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他山之石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福田样本

发布时间: 2016- 03- 24 09: 37 点击次数:

  深圳市福田区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用改革抓“创建”,以创新求突破。2015年,福田区着手制定了全区公共文化服务14项40个指标的“福田标准”,与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共14项22个指标相比,“福田标准”更全、更细、更严,有力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福田区也被列为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地区。

  2016年春节刚过,深圳市福田区就正式出台了《福田区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这份旨在加快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加快建设具有“福田特色、全国领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稿,为福田区未来5年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绘制了福田区打造高品质综合环境、建设一流国际化中心城区,全面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宏伟蓝图。

  2015年,文化部出台了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广东省也制定了广东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6—2020)。

  2015年5月,福田区文体局联合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共同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研制工作。作为深圳首善之区的福田,社会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这为政府向市民提供高标准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多方面保障。经过大量的调研考察,最终形成福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6—2020)。

  与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共14项22个指标、广东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共13项32个指标相比,“福田标准”包括14项40个指标,更全、更细、更严,体现了福田特色,树立了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的行业标杆。

  同时,福田区还在不断完善创新“福田标准”,积极推进标准化改革,重点围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内容,制定地方保障总体标准;结合“十大文化功能区”特色,制定福田区公共文化场馆设施建设标准和管理服务标准;制定福田区公共文化服务评定标准,衡量辖区公共文化机构和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效果。

  保障有标准,公共文化服务上台阶

  2016年初,广东省文化厅授予福田区南园街道文化站站长史巧云广东省“最美文化站长”光荣称号,以表彰她在街道文化工作中做出的突出成绩。近年来,史巧云和同事们奋力拼搏,南园街道文化站的软硬件建设有了很大提升。

  谈到取得的成绩,史巧云戏说自己有一把“尚方宝剑”,那就是福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中的《福田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要求》。

  《保障要求》规定了福田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正常运营的职责分工、硬件资源和制度保障等要求,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编制、文化场馆的硬件条件等一应俱全。“有了这把尚方宝剑,文化馆建设有章可循,我和同事们心中有蓝图,服务有目标,做事有底气。”史巧云如是说。

  《福田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要求》对福田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职责分工、资源保障和制度保障的基本要求,是其服务保障评价的重要依据。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想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供给,高质量的硬件保障是基础。为全面落实《福田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要求》,福田区科学规划区级重大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布局,重点推进街道、社区公共文体设施的标准化建设,探索在工业厂区、市政公园、人口密集区建立片区文体设施,探索行政区域型与功能区域型相结合的公共文体设施配置模式,既有诸如安托山博物馆等区级重大文体设施项目的建设,也有文体广场、健身路径、小型球场、游泳池等场所建设具体要求。

  除硬件保障和人力资源保障外,《福田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要求》对财物资源的保障也有明确的要求,确保福田区公共文化服务兜住底线,升级繁荣。

  而《福田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要求》中的“制度保障”,从安全应急和管养维护两个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标准,指向明确,可操作性强。

  服务有规范,公共文化服务谋品质

  家住石厦社区的张庆萍女士发现,石厦文化馆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密集,越来越好看。她或许没有意识到,这正是《深圳市福田区公共文化服务规范》带来的文化福利。

  如果说《福田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要求》解决的是公共文化服务硬件需求,那么,《深圳市福田区公共文化服务规范》侧重点就是公共文化服务“软环境”的优化。

  《深圳市福田区公共文化服务规范》明确了服务标准,要求福田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履行其职能,坚持公共文化服务要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原则,努力满足青少年群体、残疾人、老年人、城市低收入者、进城务工者和偏远地区公众的文化艺术需求,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改进服务质量,促进福田公共文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了制定科学有效的福田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福田区文体局工作人员深入辖区调研,市民们在点赞福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也指出了不足:福田CBD的白领温小姐说,福田区虽然举办了诸如交响乐、现代戏剧等高雅文化活动,但福田区总部经济多,高雅文化需求量大,相比市民的高雅文化需求,福田区还可以放些“大招”;在保税区从事保安工作的张先生则希望,面向打工一族的露天电影放映密度要加大;而退休职工徐老先生表示,社区图书阅览室开放的时间应该更加人性化,双休日开放的时间要延长。

  现在,温小姐等人的诉求都得到了满足。就在3月初,福田区引进的文体名人孟京辉在福田举办了“当代戏剧双年展”,三大板块“展览、展演、戏剧教育”精彩纷呈,为市民提供近20场高品质的戏剧演出及其他精彩的戏剧活动。与此同时,福田区又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签署合作协议,自此,福田区文体名人引进计划已经引进10位文体名人,共谋福田文化体育事业大发展。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深圳市福田区公共文化服务规范》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比如规定每个文化馆年度组织群众文艺活动、培训班、展览、讲座等应不少于100次,其中影响大、参与率高的综合性大型文化活动应不少于1次,展览活动不得少于4次,各类人员文化艺术(含戏剧)及科普法制等公益免费培训不得少于1500小时。

  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建设意义重大,标准化的本质是精准化,福田样本的标准化不是简单地在东部标准上做“加法”,而是要因人因地匹配最合适的标准。“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施之粉则太白、施之朱则太赤。”福田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体局局长简定雄以古人形容美人的一段话,来定位福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标准”。

  满意有方圆,公共文化服务重民意

  家住竹子林的王斌热心福田区的公共文化事业,被福田文体局聘请为“福田文化空间”观察员,在评价福田文化空间的多场文化活动中,王斌总能发表有见地的观点。而在这之前,王斌已经接受了好几次福田区文化活动满意度评估的问卷调查。

  公共文化的标准化建设终极目的在于文化惠民,标准化只有着眼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科学寻找各方认同的最大公约数,积极寻求供需之间的最大匹配度,在服务内容、功能定位、建设形式、资金投入、运行管理等方面探索出台规范化的指标体系,才能提供更加适合、适应、适当的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理当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如何架起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政府供给之间的桥梁,福田区构建了公共文化服务群众评估体系,出台了《深圳市福田区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评估指南》,为福田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进

  步规范公众满意度评估标准,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更加科学、规范地开展公众满意度评估工作提供了指南。

  《深圳市福田区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评估指南》旨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建立政府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绩效评价常态机制,建立由购买主体、服务对象和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完善服务质量监测体系,制定并实施公众满意度指标测评,及时了解群众意见建议;鼓励评价方式方法创新,推动网络大众点评和大数据分析。

  群众满意不满意,是衡量公共文化服务的终极标准,如何准确地采集到群众的意见,同样是一门科学。以“公众满意”这一评估点为例,《深圳市福田区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评估指南》以下列模型和指标定位公共满意内涵和外延,确保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区,福田区对文化事业一直高度重视,文化经费一直保持高投入,近10年来对公共文化设施基础建设总投资超过20亿元,还设立了1亿元的宣传文体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撬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总体而言,福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步早、基础好、举措多、发展快、成效明显,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健全,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正在破题实践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必定会进一步提高福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使福田真正建成全社会广泛参与、体制内外共同合作、文化产品多元供给、文化服务优质高效、文化功能切实发挥、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高品质国际化文化强区,形成让一切文化生产力竞相迸发,创造力充分涌流,公共文化全民参与受益的良好局面。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