决策和监督权,“很多单位的理事会,理事长一般是由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兼任,但浦东图书馆理事会理事长由社会人士担当,单从这一点就可以体现浦东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彻底性。”
权力下放了,如何行使好权力是关键。为保证决策的专业性,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浦东图书馆理事会成立了秘书处,并同时下设文献资源建设专业委员会、财经专业委员会、阅读推广委员会3个专业委员会。在健全组织架构的同时,以机制建设确保法人治理结构有效运行。
2015年元旦前夕,浦东金海文化艺术中心投入试运营。这座政府投资修建、面积逾1.1万平方米的大场馆,其管理单位却是一个民办非企业——浦东上上文化服务中心。将公共文化设施委托社会组织管理运营,彰显了浦东新区公共文化建设社会化改革的新特色。然而对于浦东上上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周建义而言,令他振奋的不仅仅是自己当选金海文化艺术中心主任,还有艺术中心理事会的同期成立。“民非组织有权主导管理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本来就是一个重大突破。而直接负责指导、监督我们的不是政府,而是理事会,这就给予了我们更大的活力。”早年在文化馆担任馆长、具有基层文化战线丰富工作经历的周建义坦言,体制改革前的管办不分会给很多事项的决策带来掣肘,“而理事会的成员来自于不同的单位和群体,既确保了政府管理的导向,又保障了群众的利益,给予了管理机构充分的自主性”。
“理事会是代表制,你举手不是代表你一个人,而是你所在单位或群体的意见。”2015年2月13日,在金海文化艺术中心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来自浦东新区文广局、浦东文化艺术指导中心、曹路大型社区居委会、群众文化团队等单位或群体的11位理事共聚一堂。在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浦东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主任王玺昌主持下,理事会成员全票表决通过了理事会章程,审议了2015年中心工作计划和预算安排,提出了修改意见。经过理事会的表决,还将中心一楼舞厅改为多功能厅。“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管办分离的优势体现得特别明显,工作真是越做越有干劲儿!”周建义感慨地说。社会化运营管理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双重创新探索,使得浦东新区金海文化艺术中心俨然成为了业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地制宜不同层面实现创新
“有群众反映,午休前后正是借书还书的好时间,但图书馆午间闭馆给群众带来了不便,理当取消午休。”“我们的健身房属于功能性、专业性比较强的设施,适合委托给社会机构来进行运营管理。”……无论大事还是小情,无论决策还是建议,周浦镇文化服务中心的理事会近年来为改善中心的服务质量做出了很大贡献。“无论是社会化、专业化改革还是法人治理结构改革,都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推进。不能做到中心全部托管,我们可以将中心资产分拆托管。不能做到理事会行使最高决策,但我们可以让理事会的工作做得更加细致,也就是充分发挥基层地区搞文化服务的灵活性、针对性。”周浦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吴蓓说。
因地制宜的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在浦东新区各地正在积极开展。为进一步提升管理质量,花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立了花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成员由街道党工委领导、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负责人、社区党代表、辖区单位代表、居民代表等组成。联席会具有议事、协商、评议、监督等职责和任务,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联席会对中心的活动项目、阵地建设等进行评估、研发,对中心的经费使用严格监督,对专款有明确的使用范围与要求,确保让专款用之于民、服务于民。同样在金桥镇,建立了由社区单位代表、经营单位代表、社区居民代表、企业家代表等组成的文体中心民主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不断地完善和创新管理机制。
“首先是要让广大基层文化事业单位摆脱以往传统管理观念的束缚,在法人治理结构层面实现自我创新突破。”在王玺昌看来,浦东新区的36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分布广泛,各自面临情况不同,因此对法人治理结构的探索方式也互有区别。“但经过将近一年的实践,各地确实呈现出了服务质量改善、群众满意度提高、活动开展多样、资金使用高效等一系列特征。可见法人治理结构探索也不能依赖行政手段搞一刀切,既要因地制宜,也要循序渐进。”王玺昌说。
作为浦东新区的年度综合配套改革事项,浦东图书馆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相对最为彻底。除了组建理事会、高度实现管办分离之外,浦东图书馆还建立了多元规范的监督生态,提高了运行的透明度和对公众的责任承担。“读者、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均可参与监督,同时可以更好地对接读者需求,真正实现以读者为中心。”张伟介绍。在他心中,浦东图书馆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步伐还要进一步加快。
专家点评
张旭(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院长、研究馆员)
浦东新区近年来开展的以浦东图书馆为代表的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探索,不仅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增添了亮色,也为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发挥社会和市场机制作用作出了有益实践。
以浦东图书馆为例,可以看出浦东新区法人治理试点工作在以下3个方面较为突出:
一是建立了各方代表参加的理事会。在浦东图书馆13位理事会成员中,有11位是社会代表,其中既有图书馆业界的专家,也有市民所熟知的浦东各领域知名人士,完全符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的要求,而且其成员广泛,便于代表服务对象和其他利益相关方。
二是厘清了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理事会、管理层等之间的关系。《上海浦东图书馆章程》将理事会定位为决策机构,行使浦东图书馆重大事项议事权和决策权。去年10月,理事会审议通过了《浦东图书馆上半年工作报告》、《浦东图书馆“十三五”规划纲要》和浦东图书馆法人治理“负面清单”,同意组建理事会专业委员会,授权浦东图书馆按照《浦东图书馆章程》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这是决策权有效行使的一个典型例证。在其章程中,我们还看到了理事会与主管部门的关系:理事会对创办单位——中共浦东新区委员会宣传部(文广局)负责。不仅如此,浦东图书馆理事会一改理事长多由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兼任的“惯例”,而由社会人士担当。其改革的彻底性,以及减少主管部门对文化事业单位具体事务干预的决心,可见一斑。
三是加强了法人治理结构相应的配套政策,完善了事业单位的社会监督机制。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之后,如果人、财、物管理还在原有行政体制下,势必会造成理事会决策无法实施、流于形式、难以发挥作用的局面。而在浦东图书馆,理事会对发展规划、财务预决算、岗位设置等重大事项均有决策和监督权。除高度实现管办分离之外,浦东图书馆还建立了多元规范的监督生态,提高了运行的透明度和对公众的责任承担。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