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 | 首页 |
|
江西省新余市在2013年11月被文化部、财政部列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两年多以来,新余市委、市政府立足城市未来建设,提出打造“精美特新”中小城市典范理念:着眼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抓好精致规划、精品建设、精准服务,做好“精”字文章;着眼于改善城市文化环境,做到精神面貌美、文化服务阵地美、文化娱乐活动美,在“美”字上下功夫;着眼于提升城市文化知名度,打造特色文化活动、特色文化品牌、特色文化项目,打好“特”字牌;着眼于激活文化活力,创新思维理念、体制机制和工作方式,拓宽文化“新”领域。
新余市在创建过程中,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和“全省领先,中部示范”的工作总目标,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全民共建的理念,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实施“四一三五”工程:着力构建文化设施、产品供给、人才队伍、绩效考核四大体系,开展一项文化类社会组织培育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研究,打造数字文化网、农家书屋“1+X+电商”和新余文化艺术大学三大亮点工程,推行协调机制、法人结构治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网格化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等一系列改革创新工作。
精准化构思布局
写好公共文化服务“精”字文章
新余是江西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示范区,市委、市政府将示范区创建工作列入全市改革创新重点工作和全市民生工程来抓,在书记、市长带队调研、带班授课、带头推进的高位推动模式下,全市形成了党委政府齐抓、人大政协监督、各级部门联动、市县乡村四级网络精细化过程管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纳入城市综合体规划,精心布局推进“一市六馆二宫二中心一剧院”“一县三馆一剧场”“一乡一站一戏台”“一村一室一广场”四级文化阵地格局。在四级网络基本完成的同时,推进城乡一体化精品建设,市本级财政落实近600万元经费,撬动县(区)、乡镇等配套经费达到2000余万元,打造63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示范精品点。
为让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满足群众不同口味,新余市采取“群众点单、政府买单”方式,提供文艺演出、数字电影、艺术培训、图书漂流等文化服务,开展“市民自选图书”活动,变“采编藏借”模式为市民“现借现采”,提高图书采购效能。针对元旦春节期间农民对地方戏的需求,政府出资70万元采购了200场地方戏送进农村。全市建立了1000个文化志愿者网格,实施网格化管理,千名网格文化员化身成文化志愿服务因子,融入社区、乡村等社会细胞中,直面群众文化需求,实现精细管理、精准服务。
标准化服务群众
以服务之真凸显文化之“美”
新余市以标准化建设为前提,贴近文化民生,制定了一系列的建设标准和路线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营造美的文化环境:投资逾7亿元的市文化中心、市文化馆新馆,将与毗连的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体育中心一起,形成公共文化服务集聚化新阵地;按照统一的风格标识、设备配置、服务标准,建成了城市社区文化服务中心54个,建成率100%;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7个,村文化服务中心417个,建成率均达到100%;建成城乡文化广场353个,公共戏台35个,建成率95%。两年多来,全市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近千场,大型演出90余场,受益群众40余万人次,市民受益率达34.8%;举办各类品牌活动、展览130余场次,受益人数近百万人次,市民受益率达87%;送戏下乡400余场,送电影下乡9000多场,各馆免费开放接待观众逾700万人次,其中图书馆接待读者50余万人次。实现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节庆,年年有大赛”的常态化、长效化服务。
突出地方特色
助推公共文化服务能级跃升
重点打造新余数字文化网,实现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三次方重构。总投资260万元的数字文化网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大最小”的价值取向,既最大程度上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同时又满足了最小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服务范围上“全民总动员”,内容提供上“1云+4网+N端全覆盖”,管理理念上“全民互动、线上监督、满意度及时反馈”的三次方重构。
创办新余市文化艺术大学,搭建公共文化服务联合培训平台。集中全市各界优秀文化艺术师资力量,组建3支师资队伍,以对文艺骨干、文化志愿者专业培训和培养文艺爱好者为目标,以公益性社会大学为培训模式,搭建免费公共文化服务联合培训平台。目前“艺术课堂”免费培训总计25个科目,已接受报名2000余人次。
以“1+X+电商”模式活化农家书屋服务。针对农家书屋利用率低、效能不高的现状,在已有农家书屋功能基础上,新余市文广新局联合市委组织部、农工部在全市37个乡镇408个行政村开展民事代办服务,按照每个村1万元补贴标准进行配套升级。在“升级版”农家书屋里,村民除可以享受原有的图书借阅、电子阅览等服务之外,还可以就近办理社保、医保、计生、农机补贴、建房审批等服务,“七位一体”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
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品牌,老品牌焕发新活力。新余是“中国七仙女传说之乡”和“中国夏布之乡”,明代宋应星的科学巨著《天工开物》和毛泽东的《兴国调查》均成书于此。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仙女湖》、动画电视连续剧《天工开物——开心岛》等影视节目都是基于新余市特有的红、古、绿等本土文化品牌开发。在此基础上,新余市继续加大挖掘培育本土特色文化品牌的工作力度,开展“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建设和“十佳”评比工作。现在已形成了傅抱石文化艺术节、少儿舞蹈艺术节、百姓幸福广场、仙女湖爱情旅游文化节等一系列特色鲜明、富有本土魅力的文化品牌,其中新余市的少儿舞蹈节目先后获第十五、十六届“群星奖”和10多个“小荷风采奖”金奖。
创新服务手段
拓宽公共文化服务“新”领域
两年多来,新余市敢于创新,探索建立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不断开拓新的文化领域。
建立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第一副组长的公共文化建设协调机制,统筹资源、资金、人才,形成了文化合力。
创新文化事业单位理事会制度,在市、县(区)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成立理事会,进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重点改革职工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新余市以“文化类社会组织培育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研究”为课题,制定一系列政策文件,完成了对文化类社会组织的登记备案、社会文艺表演团队“星级评定”和政府补贴等工作,实现了对文化类社会组织的分类管理。改以往“拨款制”为“采购制”,安排了160万元专项经费面向社会采购11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同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全国首家夏绣博物馆、民间珍宝馆、抱石文化创意园、广城置业文化广场、仙女湖书画院、明德书院等一批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建成。
创新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完善以市文化馆、图书馆、工人文化宫、职工活动中心为主阵地,高新区、各工业园区工会职工之家为分阵地,县区工会、乡镇(办)工会、市直行业(产业)工会、市直基层工会的职工文化活动场所为基点的、覆盖全市农民工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截至目前,新余市共建立各类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书屋书吧、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300余个,组织开展各类农民工文体活动600多场。
通过两年多的创建工作,新余市公共文化实现了七个转变:从政府到社会的转变,从小范围到广覆盖的转变,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从菜单式服务到自助式服务的转变,从固定服务到流动服务的转变,从传统服务到数字服务的转变,从单一服务到多元服务的转变。2014年,文化部对第二批示范区创建城市的中期督查中,通过第三方机构满意度测评,全部9项测评指标中,新余市在免费开放比例、工作人员参与组织或指导两项排名上获第一,在文化设施充裕度、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两项排行中,名列第二。2015年,示范区创建工作作为新余市唯一的“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升级重大决策部署典型经验做法”,由江西省委办、省政府办发文组织全省学习,示范区创建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新余市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驶入了快车道,为中小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累了经验。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