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15时,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举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记者会。
文化事业也是民生
“我曾在甘肃博物馆遇到一批大学生,他们非常认真地抄写解说词,我问他们经常来博物馆吗?他们说这是第一次来,因为进一次博物馆就要花掉十几天的早点钱,不舍得。”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在西部地区以及老少边穷地区确实还有很多人在享受文化方面与东部地区以及大城市的人们是有差距的。因此在制定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政策时,更多的考虑了西部地区,对东部地区补助是20%,中部地区补助60%,而西部地区补助80%。比如甘肃、四川每个省博物馆免费开放的补助都达到了1.6亿—1.8亿,大量的资金真正补到这些需要博物馆文化的人们身上。“我觉得应该把文化事业也看作民生事业。”
学习好莱坞不是中国电影的必由之路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艺院长张和平说,我国以后每年将有34部美国的所谓大片进驻市场,对于国内电影人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我觉得我们更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我们必须坚守住我们的阵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力说,去年一年很多投资非常巨大的影片折戟市场,很多过去大家认为大场面、明星阵容、大投资的影片没有取得相应的市场期待,相反一些小投入的电影却如黑马一般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市场效果。这样的影片都是反映当下现实生活,反映年轻人喜怒哀乐,和当代人的情感相通的。这也提醒电影界:一味学习好莱坞并不是中国电影的必由之路。特别是面对好莱坞的不断进逼,市场被不断蚕食的情况下,中国电影虽然逆势而上,但是这回“狼”真的来了,电影人的努力付出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广大观众能对国产电影给予支持。
不能只考虑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大家知道三希堂很有名,但是不敢开放,因为只有七八平方米,如果进去七八十人就被挤破了。”故宫完全修缮后将扩大开放面积30%,也就是2020年要达到开放60%。2002年故宫参观者是700万,去年达到了1420万,真不敢想象到2020年将有多少参观者。满足参观需求和把故宫永恒地传给后代,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单霁翔说,如果把文化遗产过于经济的考虑,就会使它真实的、永恒的价值受到影响,如果把文化作为对未来时代不可替代的资源来考虑的话才会更加慎重。在此前提下,文化遗产也要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2008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本文化遗产蓝皮书上表示,如今国家对文化遗产每投入1产出是8.1,这给了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很大的信心,文化遗产也要通过它的保护成为时代的强者。
文化没有创造就没有生命力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文化产业是大规模生产的经营性或者是服务性的行业,很多精神性的东西,比如诗歌就永远进不了产业,因此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成为产业。文化产业是一个现代的产业,要走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道路。
“现在文化产业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创意,有很多是虚的,很多就是为了圈钱。”冯骥才说,现在有一些“假大空”的产业园,里面没有任何内容。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但是这个产业要有创意,文化没有创造就没有生命力,就像作家没有持续的作品艺术生命就完结一样,一个产业没有创造性的内容、方法和新的技术,这个产业也发展不下去。